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格局和境界。
周國平曾說過:“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yǎng)?!?/p>
最好的教養(yǎng),不僅是對陌生人彬彬有禮,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最愛的人。
因為你最親近的人,只有你才懂得如何去愛。
當我們牙牙學語或者蹣跚學步時,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微笑、每一個鼓勵,都能帶給我們莫大的歡喜。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父母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有委屈從不向兒女吐露,哪怕生病了,也只是默默地吃幾片藥,還在孩子面前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這背后,其實是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與依賴。
面對這種愛與依賴,我們又做了什么呢?
我們從乖乖的孩子,變成了獨立的、叛逆的承認,有時甚至讓語言變成一把利器,不經(jīng)意間的一句話,很可能在父母的內(nèi)心狠狠地刺了一下,看似平常,傷人卻深。
“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讓你不要做,做又做不好!”
“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這樣的話,是對父母的極度不信任,他們做的好與不好,有什么區(qū)別呢?
父母喜歡為孩子做點事,用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拒絕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沒有用了,兒女們不再需要他們了,從而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
父母年歲大了,面對很多新鮮事物,不會像子女那樣緊隨潮流,即便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他們也會學上好多遍。
很多子女都會認為自己比父母強,卻忽視了父母的經(jīng)驗與學歷無關,很多必須都是親身經(jīng)歷才能擁有的體驗。
一些話,會讓他們傷心,還會讓他們因為年老而產(chǎn)生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用,恐懼落后于時代。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把我們養(yǎng)育成人,沒有父母哪有我們?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我們吃飯走路,從來沒有嫌棄過我們笨,父母老了,我們應該做父母的老師,做到百問不煩,這其實就是一種孝道。
所以,做子女的千萬不要批評父母的無能,這樣,他們會很傷心!
“有事兒嗎?沒事兒的話我掛了!”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別再說了,真啰嗦!”
“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別再給我夾了!”
也許,一個簡單的事情,父母也會囑咐很多遍,比如:穿厚點、別著涼、少喝酒、早回家等等。
這時,一定不要跟父母說:“被啰嗦了,煩不煩!”
因為,只有真愛你的人,才會啰嗦你。想想誰會因為你的一句:“有事兒嗎?沒事兒我掛了,我電話快沒錢了?!本徒o你卡上匯了錢。
誰會在你傷心、落魄的時候,跟你說:“實在辛苦,就回來吧,孩子,爸爸媽媽養(yǎng)你!”
不讓親近的人傷心,是一個人最高的境界。
“瞎操什么心呀,瞎著急,又幫不上忙!”
“我知道了,別說了,你說的這些個大道理,我都懂!”
“孝”是下對上的愛和尊重;“順”要求孩子在順從父母的基礎上進行溝通。
如果子女內(nèi)心沒有這個“順”字,那么很容易在溝通中喪失謙卑和尊重。
父母的大道理,無非是想讓子女過得更好,知道我們?yōu)槿烁改钢蟛琶靼?,原來我們也是這么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對父母對一些體諒,等他們哪天不管我們了,不再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會更加難過!
“謝謝您”
“請”
小時候,父母給你買了禮物或者玩具,你會高興地說:“謝謝!”
但是,當你長大了之后,每次回家,父母給你做好了一桌子的飯菜,你也把“謝謝、請”之類的之常用語掛在嘴邊,難免會讓父母心酸。
也許你是無意中把這些話帶到了家里,也許你是真的想感謝父母。
但是當著他們的面說這樣的話,會讓他們傷心。因為在他們眼里,你永遠是那個調皮搗蛋的小鬼,他們給予你的愛,是一輩子的,是不求回報的。
在某些場合,對待某些人,我們需要禮貌、謹慎一點;但在某些場合,對待親密的朋友,我們可以隨意一些,甚至可以邋遢一點。
父母忙了大半輩子了,一直說,等你長大了,就不管你了;等你結婚了就不管你了;等你有孩子了就懶得管你了;等你孩子上學了......后來,等得他們都老了。
當他們慢慢老去的時候,多些細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這是兒女能給予他們最好的報答。
千萬別等到父母老了,你才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才是你最應該傾心的人。
時間可以不對他們?nèi)蚀?,但你一定要對他們溫柔?/p>
因為,父母是我們的根。
我是80后寶媽,讓我們一起精致育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