陪伴是最好的年貨
——第2周教師會前批注閱讀體會
文|陳璋怡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丶铱纯矗?/span>
帶上笑容帶上祝福,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丶铱纯椿丶铱纯矗呐聨蛬寢屗⑺⒖曜酉聪赐?,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平平安安……”
曾幾何時,這首陳紅演唱的《?;丶铱纯础讽憦刈鎳拇蠼媳?,讓很多在外的游子潸然淚下。這首歌道出了為人父母者的心聲,“做爸媽的不圖你榮華富貴,只求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陪在我們的身邊。”
可是現(xiàn)在,父母想要看一眼自己的子女都成了奢望,更別提兒孫繞膝了。在中國很多地方,尤其是相對落后的農(nóng)村,家里就只剩下了孤苦伶仃的老人,有點孝心的還會隔三差五地寄來生活費,那些一心只顧自己的子女也比比皆是,別讓父母為自己出錢就已經(jīng)很好了。我們總會聽到老人自殺或者一些獨居老人已過世多天才被人發(fā)現(xiàn)這些讓人唏噓不已的消息,不知道有沒有為大家敲響警鐘。
在當今物欲橫流、浮躁功利的社會,我們可能在漸漸迷失內(nèi)心做本真、做純粹的一面,不是我們不懂孝道,而是我們習慣了父母的給予,習慣了任性,習慣了自私,最終和父母漸行漸遠。人終究要學會獨立,學會長大,但這不表示我們要和父母變得疏離、冷漠,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明明答應了父母今晚回家吃飯,可卻因為朋友的一通電話就回絕了父母;明明說好了今年要回家過年的,可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阻止了你回家的步伐;明明父母很期盼你打個電話給他們,可是你寧愿上網(wǎng)刷手機也不愿發(fā)個短信告訴他們一聲。他們的內(nèi)心該是多少的失望,而父母怕耽誤怕影響你的工作,也不敢打電話給你,只能在家默默地翹首以盼。
今年春節(jié)我們一家去看望外婆,媽媽買了很多適合老年人吃的補品,沒想到外婆直接拒絕了:“你之前拿過來的我都還沒吃完,吃不了那么多。人過來就好了。”我記得每次媽媽去外婆那的時候,都會帶上一些東西,其實我想帶上一些東西只是她給自己的心里安慰吧,畢竟去的次數(shù)少,有東西在手顯得更有“底氣”吧。物質(zhì)也是我們盡孝的一種形式,但是比起物質(zhì),老人家最需要的就是我們這些后輩的陪伴,可是這些對他們來說最簡單的愿望也變成了一種“奢侈”。我們總是給父母買這買那,但就是沒有時間坐下來和父母好好吃頓飯,聊會天,逛會街,對他們,我們更多的是不耐煩,嫌嘮叨,對待外人反而和顏悅色,對著最親的父母卻是甩臉色。
媽媽每次看完外婆回來都會和我說“叫你外婆不要縫鞋幫了,累死累活的也只賺一點,干嘛不讓自己休息啊,真是無法理解?!蔽蚁胪馄挪蝗边@點錢,她只是想找點事來做,不想麻煩別人。不然就她一個人在家,多孤單。她做點事,還能打發(fā)時間,給自己找點依托。
比起大袋小袋的補品,這些昂貴的年貨,父母僅需要我們的陪伴,需要我們每天按時到家一起吃飯,就足夠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起來我還有很多沒做,那真的是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