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為人父母的責任感
文|陳欽管
第一次看到蘇老師的書是來到桐浦小學后共讀的《給教師的建議》,論述精辟,印象深刻。第二次拿起他的書,則是這本《給父母的建議》。書名很吸引人,為一個二年級孩子的爸爸,我心中早就滿了期待。
翻開書本,第一章講述的話題《重要的是,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為人父母的責任感》映入眼簾。
作者以一個單身母親的遭遇切入主題。
一名優(yōu)秀的女生在畢業(yè)多年后成為母親時卻不幸離婚。當她領著孩子到學校報到時,向蘇老師抱怨自己在學校教育中缺失了重要的一面:沒有學會生活。她意識到自己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失敗,是由于未曾懂得丈夫與妻子彼此的職責,不能和諧相處。
縱然教師或者家長們傳授了孩子們很多知識,卻沒有教導孩子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學問——與人相處的學問。而與人相處的精髓則是責任感。他們善于駕馭自己的欲望,能夠為了整體利益放棄自己的一部分欲望。
“家庭、婚姻、愛情、子女”這門課中非常重要,因為它與每個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想要幸福生活,每個父母應當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營造一種人人承擔責任的環(huán)境氛圍。
看完第一章,我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是一個責任感缺失的時代,“巨嬰”現(xiàn)象頻現(xiàn)。有領完結婚證一言不合立馬領離婚證的,也有孩子上大學還要把衣服寄回家洗的……
從小培養(yǎng)孩子為人父母的責任感,身為父母的我們義不容辭。
首先,我們需要為孩子在家庭中樹立一個勇于承擔職責的榜樣。
丈夫盡心愛護妻子,妻子盡力協(xié)助丈夫,夫妻共同養(yǎng)育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父母各司其職。在我們家里,沒有什么事非得什么人做。因為每個人是家里的主人,都會積極主動完成。燒菜、洗碗、洗衣、拖地、親子閱讀、接送孩子上下學……各項家務事兩人之間達成默契。
其實爸爸如何對待媽媽,媽媽在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孩子們一清二楚。良好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后自然會知道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丈夫與妻子,為他人付出自己。而經(jīng)常爭吵的家庭,孩子不免心里有些扭曲,青春期容易叛逆。說一千道一萬,最好的做法是成為孩子的榜樣。
其次,需要教導孩子責任感的重要性。引導孩子明白每個角色、每項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教導?
故事有辦法。比如借著親子閱讀《豬先生一家》,孩子明白好吃懶做不會有好下場。同樣的教育也可以在學校里發(fā)生,相比說教,故事總是更加有效。
親身體驗法。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家務勞動,體會父母做家務的不易。當孩子完成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任務時,再陪他聊一聊自己的感受,他們心中對于父母就有了感恩意識。
家校聯(lián)合法。每個學期開學時,我發(fā)出打掃教室迎接新學期的通知,家長們總會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來幫忙,孩子們從他們身上得到榜樣的教育。我會讓孩子們記錄大家干活的每一個珍貴鏡頭,包括結束后站在明亮教室里的集體合影,這些都會上傳在班集群里,激勵孩子們有一種班級主人翁的責任意識。
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當然與他們一同成長的還有身為父母與教師的我們。愿我們探索家庭教育中的規(guī)律,教學相長,與孩子一同培養(yǎng)為人父母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