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篇名>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書名: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錄>
<篇名>贈萬密齋先生醫(yī)書序
屬性:余蒞羅三年,未嘗得一日
讀書,自覺面目語言為古人憎。間有一二問業(yè)者持帖括進,非不欣然接之,牒訴倥
傯,去復不能志也,況復有余力及醫(yī)藥諸書哉!丙申秋謁防憲于蘄陽,中州趙公曰∶“知子邑有密齋乎?人云古
矣,厥書可傳也。”余愧無以應。歸而詢諸邑紳先生,嘖嘖稱∶“密齋萬生歧黃名手,噪聞于隆萬年間,今其書
恐弗全也。”余乃益愧。夫古人宰一邑,一邑之名山大川,奇人杰士,無不夙具胸中,收諸藥籠;今瑰琦如許,
曾不曉其姓字,寧不愧得人之義,又何以為地方解此嘲哉。乃取其書,進其孫達而詢之,始知萬生名全,別字密
齋,邑廩生,以不得志于八股,棄而就青囊之業(yè)。業(yè)輒精屢效,以其效者志諸編文,成數(shù)十卷,先為樵川太守李
公付梓,一時紙貴三湘。因兵燹后,板毀無存,其孫達僅存一帖,置墻壁中,賴以免。凡官滋土者無不知此書,
無不購此書,然繕寫告艱,又進其孫達而謀之,搜括錙銖,益以清俸,募梓人,凡八閱月卒工,得書一十有八卷。
展而思之∶夫醫(yī)者意也。意之所致,醫(yī)者不知其為工,而方已傳于后;然則世之所為醫(yī)書,皆方之積也。今之醫(yī)
者,皆欲有醫(yī)之名。欲有醫(yī)之名,而不得不求乎書,其勢然也。然欲有醫(yī)之名,而不善讀醫(yī)之書,無益于醫(yī)而究
咎于書。是書之靈不能益于醫(yī),而醫(yī)之名乃能變化其書也。醫(yī)而名矣,何難于著書。然世所號一代名
手,類就習之所近,業(yè)之所傳,頓欲竦一世之人而以名予之,今讀其書何如哉!萬生之為醫(yī),似其為學,非惟不
使人知,而究不敢以名醫(yī)自處者,此其所以能為醫(yī)也,此其所以能為書而可傳也。余讀而服之,詳其著書之意,
寧使醫(yī)至而名不我追,毋使名至而醫(yī)追之者也。吾輩治一邑不能有濟于世,則以有有濟于世者為幸。念今之人,
猶有君子其人,廣傳其書者乎?以快吾心,而矢吾力,翻而刻之可也。
\x康熙五年丙午\x
\x通家弟知羅田縣事直隸呂鳴和拜撰\x
<目錄>
<篇名>敘
屬性:事有出于仁人孝子者,雖千萬年猶赫也。嘗觀昔之亮采奮庸,以及秉鐸宣教、彼多功德福人著作,于昭要皆救
濟為懷焉,矧外此而攝生保命,又古皇所必欲傳哉。然則仁人之言之赫赫者,斯世之幸,而孝子之不欲秘惜之者,又萬
世之幸矣。吾羅密齋萬氏全書,久重海內(nèi)。后藏板以書林火失,而邑中所存之書,又以明季荒殘失,懷青囊者,未嘗
不嘆恨也。幸五世孫萬通之獲秘藏于千百泥磚,蓋魯壁之經(jīng),天直不欲絕此道于后祀焉者。邑人士當方悅李師棠蔭之暇,
僉請付梓公世,而慮工浩難成,余與通友謀曰∶通之有小兒《片玉痘疹》,乃家世所秘傳,而全書未經(jīng)載者,曷先刊以為
全書之藉,通之欣然,乃出屬誦友考訂授梓,逾半載而始就,嗣后全書漸次刊行。然是小兒一書,圖歌方癥,探妙鉤玄,
詢盧扁之精微,肯堂之未及闡悉者。如許奇珍,寧不寶世。父母斯人,斷不忍有一夫不獲之事。余意后來全書一
出,將民無疵癘,而物無夭扎,嬉嬉于于,俱游于堯天舜日中矣。誰謂醫(yī)之書非采庸教鐸之功德哉,誰謂萬氏之書不
成于仁人孝子之闡揚哉。企傳全璧,以志不朽云。
\x時順治之甲午歲季夏谷旦邑人召藜劉一炅書題\x
<目錄>
<篇名>敘萬氏幼科源流
屬性:粵自先祖杏城翁,豫章人,以幼科鳴,第一世,蚤卒。先考菊軒翁,孤,繼其志而述之。成化庚子客一羅,娶先妣
陳氏,生不肖,乃家焉,其術大行,遠近聞而誦之萬氏小兒科云,為貳世。羅有世儒張玉泉、胡柳溪,講明律歷史
綱之學,翁知全可孝,命從游于夫子之門而學焉,頗得其傳。翁卒矣,顧其幼科之不鳴不行也。前無作者,雖美弗彰;
后無述者,雖盛弗傳,不肖之責也。故予暇日,自求家世相傳之緒,散失者集之,缺略者補之,繁蕪者刪這,錯誤
者訂之。書成,名育嬰家秘,以遺子孫,為三世。異乎有子十人,未有能而行之者。其書已流傳于荊、襄、閩、洛、吳
、越之間,莫不日此萬氏家傳小兒科也,余切念之。治病者法也,主治者意也。擇法而不精,徒法也;語意而不詳,徒
意也。法愈煩而意無補于世。吾不明,后世君子必有明之者。不與諸子,恐其不能明,不能行,萬氏之澤,未及肆世而
斬矣;極閘人者,茍能如尹公他得瘐公之斯而教之,則授受得人。夫子之道不墜,若陳相雖周孔之道,亦失其
傳也,諸賢 之哉。
<目錄>卷之一
<篇名>總論大法
屬性:內(nèi)經(jīng)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又曰∶“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又曰∶“高粱之變,足生
大疔”。又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 ”。又曰∶“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地之濕氣盛則寒,皮肉筋脈,即此數(shù)者而窮之,則知臟腑結病之枝葉。內(nèi)無郁熱蘊蓄于中,外無濕熱侵害于內(nèi),
則氣血和平,肌肉輕快,癰從何來,疽從何生!凡治癰疽,先辨虛實
陰陽。經(jīng)云∶“諸痛為實,諸癢為虛,諸癰
為陽,諸疽為陰”。又當辨是癰是疽,是疔是發(fā)背,然后用藥施治,庶不差謬。熱發(fā)于肌肉之上,微腫根小,不
過一二寸者為癤;熱發(fā)于臟腑之間,腫高根闊,大四五寸余者為癰;五臟熱毒流于骨髓,附骨而生者為疽;酒食
過度,濃味適口,心志不遂,郁熱不伸,專生膊內(nèi)處,小孔如蜂窠,皆是發(fā)也。若疔毒,乃五臟積熱,六腑受傷,
或沖冒禽獸之毒,剝受牛羊之穢,始生黍米大,不知謹護而觸犯之,輕者必重,重者必死。用香油調(diào)雄黃末服之,
以攻其毒,不然立見其敗矣。夫癰毒發(fā)背之生,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動靜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大小便均
調(diào),二善也;神氣清,語聲明,三善也;膿潰腫散,色鮮不臭,四善也;身體最和平,起居如一,五善也。五善
俱見則善,無以加矣。若眼白睛黑,兩目緊小,唇青瘡黑,一惡也;脛膊難轉,四肢沉重,眼閉、口張、耳聾,
二惡也;不飲食,不納藥,或不知味,痛極渴甚,三惡也;痰喘氣急,面色青黑,目閉口開,四惡也;時出冷汗,
恍惚嗜臥,語言顛倒,五惡也;煩躁咳嗽,腹中利瀉,小便混濁,六惡也;腫高痛甚,膿水腥臭,七惡也。七惡
俱全,則不可治。五善見三則吉,七惡見四則危。凡治癰毒,初宜解毒拔毒,既潰,宜排膿定痛,如未潰時,不
可服熱藥,既潰時,不可服涼藥。如初作者,先須托里,既潰者,必要排膿,此治癰疽等瘡之大法也。又須看其
時令,診其脈理,辨其虛實,決其輕重,量其病勢,斟酌用之,庶不夭折。如毒始作,無論癰疽發(fā)背等癥,先須
以千金托里散,服三四劑,固定臟腑,千金內(nèi)托散亦可。然后除熱以涼膈散,托里以敗毒散,定痛以乳香湯,憎
寒壯熱以小柴胡湯,嘔吐不納以人參養(yǎng)胃湯,飲食不克以參朱養(yǎng)胃湯,聲嘶以麥冬清音湯,大便秘以大柴胡湯,
發(fā)渴飲水以黃湯,穢濁觸犯以連翹三香湯,腹痛以甘草芍藥湯,煩躁以黃連清熱湯,好眠以益氣清身湯,虛弱
以人參黃湯,氣喘而咳以木香順氣湯,痛甚以清肌快膚湯,恍惚恐懼以鎮(zhèn)驚散,日久不作膿者以妙濟散,膿潰
而腫不消者以真人活命飲,清瀉不止者以真人養(yǎng)臟湯,出虛汗不止者以黃固真湯,徹膿以萬靈膏,收口以生肌
散。以上病癥,無過于此。如遇危惡之癥,即當灸竹馬穴數(shù)十壯,實有起死回生之功。又有生于內(nèi)者為癰,曰腦
癰,曰腸癰,曰肺癰,曰胞癰。此癥與前癥不同,醫(yī)者認驗真實,然后下手,不可妄用湯散,以惹毒禍,為害不
小,慎之慎之。
方訣俱載圖形卷中,甚勿輕視。凡毒于未潰之先,而有前數(shù)項之癥,即從各癥湯內(nèi),加連翹、梔子、牛子、
二花、皂角刺之類。既潰之后,而有前數(shù)項之癥,于各癥湯內(nèi),加人參、黃、二花、連翹、梔子,春多用防風、
白芷、柴胡、川芎;夏多用黃連、梔子、連翹、麥冬;秋多用黃芩、蒼術、連翹、梔子;冬多用人參、白術、連
翹、甘草。癰疽發(fā)背之治,大概如此。
又傷寒之癥,有汗而未汗者,和而未和者,汗滯皮膚,毒阻骨髓,以致發(fā)為癰癥,因氣血逆而不和,當解毒
清熱,以千金消毒飲,不可用膏藥貼,開其毒,若見危殆,危如前癥相同,即以前法治之。又有疔毒種類不同,其害則
一,惟滿三十六種疔毒耳,先當以拔毒散用之,或以鐵箍散圍之,內(nèi)服敗毒散、雄黃散之類,若有變癥,亦同前治。
又有痰核、癭瘤并馬刀瘡之類,皆是濕熱生痰,痰甚生火,火甚生風,風甚生熱,熱甚極而病作矣。宜清痰
降火之劑,宣熱拔毒之方,初覺以艾灸之,切勿妄行爛割。甚矣,醫(yī)之難言也。若非窮通性理,識別陰陽,博覽
詩書,曷能底造真方。見今傳外科者,多是鄉(xiāng)巷之徒,不通文理之人,瘍科未曾目見,瘡脈未曾耳聞,藥品不知
性味,湯散未辨君臣,略知數(shù)件草之藥,對人稱言通曉,以夸其效,希圖茍利,病家吝財,誠信此等,付性命于
庸人之手,良可嘆哉!諺云∶“窮無達士,將金贈病”。有庸人說藥方,此所宜深戒也。
先賢曰∶“諸經(jīng)惟有少陰、厥陰二經(jīng)生癰疽,少陽、陽明生瘰癘”。庸人豈達二經(jīng)之竅,蓋由此經(jīng)多氣少血
故也。
凡診外科脈,如未潰之先,宜洪大拍指,按之有力,舉之健浮。既潰之后,按之宜沉健,舉之宜輕浮,此易
收功之脈也。若未潰之先,脈來沉緩,不疾不數(shù);既潰之后,脈來健實,或大或洪,此難收功之脈也。若前后俱
得微弱之脈,此危癥也,經(jīng)年月日,難獲全功。須當養(yǎng)氣血,健脾胃,如參、、歸、術之類。若遲延不治,瘡
毒變而入腹,既發(fā)飽滿、喘氣、腫脹、呻吟,瘡形平?jīng)],此危癥也。當速以千金托里散,表而出之,或立馬回生
散,迎而奪之,間或可治。不然,立見其禍也。
凡治癰腫,須看有膿無膿,當看正處偏處,以手按之,熱則有膿,不熱無膿,以紙浸濕貼之,干處是正膿點,
然后持針開之,勿嫌口爛,以針口大而膿易盡也。
凡治癰癤,深處深針,淺處淺針,何謂淺?蓋癥生于臍腹處,若深針,恐傷內(nèi)膜,慎之。癥生于濃肉之處,
宜深針之,以瀉
其毒,不可不知。吾見今之針發(fā)背者,專行勾割,去其筋膜敗肉,更加痛苦,此豈仁人之術哉!只宜用藥調(diào)治,
自有愈時。切勿聽此毒手,自取危篤。見如此者,誤人甚多,恐后治人有失,故纂成瘍科方脈,以補目之未見,
耳之未聞,況癰疽之生,皆由內(nèi)蘊郁熱,外感風濕,腫高碩者為癰,隱伏于骨者為疽,三背而作者為發(fā),始生如
黍米大,憎寒壯熱,由漸而起,勿勾洗,宜用艾灸,多效。不然,先須內(nèi)攻,攻里之后,宣熱解毒,定痛排膿,
生肌斂口,此正道也。絕房事,一切牛馬穢氣不可觸,觸之非輕。常常聞香,痛是可分,如若不然,痛楚難禁。
昧人不知,付之神鬼,求神禮佛,有何福生。智者察之不合,惟修合諸藥,窮究醫(yī)書,藥乃百草根苗,醫(yī)為九流
魁首。重醫(yī)者,視瘍科為圣訓,慳財者,視此道為兒戲。凡我子孫,及家后醫(yī),細心診察,寒熱虛實,修合藥品,
辨別君臣,庶不差謬,學人須當自操。
<目錄>卷之一
<篇名>附方
屬性:\x十三味千金內(nèi)托散\x
桔根、當歸、川芎(酒炒)、濃樸(姜汁炒)、黃(蜜炙)、官桂(去皮)、白芷、甘草、干葛、柴胡、
羌活、連翹、防風。姜棗引。
空心服。
\x十一味千金托里散\x
乳香、沒藥、甘草、荊芥、羌活、獨活、連翹、柴胡、黃、二花、綠豆粉。姜引。
空心服。
此二方,凡癰疽發(fā)背,宜先服三四劑為妙。
\x十二味涼膈散\x
解熱之劑。
柴胡、連翹、生地(酒洗)、黃連、薄荷、黃柏、甘草、梔仁、麥冬、羌活、黃芩、桔根。
空心服。
\x十三味敗毒散\x
拔毒之劑。
人參、甘草、川芎、枳殼、茯苓、前胡、羌活、二花、獨活、柴胡、連翹、白芍、當歸。
空心服。
\x十一味內(nèi)托散\x
排膿之劑。
人參、黃(蜜炙)、當歸(酒洗)、官桂(去皮)、川芎、防風、濃樸(姜汁炒)、桔根、二花、白芷、
連翹。
空心服。
\x十二味乳香湯\x
定痛之劑。
乳香、沒藥、荊芥、黃(蜜炙)、牛子、當歸、川芎、防風、白芷、羌活、黃柏、二花。雀茶引。
空心服。
\x五味小柴胡湯\x
五味隨癥加減,治虛熱之劑。
人參、半夏、黃芩、甘草、柴胡。姜棗引。
空心服。
\x六味大柴胡湯\x
治大便秘結之劑。
柴胡、大黃、半夏、黃芩、赤芍、枳殼。姜棗引。
\x三味黃 六一湯\x
解穢治渴之劑。
黃 (蜜炙)一兩,天花粉(大渴多用,小渴少用),甘草二兩。
水煎,溫服。
\x十二味三香連翹湯\x
解穢之劑。
連翹、白芷、二花、防風、白芍、當歸、生地、乳香、木香、柴胡、升麻、雄黃。姜引。
空心服。
\x九味人參養(yǎng)胃湯\x
治嘔吐不納食。
人參、白術、甘草(蜜炒)、茯苓、陳皮、山楂、神曲、麥芽、濃樸(姜汁炒)、藿香(加)。
\x七味參砂養(yǎng)胃湯\x
治飲食不化。
砂仁、人參、香附、陳皮、白芍、甘草、山楂、淡竹葉(三十片為引)。
空心服。
\x三味白芍甘草湯\x
治腹中疼痛。
白芍(煨)、羌活、甘草(生熟各半)。姜棗引。
空心服。
\x五味麥冬養(yǎng)音湯\x
治聲音嘶啞。
黃連(酒炒)、麥冬、梔子(童便炒)、訶子(去殼,麥面煨)、薏苡仁、淡竹葉(三十片為引)。
空心服。
\x三味黃連清熱湯\x
治嗜睡。
黃連、梔子、麥冬(去心)、竹葉、燈心引。
空心服。
\x六味益氣清身湯\x
治好睡。
白連子、人參、白術、益智仁(去殼)、黃 、薏苡仁。
空心服。
\x五味人參黃 湯\x
治虛弱。
人參、黃 (蜜炙)、當歸、白術、連翹。
空心服,用雞蛋二枚咽。
\x十二味清肌快膈湯\x
治痛甚。
羌活、荊芥、連翹、黃柏(酒炒)、生地(酒洗)、白芷、麥冬(去心)、乳香、沒藥、薏苡仁、當歸(酒
洗)、二花(酒炒)。竹葉為引。
\x十五味妙濟散\x
治日久不生膿。
黃(蜜炙)、人參、桔根、當歸、白術、連翹、防風、陳皮、貝母、白芷、二花、乳香、沒藥、甘草、皂
角刺。
不時溫服。
\x七味鎮(zhèn)驚散\x
治恍惚恐懼。
人參、白術、黃 、當歸、朱砂、茯神、麥冬(去心)。
水煎,溫服。
\x十味真人養(yǎng)臟湯\x
治痢清瀉不止。
粟殼(水泡去筋)、人參、訶子、當歸、肉蔻、白術、肉桂(去皮)、木香、白芍、干姜。
水煎,空心服。
\x十四味木香順氣散\x
治氣喘咳嗽。
木香、濃樸、青皮(炒)、甘草、蘇葉、陳皮、檳榔、腹皮(酒洗)、赤茯苓、白芷、苦參、連翹、貝母、
天花粉。
水煎溫服。
\x七味黃 固真湯\x
治虛汗自出。
人參、炙黃 、甘草、白術、防風、連翹、牡礪(火 )。姜棗引。
空心服。
\x太乙萬靈膏\x
九十六味秘傳。
治一切外癥,無論大小男婦,癰疽發(fā)背,七十二種癰癤,三十六樣疔毒,并諸般無名腫毒,及痰核瘰癘,內(nèi)
損骨節(jié),外傷皮肉,手足麻木不仁,走注疼痛,俱貼之,大有神效也。
大蜂房一個,石菖蒲五錢,青木香一兩,蜈蚣三條,敗龜板(自死)四、五個,何首烏一兩,穿山甲三兩,
烏梢蛇蛻三條,過山龍一把(或以鬼見愁代),蛇床子五錢,蒼術禾一把,蠶蛻(酒洗)一錢,皂角刺五錢,大
風子一兩(去殼),香附子五錢(制),蟬蛻二兩,半邊蓮一把(或以佛孔草代),天花粉一兩,龍膽草二兩,
女人頭發(fā)二兩,蒲公英二兩,木鱉子一兩(去殼),地骨皮一兩,槐花二兩,忍冬藤二兩,鼠粘子五錢,蓖麻子
一百粒(去殼),槐角二兩,青蒿一把,細辛五錢,升麻一兩,赤芍五錢,黑丑一兩,艾葉一把,白芷二兩,花
椒五錢,甘草二兩,柴胡五錢,防風五錢,玄參一兩,雀茶五錢,大戟二兩,白蘞一兩,南星(生)一兩,白芨
一兩,桔根二
兩,草烏(生)一兩,羌活一兩,獨活一兩,黃五錢,川烏(生)一兩,昆布五錢,肉桂五錢,漏蘆五錢,巴
豆(去殼)五錢,荊芥五錢,斑蝥一百個,連翹五錢,黃柏一兩,黃連一兩,槐葉一把。上藥為片,取槐、桃、
柳枝各七根,香油五斤,春浸五日,夏、秋三日,冬七日,入鍋煎,以煙盡為度,用皮紙濾過,再入鍋以文武火
煎,槐枝不住手攪,下黃丹十兩,密陀僧(研末)一兩五錢,以滴水成珠為度,入后藥∶麝香二錢,乳香、沒藥
各二兩(二味以筍衣盛著炙干為末),海螵蛸一兩,雄黃一兩,朱砂一兩,血蝎五錢,兒茶二兩,青魚膽(四斤
重,要臘月的)一個,珍珠五錢,琥珀五錢,牛黃五錢,白芷一兩,山奈一兩,甘松一兩樟腦一兩,赤石脂一兩,
白石脂一兩,龍骨()一兩,枯礬五錢,檳榔(末)五錢,輕粉二錢,水銀五錢,龍泉粉(磨刀石漿泥)一兩,
雞內(nèi)金(炮)五錢,猩紅五錢,金箔五十片,百草霜五錢,熊膽一錢。
各味用盂擂細入煎膏內(nèi),攪勻,瓷器內(nèi)收貯,埋土內(nèi)七日,取出任意聽用。
\x十八味生肌散\x
治一切癰腫,大小無名腫毒,膿出不干,用此敷之,敗肉自脫,新肉自生。
雞內(nèi)金十個,龍泉粉五錢,熊膽二錢,雄黃一兩,朱砂五錢,沒藥一兩,海螵蛸一兩,乳香一兩,兒茶一兩,
血蝎五錢,牛黃二錢,龍骨( )五錢,麝香一錢,珍珠一錢,赤石脂()一兩,白石脂( )一兩,蛤粉五
錢,白芨一兩,金箔四十片。
共研極細末。用陳茶洗凈患處后敷藥七日,平復神效。
\x十五味羌活勝濕飲\x
解流注之毒。
白芷、荊芥、獨活、蒼術、黃柏、升麻、連翹、甘草、羌活、黃、桔根、白芍、當歸、防風、桂枝。姜引。
水煎空心服。
\x十五味千金消毒飲\x
治傷寒流注之熱。
柴胡、前胡、連翹、黃連、川芎、枳殼、茯苓、人參、甘草、炙黃、黃柏、肉桂、防風、白芷、二花。
姜棗引。
空心服。
\x四味拔疔散\x
此藥拔疔毒。
雄黃一錢,朱砂一錢。
二味研末,以羌活、黃連煎湯調(diào)服。
\x四味鐵箍散\x
雄黃一錢,朱砂一錢,牛黃一錢,麝香一錢。
共研細末,疔初起,用七醋磨好墨調(diào)搽,潰后用水磨墨調(diào)之,圈疔四圍。
\x十一味雄黃敗毒散\x
治疔毒。
雄黃、人參、羌活、黃 (蜜炙)、甘草、連翹、黃
連、蓮肉、朱砂、柴胡、黃柏(酒洗)。燈心引。
空心服。
\x十六味加減托里散\x
治諸痛入腹。
羌活、獨活、人參、柴胡、黃、連翹、白術、甘草、桔根、白芍、肉桂、黃連、白芷、荊芥、二花、杏仁。
姜棗引。
空心服。
\x十六味立馬回生散\x
治諸毒入腹。
綠豆粉、二花(酒炒)、人參、甘草、當歸(酒洗)、雄黃、朱砂、黃(蜜炙)、荊芥、連翹、桂枝、白
芍、桔根、川芎、白芷、防風。姜棗引。
空心服。
\x神仙去毒一掃丹\x
雄黃二錢,朱砂三錢,牛黃二錢,麝香八分。
共研末,豬膽調(diào)勻,濃敷毒上,以桐油浸紙燃火,近毒處熏照之,須令熱氣透毒,其毒自散,痛自止。能治
大小一切癰腫,發(fā)背瘡癤,并無名腫毒,赤紫丹瘤,纏喉風。初起散之,已潰掃之。藥品少而功效靈,真仙方也。
\x神仙敷毒失笑餅\x
黃泥一大團,連根蔥一大把,蜂蜜一鐘,雄黃一錢。
共為末,搗成泥餅,敷毒上,如干即換之,能治男女一切癰
疔腫毒。初起用此敷貼,消腫退熱,神效。
\x神仙拔毒忍冬花酒\x
忍冬花一把,蒲公英一把,雄黃一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
以好酒一瓶,煮藥十余沸,再入白蜜四兩,蔥七根,又煮三、四沸,去蔥,盡量飲醉被蓋臥睡,出汗為度,
治男女一切癰腫,初起服此立效。以上三方真秘傳,須珍重之。
<目錄>卷之二
<篇名>背圖形八癥(一)
屬性:\r背圖形八癥\p04-a57a1.bmp\r
\x 1. 腦發(fā) 2. 腮 3.上背發(fā)(在天柱下) 4.中背發(fā)(正對前心)\x
\x5.下背發(fā)(正對臍) 6.腰背發(fā) 7.暗發(fā)(騎馬癰) 8.赤腮癰(即腮)\x
<目錄>卷之二\背圖形八癥(一)
<篇名>腦發(fā)
屬性:腦發(fā)生于巔頂,由督脈太陽經(jīng)所生也,乃陰陽不和,氣熱上
壅,積聚不散,故成此毒。若不速治,頂裂髓枯,不可救也。先用敗毒流氣飲,次以內(nèi)托流氣飲,后用白芷散,
外用敷方。
\x八味敗毒流氣飲\x
蘇葉、桔根、枳殼(麩炒)、甘草、防風、人參、羌活、白芍。水煎。
食后服。
\x十五味內(nèi)托流氣飲\x
人參、木香、炙黃、炙甘草、濃樸(姜汁炒)、蘇葉、肉桂(去皮)、枳殼、桔根、檳榔、烏藥、當歸、
白芷、川芎、防風。
空心服。
\x六味白芷散\x
白芷、 本、升麻、黃連、忍冬藤、龍膽草。
空心服。
\x六味外用敷方\x
龍膽草、忍冬藤、白芷、牛黃、雄黃、地骨皮。
以上各等分,洗凈,酒浸透,搗極細,敷毒處四圍,神效。
<目錄>卷之二\背圖形八癥(一)
<篇名>腮
屬性:腮毒生于牙根耳庭之前后,通于肝腎,由少陽、陽明經(jīng)所生也,亦名赤腮癰,乃氣血不行壅滯頰腮,宜用
清肝流氣飲一、二劑,后用托里飲,外用萬靈膏。如初起時覺癢,用艾灸六、七壯,并頰車肩井穴內(nèi)各灸三壯,
甚效。
\x清肝流氣飲\x
桔根、枳殼、白茯苓、柴胡、羌活、甘草、石膏、防風、濃樸、烏藥、官桂、木香、姜棗引。
食后服。
\x托里飲\x
人參、當歸、黃(蜜炙)、川芎、赤芍、甘草、防風、濃樸、烏藥(去皮)、官桂、木香。姜棗引。
食后服。
\x六味敷方\x
青蒿(春夏取苗,秋冬取根)、二花、雄黃。生蔥、黃泥、蜂蜜。
各等分,搗細成餅,側臥貼之,若初起用之,即愈。
<目錄>卷之二\背圖形八癥(一)
<篇名>上背發(fā)
屬性:上背發(fā)生于百勞骨下三、四節(jié)之間,由督脈、太陽經(jīng)所生也。受病在胸身,經(jīng)生肺肝,乃心經(jīng)郁熱,后因怒
氣傷肝,熱郁不伸,乃生背發(fā)。內(nèi)經(jīng)曰∶“營氣不從,逆于肉里”,至生癰疽。先宜敗毒流氣飲一、二劑,次用
護心托里飲。如危甚,用神效忍冬湯,外須用敷藥,待膿盡用生肌散。初起如黃豆大時,宜用海馬崩毒法,次用
四圍灸法,如輕可減半矣。此癥大忌房事、穢氣、香味等項。
\x十味敗毒流氣飲\x
人參、桔根、枳殼(麩炒)、甘草、防風、荊芥(少許)、柴胡、川芎、白芷、白芍。姜棗引。
空心服。
\x十味護心托里飲\x
黃連、梔子、連翹、羌活、桔根、白芷、連子、干葛、升麻、防風。姜引。
空心服。
\x十四味流氣飲\x
黃連、羌活、柴胡、木香、陳皮、紫蘇、當歸、生地、川芎、甘草、烏藥、檳榔、官桂、連翹。
空心服。
\x十二味神效忍冬湯\x
忍冬藤、龍膽草、 本、羌活、炙黃、柴胡、黃連(酒炒)、甘草節(jié)、川芎、荊芥、白芷、防風。潰后加
人參。
水煎溫服。
\x十味敷方\x
忍冬藤、龍膽草、仙人掌、山龍甲(即松樹根上綠衣)、地龍鱗(即地龍皮刺)、雄黃、地骨皮、連翹、白
芷、火炭草。
將酒糟搗碎,敷瘡上四圍,即止痛,待痛止膿盡上生肌散,可也。
\x海馬崩毒法\x
以熱水從肘后先洗起,至手六經(jīng)起端處止,日行數(shù)十次,內(nèi)服前方以瀉其毒,洗至指甲尖,亦不可住手,看
瘡勢穣方可住手,
蓋手三陽俱系督脈所屬,洗手至穣時,勢從根本而泄,毒從根本而消,甚勿輕視。此方治發(fā)背、搭手、對口俱效,
必要初起時為之。
\x二味神仙一醉失笑散\x
蒲公英、忍冬藤各二錢。
以好酒煮熱,盡量飲之醉,仍以生蔥一根,灌蜜入內(nèi)要滿,以灰火煨熱壓酒,以被蓋睡取汗,汗出而愈。并
治上中下三背發(fā)及三手搭,并乳發(fā),立效。
鐵箍散亦可用。
<目錄>卷之二\背圖形八癥(一)
<篇名>中背發(fā)
屬性:中背發(fā)生于背中心,是因血壅出而不能歸肝,心志不遂,郁熱不泄,氣血積聚而成毒。初起宜瘡口四圍多著
艾灸,勿使長益。內(nèi)服忍冬湯加失笑散,鐵箍散皆可用,多服人參敗毒散三、四劑,次用五香連翹湯六、七劑,
再用排膿散,敷上生肌散自愈,切勿妄行鉤割,慎之慎之。
\x人參敗毒散\x
人參、桔根、甘草、川芎、白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柴胡。
空心服。
\x又方\x
上中下三發(fā)背既潰,周遭以面條圍住,將槐皮一大塊,鉆多眼鋪于面條上,又將艾鋪于槐皮上蒸之。癢則蒸
痛,痛則蒸癢而止。后以苦茶洗凈,又將輕粉三分,牙豬骨髓杵膏敷之,生肉神效,一日一易。
\x十一味五香連翹湯\x
木香、藿香、乳香、沉香、香附、羌活、獨活、桑寄、升麻、木通、連翹。
空心服。
\x十味排膿內(nèi)補散\x
癰疽發(fā)背潰后,皆宜服之。
人參、黃、當歸、川芎、白芷、肉桂(夏天少用)、防風、甘草、濃樸、桔根。
空心服。
\x十一味神仙綠豆粉湯\x
解熱定痛之劑。
綠豆粉、乳香、沒藥、桔根、荊芥、羌活、赤芍、木通、連翹、二花、濃樸、甘草。
空心服。
\x十一味敷方\x
忍冬藤、龍膽草、鳳尾草、燈心草、血見愁、地骨皮、牡丹皮、青蒿、胡蓮、雄黃、白芷。
共為細末,用酒糟搗爛敷患處四圍,止痛。
<目錄>卷之二\背圖形八癥(一)
<篇名>下背發(fā)
屬性:下背發(fā)生于兩腎眼中間,系督脈太陽經(jīng)所司也。受在心經(jīng)而五臟之毒,因肝積熱于脾,又飲食爆炙,貪色過
多,以致水枯土耗,故生斯毒。治宜先補腎調(diào)脾,先用補腎地黃湯三、四劑,后用敗毒流氣飲相兼而服,后用排
膿生肌自愈,切勿割,慎之。
\x八味補腎地黃湯\x
山藥、山萸、熟地、鹿茸、牛膝、丹皮、茯苓、澤瀉。
空心服??芍窝I發(fā)。
\x十六味敗毒流氣飲\x
紫蘇、桔根、枳殼、防風、柴胡、甘草、川芎、白芷、白芍、當歸(酒洗)、羌活、茯苓、烏藥、陳皮、連
翹、二花(酒洗)。
空心服。
\x十六味內(nèi)托流氣飲\x
黃(蜜炙)、生地(酒洗)、白芷、川芎、赤芍、赤茯、肉桂(少用)、防風、甘草、烏藥、人參、枳殼、
桔根、木香、連翹、二花。姜棗引。
空心服。
\x五味敷方\x
忍冬藤(酒洗)、生地、地骨皮、丹皮、雄黃。
將好酒浸透,搗爛敷患處。
<目錄>卷之二\背圖形八癥(一)
<篇名>腰背發(fā)
屬性:腰背發(fā)生于兩腎眼之處,由腎、膀胱之所司也。乃三陽之毒,促人大命,內(nèi)損元氣,外感濕熱,先用補腎地
黃湯三、四劑,后用敗毒流氣飲(此二方見前),再用三香內(nèi)托飲,定痛消毒飲,綠豆粉飲。
\x十九味三香內(nèi)托飲\x
人參、木香、甘草、濃樸、紫蘇、桔根、枳殼、黃(蜜炙)、藿香、肉桂、烏藥、當歸、白芍、白芷、川
芎、防風、乳香、升麻、干葛。
空心服。
\x十八味定痛消毒飲\x
人參、當歸(酒洗)、川芎、白芍、白芷、枳殼(麩炒)、茯苓、半夏(青油炒)、柴胡、甘草、防風、羌
活、升麻、濃樸(姜汁炒)、二花、干葛、連翹、川楝子。
空心服。
\x八味綠豆粉湯\x
二花(酒洗)、豆粉、蒲公英(酒洗)、荊芥穗、乳香、沒藥、升麻、栝萎根、皮。
空心服。
\x五味敷方\x
地龍甲、山龍甲、忍冬花、龍膽草、雄黃。
以上諸藥各等分,捶細末,以豬膽同酒調(diào)勻敷之。
\x又方\x
以地龍甲一味,炒焦存性,研末酒調(diào)敷之。
\x又方\x
用剪刀菜捶生酒糟敷患處,干即換之。
<目錄>卷之二\背圖形八癥(一)
<篇名>暗發(fā)(騎馬癰)
屬性:暗發(fā)(騎馬癰)生于糞門之前,陰囊之后,乃手足三陽三陰表里之所屬也。因腎經(jīng)蘊熱流于大小腸間,熱血
積而成毒,若緩治即成漏瘡,大小便從此而出。先服補腎地黃湯二、三劑(方見前),后服敗毒流氣飲、內(nèi)托追
毒飲,再用排膿生肌自愈。
\x十三味敗毒流氣飲\x
人參、桔根、枳殼、甘草、防風、柴胡、川芎、羌活、白芷、白芍、蘇葉、連翹、二花。姜引。
空心服。
\x十四味內(nèi)托追毒飲\x
川芎、人參、黃(蜜炙)、甘草、濃樸(姜汁炒)、桔根、枳殼(麩炒)、當歸、白芷、防風、檳榔、白
芍、木香。皂角刺引。
空心服。
\x九味神效車前飲\x
車前子、甘草節(jié)、赤芍、檳榔、木通、防風、二花、豬苓、蘇葉。
空心服。
\x四味敷方\x
螵蛸、兒茶、牛黃、雄黃。
同生蔥搗爛,敷上,神效。
<目錄>卷之三
<篇名>背圖形八癥(二)
屬性:\r背圖形八癥\p04-a57a2.bmp\r
\x1.對口 2.上搭手(脊骨第三節(jié)旁開1寸半肺俞穴) 3.中搭手(脊骨第四節(jié)\x
\x旁開二寸膏育穴) 4.下搭手(脊骨第十四節(jié)旁2寸盲門穴) 5.囊發(fā) 6.蛇頭疔 \x
\x7.天蛇頭毒 8.膝發(fā)\x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對口
屬性:對口瘡生于橫山骨下,百勞骨上,正對口生是也。其痛不可當,上連腦頂,下徹心肝,乃手足三陽三陰之所
司也,治之不善必死。因思慮過多,郁熱不伸,炙爆多傷,故生斯毒。始生宜海馬崩毒法,并灸肘尖穴、神闕穴
各十余壯,甚效。用祛毒一掃丹(方見前),后服三香內(nèi)托飲(方見前),定痛拔毒飲,內(nèi)須排膿定痛,外須收
口生肌。先宜服益腎制火湯,不然脛項筋脫,腎水耗散,心肝熱熾而斃。
\x十三味益腎制火湯\x
黃柏(鹽炒)、連翹、知母(鹽炒)、地黃、甘草、白芍、肉桂(去皮)、當歸、黃連、川芎、人參、黃、
白術。
空心服。
\x十三味定痛拔毒飲\x
羌活、牛膝、黃、白芍、甘草、乳香、柴胡、香附、前胡、蘇葉、黃芩、枳殼、二花。
空心服。
\x五味敷方\x
忍冬藤、龍膽草、百草霜、上京墨、地骨皮。
酒搗敷之。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正背發(fā)
屬性:正背發(fā)生于當心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正對心脾,比諸毒尤甚,與對口相同,乃通身
經(jīng)絡所屬也。不宜
勾割,治與諸發(fā)
背同。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上搭手
屬性:上搭手生于匙骨之下,去背溝一指是也,乃手足太陰太陽之所屬也。去肺膈不遠,不可勾割。由下元枯竭,
上焦積熱,宜滋陰降火。三香內(nèi)托飲(方見前),加黃柏、知母、連翹、二花。定痛拔毒飲(方見前),加黃柏、
知母、梔子、二花、牛子、連翹、花粉、黃芩、湘蓮而服,排膿定痛而愈。
\x八味白芷散\x
連翹、白芷、乳香、黃柏、升麻、沒藥、羌活、二花。竹葉引。
空心服。
\x九味敷方\x
生地、牛膝、二花、仙人掌、半邊蓮、龍膽草、清涼膏、雄黃、連須子。
以酒糟共搗,敷患處。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中搭手
屬性:中搭手生于背中心,離三指之間,亦手足三陰三陽之所屬也。離臟腑亦近,不可用刀針。因腎不足而心有郁
熱,故生斯毒。宜順氣開郁,清熱追毒。先服三香連翹湯,次服定痛清氣湯,然后排膿生肌。
\x九味三香連翹湯\x
香附(酒炒)、木香、乳香、羌活、連翹、牛子、二花、當歸、白芍。
空心服。
\x十六味定痛清氣湯\x
人參、黃、白術(土炒)、連翹、生地、當歸、木香、乳香、沒藥、桔根、白芷、川芎、麥冬、羌活、二
花、皂角刺。
空心服。
\x生肌妙方\x
豬骨髓、輕粉(一分)。
用青布 定,捶膏貼之,神效。
\x五味敷方\x
生地、忍冬、膽草、黃柏、雄黃。
以酒糟搗爛,敷之。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囊發(fā)
屬性:囊發(fā),發(fā)于陰囊之上,乃足厥陰之所屬也。其病亦酷,因心勝陰虧,濕氣下流,故生斯毒,用青荷葉包之,
或紫蘇葉洗凈去毛包之。若無,以油單紙,將兒茶水煮過包之。亦可內(nèi)服十三味流氣敗毒飲,外上敷藥。
\x十三味流氣敗毒飲\x
澤瀉、川芎、赤芍、蘇葉、甘草、麥冬、香附、白術、茯苓、青皮、防風、柴胡、羌活。
空心服。
\x三味敷方\x
海螵蛸、兒茶、蛤粉。
共為末,干敷,或生肌散亦可。
\x二味敷方\x
干荷葉、干蘇葉。
焙干,等分為末,酒調(diào)濃涂肉上亦可,外以油紙包之效。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蛇頭疔
屬性:蛇頭疔生于大指之上,三、四指亦生,因五臟熱邪蘊積,故外發(fā)于六經(jīng)起指之端,宜瀉六經(jīng)熱毒,須服連翹
泄毒湯,外用敷藥。初覺以獨腳蓮煎水洗之可消,既潰不用。
\x十三味連翹瀉毒湯\x
連翹、青黛、木香、羌活、桂枝、黃連、麥冬、甘草、五味子、薄荷、白芷、防風、紫蘇。
空心服。
\x敷藥\x
敷藥用豬膽調(diào)雄黃搽。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蛇頭疔
屬性:蛇頭瘡作痛連心,日夜呻吟不得寧。
豬膽雄黃筒指上,痛苦熬煎自覺輕。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天蛇頭毒
屬性:天蛇頭毒生于中指頭,乃心經(jīng)積熱,邪毒攻指,初覺以芋禾
煎水洗五、六次之間,用芋頭禾竿焙干研末搽。內(nèi)服十一味托里流氣飲。
\x十一味托里流氣飲\x
人參、肉桂(去皮,少用)、白芷、當歸、連翹、黃、防風、川芎、白芍、濃樸、木香。
\x一味敷方\x
久雨后,籬笆下糞草上所生小菰,其色似水紅,形似古竹簪,連根焙干為末,無論已潰未潰,如瘡口干,用
麻油調(diào)搽,濕用干末敷上神效。
<目錄>卷之三\背圖形八癥(二)
<篇名>膝發(fā)
屬性:膝發(fā)生于兩膝之上,乃足少陽經(jīng)所屬也。似乎人面瘡有窠穴,又有口眼,甚是可畏。由心肝壅熱下流胯膝,
故生斯毒。宜用拔毒流氣飲,后用排膿生肌,若經(jīng)七、八年不愈者,由此跛足,為喪身,其禍不淺矣。
\x十九味拔毒流氣飲\x
黃柏(鹽炒)、防己、川膝(酒炒)、木瓜、紫蘇、木香、白術、二花、黃連、麥冬、前胡、檳榔、牛子、
大腹皮、甘草、赤芍、首烏、川烏(制)、地骨皮。
空心服。
\x十一味防風牛膝湯\x
川膝、木瓜、檳榔、木香、乳香、防風、黃連、甘草、花粉、白術、人參。
空心服。此方洗瘡尤效。
\x二味敷方\x
將貝母為末,檳榔磨水調(diào)搽,以萬靈膏、生肌散敷之,效。
\x外方\x
治鶴膝風。
糯米煮飯,酒并曲三味共搗,敷痛處,三日即愈。
\x又對口瘡方\x
用剪刀菜捶生酒糟敷之,干了再換,即愈。
 
<目錄>卷之四
<篇名>面圖形十二癥(一)
屬性:\r面圖形十二癥\p04-a57a3.bmp\r
\x1.鬢發(fā) 2.眉發(fā) 3.耳發(fā) 4.頤發(fā) 5.須發(fā) 6.肩發(fā) 7.乳發(fā) 8.胸發(fā) \x
\x9.手背發(fā) 10.小便毒(便發(fā),生于陰頭之上) 11.腳背發(fā) 12.腳跟發(fā)\x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鬢發(fā)
屬性:鬢發(fā)生于兩額之間,小兒婦人多有之,男子生此者,多不
救,乃手足少陽、太陰之所司也。因心肝積熱,頭額受風,故生此毒,宜泄二經(jīng)之熱,以十一味柴胡升麻湯。
\x十一味柴胡升麻湯\x
本、羌活、升麻、干葛、防風、黃連、赤芍、生地、麥冬、當歸、蒲公英(酒洗二次)。
空心服。
\x八味神方白芷散\x
白芷、升麻、二花、桔根、川芎、連翹、黃連、羌活。
食后服。
\x七味敷方\x
雄黃、兒茶、螵蛸、乳香、沒藥、麝香、牛黃。
共為末,以酒調(diào)敷。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眉發(fā)
屬性:眉發(fā)生于兩眉之間,燥爛如人眼目,甚可畏也。小兒生此立死,大人生此者,十全二、三,乃手足少陽經(jīng)所
受也。宜用海馬崩毒法,不然,膿血浸兩眼,目先壞,宜用后二藥相兼服后,排膿生肌常服之。
\x九味清心蓮子飲\x
黃、甘草、蓮子、車前仁、茯苓、麥冬(去心)、人參、黃芩、地骨皮。
食后服。
\x十二味羌活敗毒散\x
人參、黃、羌活、獨活、連翹、干葛、升麻、川芎、地骨皮、白芷、丹皮、二花。
食后服。
\x八味敷方\x
牛黃、雄黃、朱砂、血蝎、兒茶、乳香、沒藥、螵蛸。
共為末,以酒調(diào)搽之。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耳發(fā)
屬性:耳發(fā)生于耳門邊,乃心腎濕熱所生。其病有三∶曰簟耳,曰痔耳,曰濕耳。俱先用清肝流氣飲,后用定痛降
火飲,若簟耳、痔耳,用針刺破,以清涼膏貼之,生肌散敷之。
\x十四味清肝流氣飲\x
枳殼、桔根、黃芩、柴胡、羌活、赤芍、防風、川芎、荊芥、白芷、升麻、連翹、甘草、前胡。
食后服。
\x十三味定痛降火飲\x
柴胡、前胡、紫蘇、防風、濃樸、陳皮、甘草、半夏、川芎、白芷、當歸、羌活、升麻。蔥引。
食后服。
\x九味清涼膏\x
黃連、大黃、黃芩、郁金、樸硝、玉簪花、獨腳連、
天花粉、白芨。
共為末,雞蛋清調(diào)搽。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頤發(fā)
屬性:頤發(fā),生于兩顴骨之下一寸,乃手足太陽陽明經(jīng)所屬也,因脾肺積熱,故生斯毒,若不早治,定成漏腮。初
起時用雀茶煎湯洗之。隨服升麻解毒湯,十二味追毒散,外敷生肌散愈。
\x九味升麻解毒湯\x
升麻、干葛、防風、甘草、白芍、羌活、川芎、玄參、白芷。
食遠服。
\x十二味追毒散\x
連翹、白芷、防風、羌活、升麻、黃連(酒炒)、荊芥、二花、當歸、黃、人參、黃芩。
食后服。
\x三味敷方\x
雄黃、白芷、螵蛸。
共為末,敷之。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須發(fā)
屬性:須發(fā)生于頤下地角處,乃手足太陽太陰經(jīng)之所屬也。因飲食太過,蓄熱上升,始生如黍米大,由漸燥爛痛癢
不一,經(jīng)年不愈。以抱風藤一大把,煎水熏之,勿透熱氣沖臉,內(nèi)服升麻解毒湯及追毒散(見上),外用敷藥可
愈。
\x四味敷方\x
石膏、螵蛸、雄黃、枯礬。
共為末敷之。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肩發(fā)
屬性:肩發(fā)生于兩肩背之上,乃手足三陽三陰經(jīng)之所屬也。因風濕熱積而成毒,或挑擔人,多生此疾。宜服內(nèi)托流
氣飲,外用清涼膏及生肌散并敷方。
\x十四味內(nèi)托流氣飲\x
炙黃、生地、白芷、川芎、赤芍、防風、甘草、人參、玄參、黃連、桔根、連翹、二花、羌活。
食后服。
\x六味敷方\x
半邊蓮、皂角刺、木鱉子、仙人掌、雄黃、大楓子。
共為末,敷之。外可用清涼膏及生肌散(方見上)。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乳發(fā)
屬性:乳發(fā)生于兩乳之上,乃厥陰、陽明經(jīng)所屬也。有內(nèi)吹外吹之別,惟婦人多生此病,因二經(jīng)風熱壅塞,血氣凝
滯而生。內(nèi)吹者,因胎中小兒氣吹,故生此病。初起覺以艾葉灸并火罐燎之效。外吹初覺捏發(fā)乳出,亦可消。若
內(nèi)吹至產(chǎn)后自愈。若外吹不治,必致穿胸走脅而斃矣。先服一醉忍冬花酒(方見前),隨服十六味敗毒流氣飲、
定痛乳香湯,外用萬靈膏、生肌散敷之。
\x十六味敗毒流氣飲\x
蘇葉、桔根、枳殼、甘草、防風、柴胡、前胡、連翹、川芎、羌活、升麻、白芷、當歸、黃、二花、皂角
刺。
食遠服。
\x十三味定痛乳香湯\x
人參、黃、當歸(酒洗)、川芎、茯苓、甘草、烏藥、香附、赤芍、乳香、沒藥、二花、連翹。
食遠服。
\x九味敷方\x
乳香、沒藥、熊膽、兒茶、螵蛸、寸香、龍泉粉、百草霜、綠豆粉。
共為末,酒調(diào)敷之。
\x又方\x
生酒糟搗蒲公英渣敷之,其酒盡量飲之,至醉效。貼以萬靈膏,收以生肌散(方見上)。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胸發(fā)
屬性:胸發(fā)生于正胸之中,上離結喉三寸,離心窩不遠,乃手足六經(jīng)交會相關之所。此癥酷促人命,在三、四日間,
若不速治,骨裂皮開,甚可畏也。先宜拔毒、定痛,勿使定花、開花可也。定痛以火紙卷乳香、沒藥末于中,外
以青布包紙條,以油醮條,燃火于痛毒上熏之。若痛要照至不痛,此神效也。內(nèi)服祛毒鎮(zhèn)心飲,勿使開花,若開
花,神仙不治也,慎之!慎之!
\x十一味祛毒鎮(zhèn)心飲\x
朱砂、麥冬、黃連、二花、青木香、乳香、當歸(酒洗)、生地、蓮米(去心)、茯苓、連翹。姜引。豬心
一個,水四碗,煎一碗。
空心服。
\x十二味清熱潛心湯\x
麥冬、干葛、升麻、朱砂、乳香、黃連、當歸、川芎、桔根、柴胡、黃(蜜炙)、連米(去心)。煎法同
前。
空心服。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手背發(fā)
屬性:手背發(fā)生于兩手之上,筋骨之間,乃手六經(jīng)之所屬也。由心肝積熱,流于手背而生,始覺宜鐵箍散外敷,后
以定痛流氣飲,并內(nèi)托流氣飲。外用萬靈膏、生肌散(方見上),可收全功。此癥初起,如黍米大,后酷,可不
懼哉。
\x十四味定痛流氣飲\x
人參、炙、川芎、茯苓、甘草、烏藥、當歸、枳殼、白芷、乳香、防風、羌活、白芍、連翹。
食遠服。
\x十五味內(nèi)托流氣飲\x
羌活、升麻、人參、黃、烏藥、當歸、川芎、甘草、防風、官桂、白芷、濃樸、木香、連翹、二花。
食遠服。
\x六味白芥子散\x
白芥子、官桂、羌活、黃連、二花、天花粉。
具用水酒炒,水煎。食遠服。
\x三味敷方\x
地骨皮、絲瓜子、二花。
以酒和搗細敷上。
\x三味敷方\x
鬼見愁、地骨皮、膽草。
以酒和搗爛敷上。
\x又方\x
用抱風藤(又名抓山虎)一大把,入瓦罐內(nèi)煎水,以罐口對準瘡口熏之。如水冷又煎又熏,日熏七、八次。
如痛將罐口移遠些,不痛移近些。不過三、四日后膿干、腫消、止痛、平復就好,此方神效。
此三方發(fā)背俱可通用,甚效。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小便毒(便發(fā))
屬性:小便毒,生于陰頭之上,乃人身腎脈之總司也。又名便發(fā)。因酒色過度,極熱流于下焦,或惹婦人陰蝕而生,
或行經(jīng)時交合而生,受禍雖不同,其害則一,神方難醫(yī)。初起之時,用紫花地丁、麝香三四分,生姜一片,煎水
一碗,空心服之神效。如小便脛腫痛,宜服木香流氣飲、檳榔追毒飲。如燥爛亦宜敷貼,不然膿血塞竅,脹腫難
禁矣。
\x十六味木香流氣飲\x
木香、木通、紫蘇、荊芥、半夏、豬苓、澤瀉、連翹、白術、赤芍、黃連、車前、穿甲、黃柏、茯苓、蓄。
燈草為引。
空心服。
\x九味檳榔追毒飲\x
檳榔、牛膝、木通、草節(jié)、豬苓、連翹、生地、黃柏、二花。燈心引。
空心服。
\x五味敷方\x
牛膝草(冬時取根)、通草、車前仁、二花膽草。
共享酒浸,搗爛敷之。
\x七味敷方\x
雄黃、血蝎、螵蛸、兒茶、枯礬、黃連、乳香。
共研細末,用黃蠟、白蠟熬溶,攤油紙上包裹前藥末,貼陰頭上甚效。
\x試效方\x
水粉、四六片、兒茶、虎耳草汁調(diào)搽。一方加松香,一方加青黛,一方加石膏。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腳背發(fā)
屬性:腳背發(fā),生于腳背之上,筋骨之間,乃足少陰所屬也。比手
發(fā)尤甚,因濕熱相搏,血滯而成?;虺嗄_沾惹蛇毒蟲毒,或撞破皮而成,或染穢物觸犯而成者。始覺宜鐵箍散(方
見前),次用后藥,再用萬靈膏徹膿,生肌散收口。
\x八味墜毒沉香飲\x
沉香、木香、牛膝、檳榔、膽草、生地、木瓜、二花。
空心服。
\x十味三香木瓜飲\x
木香、乳香、沉香、木瓜、防己、檳榔、黃連、二花、骨皮、丹皮。
空心服。
<目錄>卷之四\面圖形十二癥(一)
<篇名>腳跟發(fā)
屬性:腳跟發(fā),生于腳跟之上,由汗腳涉水,或遠行傷筋,或濕熱流注而成,初起,勿視容易,始生多癢,多將艾
灸,十余日自愈。不然,則膿血淋漓,經(jīng)年不斂。以萬靈膏貼之,以生肌散敷之,如癢,以椒茶樸硝湯洗之,內(nèi)
服六味五味子湯可愈。
\x六味五味子湯\x
牛膝、防己、檳榔、赤芍、牛子、五味。
空心服。
\x四味敷方\x
乳香、沒藥、螵蛸、石膏。
共為細末,用黃白蠟溶化入藥末HT 餅,包貼患處。
<目錄>卷之五
<篇名>面圖形十二癥(二)
屬性:\r面圖形十二癥\p04-a57a4.bmp\r
\x1. 頂癰 2.赤面疔 3.肩疽 4.螻蛄上串 5.螻蛄中串 6.螻蛄下串 7.乳根癰生乳下 \x
\x8.肚腹癰 9.腎氣游毒 10.痔漏 11.鞋帶癰 12.足心癰\x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頂癰
屬性:頂癰,生于顛頂之上,乃人身經(jīng)絡之總司也。其病在心,六
腑不調(diào),濕熱聚之而成毒。宜升麻敗毒飲、羌活勝濕湯,外用敷藥,徹盡膿水,然后生肌可愈。
\x十味升麻散毒飲\x
本、白芷、連翹、桔根、川芎、防風、當歸、二花、升麻、白芍。
食遠服。
\x十味羌活勝濕湯\x
蒼術(制)、連翹、黃柏、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當歸、黃連、牛子。以上俱用酒炒。
食遠服。
\x十味敷方\x
青木香、白芷、二花、膽草、大黃、生地、當歸、青蒿、白芨、黃連。
酒和搗爛敷之。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赤面疔
屬性:赤面疔,生于人面上,乃脾經(jīng)積熱上炎,初生如黍米大,略癢,切勿抓破,若犯之,其害甚大。始用鐵箍散,
后用追毒飲、崩毒飲。若腫起,內(nèi)只服藥,使膿熟自穿,以生肌散敷之。
\x十二味追毒飲\x
羌活、白芷、升麻、黃連、雄黃、乳香、沒藥、柴胡、甘草、防風、川芎、桔根。
食遠服。
\x十一味崩毒飲\x
雄黃、乳香、沒藥、兒茶、朱砂、牛黃、全蝎、白礬、木香、白芷、甘草。姜引。
若病勢大,加大黃、穿山甲煎成膏,日服六、七次,疔自拔而毒自消,大有神效,勿輕視此方也。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肩疽
屬性:肩疽生于兩肩之上,乃肺脾積熱上沖肩井。始生時,人多不識,但肩井中酸痛六、七日方現(xiàn)形。若不治,六、
七月不得痊愈,甚至肩井燥爛而危矣。初覺時,以艾火灸之,內(nèi)服海馬崩毒流氣飲,外用敷藥,膿盡上生肌散。
\x十味海馬崩毒飲\x
朱砂、雄黃、乳香、沒藥、白礬、穿甲、白芷、大黃、連翹、木香。
食遠服。
\x十一味流氣飲\x
木香、桔根、蘇葉、烏藥、白芷、川芎、二花、青皮、赤芍、柴胡、骨皮。
食后服。
\x四味敷方\x
白果肉、貝母、雄黃、大棗。
共搗爛,敷之。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螻蛄串
屬性:螻蛄串者,蟲多也。其形如蜻蜓,頭短尾長,善迎風走水?;家娂玻黄撇灰?,如潰破,若不斷其膿水,自
肩井貫串至肘臂之上,貫而串,串而三焉。若下一、二寸為中串,再下一、二寸為下串,因不斷膿,以至貫串。
秘方用斷爛散,以燈火斷之。又以艾灸肩井穴,并肘尖、曲池各五七壯。內(nèi)服湯藥,外用膏藥并生肌散,調(diào)治月
余而愈。不然恐成廢人。此疾因五臟六腑,蓄受濕熱,故外傷皮膚而成也。
\x十五味加味流氣飲\x
木香、甘草、升麻、干葛、枳殼、蘇葉、桔根、烏藥、白芍、白芷、川芎、防風、濃樸、羌活、二花。
食遠服。
\x十二味加味三香湯\x
乳香、沒藥、茴香、人參、黃、當歸、白芍、甘草、防風、桔根、連翹、川芎。
食遠服。
\x十六味加味定痛湯\x
人參、黃、木香、甘草、黃連、桔根、當歸、赤芍、白芷、川芎、防風、乳香、羌活、獨活、茯苓、香附。
食遠服。
\x十二味敷方\x
大棗、白果肉、荔枝肉、雄黃、龍眼肉、朱砂、螵
蛸、枯礬、乳香、沒藥、二花、兒茶。
以酒搗如泥,敷之。
\x九味斷爛散\x
枯礬、膽礬、寸香、雄黃、乳香、沒藥、兒茶、石膏、螵蛸。
共為末,磨京墨調(diào)勻,敷搽四圍,即愈。
\x七味敷方\x
膽草、乳香、沒藥、熊膽、黃連、牛膝、二花。
共搗細末,用檳榔磨好酒調(diào),敷毒四圍而愈。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乳根癰
屬性:乳根癰,生于兩乳之下,乃厥陰陽明經(jīng)之所司也。因氣壅血滯,濕氣蘊蓄而生,宜海馬崩毒飲,一醉忍冬湯
(二方見前),敗毒定痛飲,初覺以艾灸,外用膏藥生肌散可愈。敷方與前乳發(fā)內(nèi)吹同。
\x十二味敗毒定痛飲\x
羌活、獨活、防風、白術、荊芥、白芍、升麻、干葛、二花、連翹、黃、蒲公英。
食遠服。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肚腹癰
屬性:肚腹癰,生于肚臍之側,乃太陰脾經(jīng)所司也。因脾有熱,心火太盛,初起根腳如盤,寒熱發(fā)戰(zhàn),宜用艾灸,
可使重變輕也。宜內(nèi)服外敷后藥,后上生肌散,切勿勾割。
\x二十一味內(nèi)托流氣飲\x
人參、黃、白術、木香、川樸、甘草、干葛、柴胡、蘇葉、黃連、桔梗、枳殼、肉桂、檳榔、當歸、白芍、
白芷、川芎、防風、二花、牛子。
空心服。
\x七味敷方\x
龍膽草、乳香、沒藥、熊膽、黃連、牛膝、二花。
共研細末,用檳榔磨水,好酒調(diào)藥,敷毒四圍,即愈。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腎氣游毒
屬性:腎氣游毒,生于大胯之側,陰頭盡處之地,乃足少陰經(jīng)之所司也。男或由行房而為風熱所傷,女由行經(jīng)而為
風熱所搏。初覺宜神仙敷毒失笑餅(方見前),如痛,起用定痛流氣飲、檳榔墜毒丸,外用萬靈膏,徹盡膿水,
可愈。
\x十三味定痛流氣飲\x
木香、紫蘇、桔根、枳殼、濃樸、連翹、檳榔、香附、木瓜、防風、牛膝、大腹皮、二花。
空心服。
\x五味檳榔墜毒丸\x
枳殼(麩炒)一兩,大黃(半生半熟)一兩半,木瓜一兩,防風五錢,檳榔一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每用五、六十丸,長流水送下,服六、七次為度,其毒可盡。
\x又方\x
仙人掌、土牛膝。
以酒捶細,敷之。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痔漏
屬性:痔漏,生于肛門之邊,乃下焦之所司也。好酒色之人,多有之。因火氣下流腸胃蓄熱。其名有七,治法則一,
曰牝、曰牡、曰雞冠、曰羊奶、曰通腸、曰翻花、曰脈痔。惟有通腸、翻花難療。治外痔之法,始生用艾隔蒜灸
三、四壯,去蒜貼肉灸三、四壯,可不勞而愈?;蛴眠^天絲結斷痔頭,然后用敷藥。又須用黃連四物湯、皮丸、
涼血地黃湯、葛根湯。治內(nèi)痔之法,宜涼血、解毒、升提其墜氣,可愈。若漏痔或因附骨之癥,或因痔窟之開,
而不與生肌長肉,直至內(nèi)潰,膿血淋漓。宜蠟礬針,以納其穴,服上湯丸,以拔其毒。仍貼萬靈膏,徹盡膿血,
再上生肌散可愈。至若通腸翻花,須內(nèi)消加敷方。上方均可服而愈。
\x五味黃連四物湯\x
當歸(酒洗)一錢,黃連七分,川芎、白芍、生地各二錢。
空心服。
\x二味 皮丸\x
皮(酒浸過焙干)四兩,槐角(經(jīng)霜者焙干)一斤。
將此二味為末和勻,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淡酒空心送下每早百丸。
\x外洗蒸法\x
黎擊子(即算盤子)十股,桑白皮一股。
煎水蒸洗,不過三、四次而愈矣。
\x五味槐角丸\x
槐角(制)半斤,槐花(制)半斤,檳榔四個,皮(酒浸焙干)一兩,黃芩二兩。
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或酒或水送下。
\x十味涼血地黃湯\x
生地、赤芍、丹皮、槐角、紅花、枳殼、梔子、黃柏、連翹、黃連。
空心服。
\x二味結痔法\x
用過天絲與蠶絲合成,纏痔頭上六、七轉,上貼不濃不薄蒜一片,著艾灸于蒜上三壯,后上生肌散,可愈。
\x二味蠟礬針\x
用黃蠟溶化枯礬末少許,搓成長條,納入漏竅中,膿血盡,上生肌散。
\x二味洗痔湯\x
用馬齒莧煎水洗之,又以白花菜煎水洗之。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鞋帶癰
屬性:鞋帶癰,生于腳脛彎之上,龍骨之下,乃濕氣流積于此而
生。宜內(nèi)服檳榔定痛飲,外貼萬靈膏,膿盡,上生肌散,可愈。
\x五味檳榔定痛飲\x
檳榔、木瓜、牛膝、乳香、黃柏。
空心服。
<目錄>卷之五\面圖形十二癥(二)
<篇名>腳心癰
屬性:腳心癰生于腳掌心中涌泉穴,乃至陰所生也。因伏熱于內(nèi),濕熱下流,或遠行履濕地,或沾惹毒瓦斯,或被物
所傷而生。初覺宜艾灸,內(nèi)服牛膝湯,外貼萬靈膏,膿盡上生肌散,不然恐成漏腳,即是神仙,不能治矣。
\x八味牛膝湯\x
王瓜根、土茯苓、牛膝、黃柏、蒼術、羌活、黃連、當歸。燈心引。
空心服。
\x六味敷方\x
車前子、燈心草、地骨皮、二花、龍膽草、通草。
以酒糟捶爛,敷之。
<目錄>卷之六
<篇名>側圖形十一癥
屬性:\r側圖形十一癥\p04-a57a5.bmp\r
\x1. 眉風毒 2.耳門癰 3.耳根癰 4.核癰 5.中肩發(fā) 6.大腰帶 7.內(nèi)肘毒 \x
\x8.外肘毒 9.內(nèi) 10.外 11.丫指毒(生于大指丫內(nèi))\x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眉風毒
屬性:眉風毒生于兩眉之間,乃脾肺濕熱,沖聚于眉峰也。內(nèi)服敗
毒流氣飲,外貼萬靈膏,若破,上生肌散,宜用燈火甚妙。
\x十三味敗毒流氣飲\x
羌活、獨活、桔梗、紫蘇、川芎、當歸、白芷、防風、升麻、柴胡、黃連、黃芩、白芍。
食遠服。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耳門癰
屬性:耳門癰生于兩耳之門邊,乃肝腎蘊熱上炎耳門而生。宜內(nèi)服清肝滋腎飲,外貼萬靈膏,又上生肌散。若初起
時,用神仙祛毒一掃丹、敷毒失笑餅(方見前)。
\x十一味清肝滋腎飲\x
柴胡、升麻、黃柏、青皮、羌活、獨活、白芷、地骨皮、荊芥、桔根、黃。
食遠服。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耳根癰
屬性:耳根癰生于耳根下牙根上,乃少陽陽明火甚而然。宜瀉二經(jīng)之火,用清肝消毒飲。初起用神仙敷毒失笑餅,
更灸頰車、肩井穴各三壯。
\x十三味清肝消毒飲\x
柴胡、升麻、前胡、防風、玄參、桔根、黃連、白芷、石膏、川芎、黃柏、生地、羌活。
食遠服。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核癰
屬性:核癰生于地角之下,由心肺積熱。初起赤腫如盤,多著艾灸可消,內(nèi)服解毒黃連湯,外用敷藥,若潰,用萬
靈膏、生肌散。不然,恐成漏核之患矣。
\x九味解毒黃連湯\x
升麻、羌活、桔梗、甘草、黃連、梔子、黃柏、連翹、黃芩。
食后服。
\x六味敷方\x
忍冬草、燈心草、地骨皮、過山龍、遠志肉、車前子。
共搗爛,用青布包 之。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中肩發(fā)
屬性:中肩發(fā)生于肩膀之中,近肘后玉池之地,乃心肝積熱而成也。內(nèi)服托里流氣飲,外用神仙失笑餅。若潰后,
用萬靈膏。
\x七味托里流氣飲\x
羌活、白芷、桔根、黃連、肉桂、柴胡、黃芩。
食后服。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大腰帶
屬性:大腰帶生于肚膀骨下,離奶五寸有余。初起如桃,漸漸赤腫,因濕熱所傷心肝脾三經(jīng),當速解毒,不然漸漸
沿腰如索纏轉,后破,痛苦難當也,名曰龍癬瘡。用敗毒流氣飲、千金救苦飲、消
毒飲治之后,以萬靈膏生肌收功。
\x十四味敗毒流氣飲\x
紫蘇、川芎、當歸、人參、黃、甘草、羌活、獨活、荊芥、桔根、黃連、白芷、防風、連翹。
食遠服。
\x二味短毒截腰法\x
白芨一兩,明雄一兩。
共為末,雞蛋白調(diào)搽。
\x十一味千金救苦飲\x
羌活、白芍、蒼術(米泔水浸)、連翹、黃連、桔根、乳香、沒藥、木香、白芷、升麻。
食遠服。
\x三味消毒飲\x
石榴根皮、棠梨根皮、地骨皮。
共煎水洗。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內(nèi)肘毒
屬性:內(nèi)肘毒生于肘后內(nèi)側,乃六經(jīng)熱血凝滯而生。初起內(nèi)服木香敗毒飲,外上清消毒散敷之,若腫潰,以萬靈膏
貼之,可愈。
外肘生于肘后外側,與內(nèi)肘毒治同。
\x十味木香敗毒飲\x
木香、膽草、二花、當歸、地骨皮、川芎、桔根、荊芥、羌活、甘草。
食遠服。
\x七味上清消毒飲\x(即敷方)
龍泉粉、雄黃、大黃、黃連、黃柏、黃芩、白芨。
共研末,雞蛋清調(diào)搽。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內(nèi)
屬性:內(nèi)生于兩足骨內(nèi),由濕熱而生,或撞破皮膚潰爛而成。痛癢不一。宜用炒鹽和椒茶煎水洗之,次用桐油
紙燃火熏之,后用黃蠟一兩,麻油五錢,枯礬五分,共入鍋內(nèi)煎溶,以油紙攤膏貼之,待膿盡,上生肌散。
\x二味敷方\x
螵蛸一兩,枯礬五分。
共為末,以椒茶鹽水洗凈敷之。
\x又方\x
雄黃、豬膽。
以桐油調(diào)搽之,亦效。
<目錄>卷之六\側圖形十一癥
<篇名>外
屬性:外生于正骨上,洗法同前方。不論內(nèi)外經(jīng)年不愈,以成頑瘡粉毒者有之,以致腳瘡。血虛又加涉水之勞,
洗淋過度,此血脈污濁凝滯不能行而瘡痛,或遇夜痛甚,營血行于陰也。患者必節(jié)口味,雞能生風,魚能助火,
豬肉屬陽,亦助火也,須戒慎之。治法宜托里流氣飲和血為主。止痛用澤蘭葉敷之,甚效。
\x十八味托里流氣飲\x
蒼術、靈仙、梔子、紅花、連翹、木瓜、乳香、沒藥、川柏、牛膝、杏仁、赤芍、當歸、川芎、生地、防風、
羌活、皂角刺。量大小虛實各等分。生姜引。
水煎,空心服。服后以三白膏貼之。
\x三白膏\x
白蠟一錢,輕粉一錢, 豬油三兩。
捶爛以油紙攤膏貼之。未貼三白膏之先,用陳泥(即點燭陳泥座),捶細以水和之,攤薄餅轉傳患處,用
燈草二根為水路,取陳艾燃二支灸泥餅上,要灸得痛至癢,癢至痛方住,再上三白膏。
\x五寶丹\x
鐘乳(火)三錢,冰片二分,琥珀三錢五分,珍珠二分,朱砂二分,灰面三錢。
六味共為末,分作十二股,外用土茯苓六斤,每半斤捶細煎濃湯,將前藥每夜配一服置掌中吮之,以土苓湯
咽之,次日將湯作茶,忌鹽十二日,并一切發(fā)物。
\x又方\x
瘡初起,用青布包乳香、沒藥、螵蛸、艾葉在內(nèi)卷成筒,或桐油或麻油浸透,于瘡上四圍照而熏之,痛要
熏癢,癢要熏痛,仍以雄黃、豬膽搽。用澤蘭煎湯洗亦好。
\x又方\x
無論內(nèi)外二 俱效,將粘谷草包陳艾熏過數(shù)次后,用蔥、椒、
炒鹽、五加皮煎水洗瘡,再將松節(jié)燒炭研灰,麻油調(diào)敷,以傘紙包,將針刺幾眼貼肉,如干以油調(diào)潤之。
\x又方\x
以百草霜一味空心入口,嚼成泥敷之。
\x四味敷方\x
用靴皮,不拘多少,火存性為末,加乳香、沒藥、檳榔、血蝎。共為末,后以椒茶鹽煎水,洗凈展開,用
麻油搽瘡一遍,再用藥末敷之。
\x又方\x
黃柏一兩,以豬膽汁搽,黃柏灸之,灸干,又搽又灸,以透為度,研末入冰片一分,調(diào)勻,再將椒茶、鹽湯
洗凈拭干,四圍搽之,恐生內(nèi)大急。
\x又方\x
黃蠟七錢,清油四兩,鳳凰衣(出雞蛋殼)、婦人發(fā),以文武火成膏,滴水成珠時,速下百草霜一兩,人
中白一兩,攤隔紙膏貼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面圖形十五癥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卷之七 側圖形十二癥
273-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疑難病
跌打損傷秘方
外科選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