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若從它建國算起,國祚近三百年,經(jīng)歷12位帝王。本文以帝王更迭接續(xù)為線索,試還原清朝的大致歷史脈絡。
一【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
努爾哈赤曾受封于明朝,任建州(今屬遼寧本溪)都指揮使。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征戰(zhàn),他終于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于1616年在赫圖阿拉(今屬遼寧撫順)建立大金(后金),自立為汗,野心勃勃,虎視中原。
金軍在與明軍的交戰(zhàn)中,頻頻獲勝,占領遼東大部地區(qū),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先遷都遼陽,后移至沈陽。
努爾哈赤在位十年,他是清王朝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二【太宗】皇太極(1592~1643)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承襲后金的汗位,也是清朝第一位稱帝的君主。
即位以后,勵精圖治,采納漢族降官的建議,大膽進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1636年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他在位期間,不斷對明朝作戰(zhàn),清軍占領了除寧遠(今遼寧興城)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城鎮(zhèn),為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世祖】順治(1638~1661)
福臨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孝莊皇后所生,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他是清朝入關后主宰中原的第一個皇帝,年號順治(清朝時期,人們常以年號代稱帝王)。
順治即位之初,紛繁復雜的軍政大事,均由攝政王叔父多爾袞主持操控:滅了李自成起義軍;平定各地的反清勢力;遷都至北京;將統(tǒng)治范圍推向南方及邊遠地區(qū)等。據(jù)說,為使順治坐穩(wěn)江山,孝莊皇太后遷就與籠絡多爾袞,才確保先帝開辟基業(yè)的穩(wěn)固與發(fā)展。
1650年,多爾袞死于灤河,順治帝提前親政,面對國內(nèi)當時“反清抗清”的浪潮,順治與大臣們采取了“撫重于剿”及“招降懷柔”的策略,逐漸緩解了漢滿之間的矛盾。
他在位期間,平滅了“南明”小朝廷,掌握了對全國各地的統(tǒng)治;逐漸恢復被戰(zhàn)亂破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提高官僚機構辦事效率、重用漢族官員等也極為重視。
四【圣祖】康熙(1654~1722)
依順治帝遺詔立皇子玄燁為繼承人,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也是史上享有盛譽的一代圣君。
康熙帝英明神武,功勛卓著。擒鰲拜、除三藩、簽訂《尼布楚條約》、剿滅葛爾丹、收復臺灣。他文治武功、彪炳青史。
他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由此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五【世宗】雍正(1678~1735)
因康熙在位時間太長,到皇子雍正繼位時已是四十開外的人了。他在位的十幾年中,勵精圖治,勤于政務,雷厲風行,讓康熙朝開辟的盛世得以向前推進。為改變康熙晚年諸皇子爭奪帝位的悲劇,他創(chuàng)立了秘密建儲的制度。
雍正在位期間,為加強和鞏固皇權,政治上采用密報檢舉等辦法打擊異己,消除政敵,手段殘酷嚴厲。大興“文字獄”,讓不少人蒙冤受屈,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
六【高宗】乾隆(1711~1799)
乾隆在位期間,將“康乾盛世”推向頂峰。施政作風比前雍正朝寬松許多;重視社會穩(wěn)定,關心百姓疾苦,減輕農(nóng)民負擔,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加強了對西藏、新疆等邊遠地區(qū)的統(tǒng)治,形成了近代中國版圖的雛形。
乾隆執(zhí)政六十年后,禪位給皇子嘉慶,自己當太上皇又三年,他是中國封建史上執(zhí)掌最高權力時間最長、也是最長壽的帝王。
乾隆特別信任和重用奸臣和珅,使得政治生態(tài)籠罩一層陰影,直至他去世后,嘉慶帝才將和珅扳倒治罪。
七【仁宗】嘉慶(1780~1820)
1796年,在位已滿六十年的乾隆帝宣布禪讓,新君便是嘉慶,乾隆被尊為太上皇。
三年后乾隆去世,嘉慶帝才真正親政,在位約二十五年,面對乾隆晚年危機四伏的局面,他整飭內(nèi)政,整肅綱紀,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賜死大貪官和珅,在某種程度上贏得了民心。在位期間,平滅了邊疆與海防的一些叛亂動亂。
嘉慶是一位守成之君,沒有多么突出的政績,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漸漸走下坡。
八【宣宗】道光(1782~1850)
道光帝在位約三十年,剛繼位時,也雄心勃勃,欲重振綱紀。但國家多災多難,所重用官員大都沒什么才能,內(nèi)心深處又不太信任漢族官員。
1839年,曾果斷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后來受投降派蠱惑,實行保守退讓的國策,讓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道光在位期間,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在日益擴大。
九【文宗】咸豐(1831~1861)
咸豐在位約11年,這期間,國家內(nèi)外交困,危機四伏。外有英法等國的大舉入侵,軍力不敵西方列強,最終威脅到京城安危,最終以簽訂出賣主權的《北京條約》而告終;內(nèi)有太平天國起義席卷了南方大半個中國,雖歷經(jīng)十余年征戰(zhàn),直至他臨終太平天國尚未平滅。
咸豐帝是清朝最后有實力掌控大局的帝王,他曾勵精圖治,任用肅順等能臣人興利除弊,改革朝政;任用曾國藩等漢人消滅太平軍。
值得一提的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系貴妃慈禧所生,這是一個不甘寂寞權利欲極強的女人。咸豐在位時,還能溫順收斂。一旦兒子即位后,就迫不及待把持朝政。
十【穆宗】同治(1856~1875)
據(jù)說,咸豐臨死前曾安排了顧命八大臣,輔佐剛六歲的皇子。無奈,慈禧聯(lián)合慈安與恭親王發(fā)動政變,處置或處死了“八大臣”,為她垂簾聽政掃清了障礙。
同治,這一年號的寓意是:兩宮太后共同執(zhí)政。其實慈安太后對政治毫無興趣,大都是慈禧太后唱主角。
同治帝年幼當然不能當政,及至成年也是一個花花公子,毫無治國謀略,另一方面母后慈禧仍大權在握。同治在親政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時年才十九歲。
同治在位約十三年,這期間,太平天國運動及捻軍作亂終被平滅;洋務運動開始興起。
十一【德宗】光緒(1871~1908)
1875年,少年同治突然死亡,他還沒有子嗣,光緒是作為咸豐帝的嗣子、同治帝的弟弟繼承皇位的,承接大統(tǒng)時僅四歲。不能不說這是慈禧的政治圖謀,如此她將繼續(xù)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實際上她就是大清的最高領導人。
在光緒帝成年后,即1889~1899年,慈禧還政于光緒,約有十年的時間,他可以獨當一面的,不過還得韜光養(yǎng)晦,處理好與慈禧的關系,因為這個女人不放心他,時刻關注國家大事,隨時有可能收回皇權。
這十年間,發(fā)生了兩件大事:即甲午戰(zhàn)爭與戊戌變法。不得不說光緒帝雖有強國富民之心,但仍缺少政治謀略,又朝中王公大臣大都慈禧的親信,自己常處孤立無援之境,無能人可用,又決策失誤,國家遭受創(chuàng)傷積貧積弱,他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戰(zhàn)敗的屈辱與變法的夭折,又成慈禧罷黜他并繼續(xù)執(zhí)政的理由。此后,名為一國之君的光緒,就成了擺設,成了慈禧的傀儡,這樣過了約十年,他走到生命的盡頭,竟早于慈禧一天離世。
雖說光緒在位三十四年,其實大權始終被慈禧太后掌控,他不能獨立執(zhí)政,尤其是后期,被囚禁于瀛臺,與世隔絕,令人嘆惋。此時,中國飽受外國列強欺凌,國內(nèi)“反清”的民族矛盾再度爆發(fā),清朝的國祚將盡,已到風雨飄搖的時候!
十二【末代皇帝】 宣統(tǒng)(1909~1912)
因光緒無子嗣,奉慈禧太后臨終旨意,以光緒帝名義發(fā)布詔令,立光緒的侄兒、四歲的溥儀為新皇帝,其父任攝政王輔佐。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tǒng)。
宣統(tǒng)共計三年,光緒的皇后成皇太后,即隆裕太后,不過,與她姑母慈禧相比,其政治能力差多了。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加速清朝的土崩瓦解,各省紛紛響應,宣告獨立,脫離朝廷,清朝統(tǒng)治已名存實亡。
1912年2月,袁世凱為了當上民國大總統(tǒng),軟硬兼施迫使宣統(tǒng)帝退位,近三百年大清王朝宣告結束。
綿延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國大地上終于結束了,從此進入民國時期,此后數(shù)十年間,國家并不太平,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不休,民不聊生。直到1949年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中國建立,才徹底改變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