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明道宮
明道宮,唐名奉元宮。昔日老子講學之地。宋代好道,宋真宗趙恒更是歷史上著名的“崇道皇帝”,他曾任用大臣丁謂,在各地大建官觀寺廟。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宋真宗趙恒“帝發(fā)京師”,十九日至鹿邑(時稱衛(wèi)真縣)城內(nèi)奉元宮(即今明道宮),齋于迎禧殿。ニ十ー日,“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號冊寶。夜漏上五刻,天書扶持使奉天書赴太清宮。二鼓,“帝乘玉輅,駐大次”。三鼓,奉天書,至太清宮升殿,“改服衰冠”行朝謁之禮。相王元偓為亞獻,榮王元儼為終獻。祀老子于太清官,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真宗此次“蒞鹿朝老'”之行,除在老子出生地曲仁里(即今太清宮所在地)刻立了'大宋重修太清宮'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之外,還留下了七篇關于太清宮、明道官的詔文、冊文和十ー首關于老子的謁贊詩文。同時,宋真宗又詔改“奉元宮“為“明道宮”,明道宮自此始用此名。在此期間,明道宮聲名盛極,來往不絕的不僅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無數(shù)的文人騷客也常常來此流連駐足。宋時的明道宮可謂名聞遐邇,天下皆知。
明道宮景區(qū)簡介
明道宮景區(qū)位于鹿邑縣城東北隅,與老子誕生地太清宮東西相望,是春秋末年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聚徒講學、傳播天下大道的地方,唐名紫極宮,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海內(nèi)外最大的老子思想弘揚宣傳基地。主要有眾妙之門牌坊、迎禧殿、玄元殿、老君臺、文昌閣、藏經(jīng)閣等建筑構(gòu)成。明道宮內(nèi),亭臺樓閣,皆有曲徑回廊相連,綠柳翠柏,奇花異草相互映襯,爭奇斗艷。游覽明道宮,將是一次探幽訪道、跨越時空的心靈之旅。
玄元殿
少私寡欲養(yǎng)浩然正氣
見素抱樸修湛兮清風
鶴夀不知其紀
龍靈時化為云
四周古柏飛晴雨
百尺樓臺鎖瑞煙
老子與老君臺
老君臺,又名升仙臺,系為紀念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而修建,始建于漢代,盛于唐代。臺高8.84米,是一座以古代青磚構(gòu)筑,狀若圓柱,且有棱角,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傳說老子修道成仙,于此處飛升,故又名“升仙臺'。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進入老君臺山門,是正殿,該殿面闊3間,進深3間,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內(nèi)東西偏殿各一間。臺上13棵檜柏青翠蔥郁,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古時,臺下波光煙靄,湖水縈洄,景色宜人。映山門向南約里許的中軸線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官、游龍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牌坊上書“地古永傳曲仁里”,下題“天高近接太清宮”,楣鐫“萬教之祖”,正書蒼古遒勁。升仙臺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來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絕,據(jù)歷史記載,先后有八位皇帝駕臨駐蹕:祭祀朝祖。大文學家蘇東坡、歐陽修等也都曾來此觀瞻游覽,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華章。
鐵柱
俗稱“趕山鞭”,乃老子曾任“柱下史”之柱,是人們紀念老子之物。據(jù)清《光緒鹿邑縣志》記載:這根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謂為唐時舊物?!?/strong>
炮彈
1938年6月1日(農(nóng)歷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臺進行炮擊,共打13發(fā)炮彈,無一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炮兵個個驚得目瞪口錄,停止了炮擊。這些炮彈是當年日軍炮擊老君臺的啞彈。
讓侵華日軍畏懼的老君臺
在大殿東山墻,東偏殿后墻和柏樹的樹杈上,都留有槍炮彈痕,這些彈痕,是1938年農(nóng)歷五月初四上午,日本帝
國主義留下的侵華罪證。其事情的經(jīng)過是:1938年衣歷五月初四上年9點多鐘,大隊日軍從亳州西進。走到離城十里
的營子寨,就集中火力向城內(nèi)制高點炮擊。其中大殿東山墻、殿東柏樹樹杈、東偏殿后墻,共中炮彈13發(fā),機槍彈無
數(shù),其中有兩發(fā)炮彈穿透山墻,一發(fā)卡到了大殿內(nèi)西邊的梁架上,一發(fā)落到了老君神龕上。但是,所有炮彈一發(fā)未爆。在當時大殿后邊還有兩間小殿,是老君煉丹房,房內(nèi)存了滿滿一屋子黑色炸藥,臺上還有一尊同治五年的鐵炮。如有一發(fā)炮彈爆炸,引起火藥爆炸,其后果不堪設想。然而,日寇的同類炮彈在縣城的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如東南城角的奎星樓、南城門的城樓,都遭到徹底損壞,唯有老君臺巋然不動,不為所傷。全城百姓都認為是老君顯靈。就連
日寇進城后,也對太上老君匍匐朝拜。好運石
此石為老子煉丹時用的碾子,距今有2400多年。老子修煉仙丹救世濟民,自己服用后由此處飛升,成為道教神仙中的最高天神。觸摸此石,能驅(qū)鬼避邪、降福吉祥、平安長壽、好遠連連,故稱“好遠石”。如果您能把硬幣投入寶葫蘆中此石則更加靈驗無比。投進硬幣:一枚:一生平安;兩枚:夫悪和睦;
三枚:子孫興旺;;四枚:四季發(fā)財;
五枚:建康長壽;六枚:六六大大順
七枚:除病避邪;八枚:官運亨通;
九枚:基業(yè)永固;十枚:十全十美。
猶龍遺跡碑
孔子稱老子為“猶龍”。又因老君臺系老子講學處,故稱“猶龍遺跡”。此碑為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609年)三月所刻立。
孔子問禮處碑
孔子曾數(shù)次向老子“問禮”。該碑首刻二龍戲珠,邊飾圖案,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609年)進士鹿邑知事王夢蛟書丹并刻立。碑文為楷書陰刻“孔子問禮處”。原立于萬教之祖牌坊西側(cè),后移于此。道德真源碑
“道德真源”,即“道德”本源。唐高宗李治曾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赴谷陽(鹿邑)祭祀老子,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李母為“先天太后”。并以老子著《道德經(jīng)》為緣由,改“谷陽”縣為“真源”縣。故后人便稱鹿邑為“道德真源”。該碑為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609年)刻立。和平碑
該碑立于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華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當年日軍向老君臺打13發(fā)炮彈均沒有爆炸。為向鹿邑人民表示懺悔。祝愿全人類和平,特立此碑。澄清亭
據(jù)清代光緒版《鹿邑縣志》記載:“澄清亭取“天澄”、“地清”之意,明道宮文化古跡之一,位于老君臺(明道官)東南一隅。澄清亭由清代康泉年間的鹿邑縣令呂士鵕(字任俺,康,康熙二十四年以貢監(jiān)任其職,其生平事跡詳見于清?光緒《鹿邑縣志》卷十一·秩官表二)。起建于公元1693年(清代康跟三十ニ年);同
時,他親筆撰寫了這篇《登清亭記》,并命人刻石為念。后該亭屢廢屢修,終于抗日戰(zhàn)期的一九四三年毀于兵燹。養(yǎng)生亭
據(jù)清《古碑字注釋》記教:“老君臺前有
老子養(yǎng)生詩碑,詩文為老子所撰,均冷僻字。相傳,該碑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歷史。該碑“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養(yǎng)生詩》俗稱“養(yǎng)生秘字訣”,系作者依據(jù)
漢字六書構(gòu)造中的會意法構(gòu)造而成,既是養(yǎng)生長壽之秘訣,又是人體科學之真諦。
養(yǎng)身亭下的養(yǎng)生訣:
讀音為:
育爐燒煉延年藥,真道行修益壽丹;
呼去吸來息由我,性空心滅本無看;
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
鉛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信?!?/strong>
混元殿
宋真宗趙恒崇奉道款,史稱“好道皇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來老子生地朝拜,欽封老子為“混元上徳皇帝',殿名由此而始。
倦客久尋清凈地
道人閑話太平年
弘道苑兩側(cè)都有大片的土地正在平整中,似乎正在醞釀更大的規(guī)劃。
這就是明道宮,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這就是明道宮一個有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