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病有四種方法:望診、聞診、問診、切診。面診便是望診的重要部分,通過對面部形態(tài)、顏色、皮膚、瑕點分布等方面的觀察,從而得知臟腑、經(jīng)絡、氣血功能的狀態(tài)。“疾病欲來神色變”,學會面診,每天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做自己的健康管理專家。
面部是經(jīng)脈匯集之所 面診小Tips: 赤 青 黃 白 黑 五色對應的五臟 五臟氣盛 五臟氣敗
《黃帝內經(jīng)》中指出,人體是一個整體:以五臟為中心,經(jīng)絡為通道,氣血為媒介,內聯(lián)臟腑,外絡肌膚,感觀四肢百骸。全身的病變可反映到局部。
身體的變化,無論是從疾病到健康,還是從生病到治愈,都是循序漸進的,而且一定會出現(xiàn)某些征兆。中醫(yī)認為“有諸于內,必形諸于外。”內在臟腑氣血有了病變,必然會反映到體表。面部有著五臟六腑的反射區(qū)。
察顏觀色
每天的健康管理 自我面診的方法
面色的變化不很明顯,想要準確分析面部的各種顏色,面診的觀察條件非常重要。
時間
面診的最好時間是早晨
人剛起床時還沒有經(jīng)過情緒的起伏和運動等因素的影響。此時人陰氣未動,陽氣未散,氣血未亂,面色最反映身體的真實狀態(tài)。如有疾病,最容易從面部顯現(xiàn)出來。
看中醫(yī)時不要化妝
正如自我面診要看最自然最真實的臉色,去醫(yī)院看醫(yī)生,尤其是中醫(yī),一定不能化妝。化妝遮的所謂瑕疵,正是中醫(yī)們診斷的依據(jù),所以素面朝天、神色平靜是最好的讓中醫(yī)看診的狀態(tài)。
參照的對象是自己
每個人生活的環(huán)境和個人情況不同,沒有參照無法判定。
第一種:臉色與手背顏色進行對照。由于臉和手背都暴露在外,所處環(huán)境基本相同,所以以手背為參照對象,可以判斷出臉色的基本狀況,經(jīng)常戴手套的人不適用此方法;
第二種:與脖子膚色進行對照。所處環(huán)境相近,將面色和脖子顏色對照,可以了解臉色的變化。
第三種:面部的中心與外圍對照。中醫(yī)將眼以下嘴以上的部分稱為內部,是五臟六腑的分布區(qū),面的上下部分稱為外部。身體內部如果出現(xiàn)重大疾病,內部和外部顏色會出現(xiàn)偏差,成為花臉
五種面色的養(yǎng)生要點
中醫(yī)將面色與五行相對應,分為五色——赤、青、黃、白、黑。中國人屬于黃種人,正常臉色應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的。但因人體質不同,會偏向以上五種不同的臉色。
臉色的正常與異常
赤、青、黃、白、黑——臉色雖不同,但都有正常與異常之分。總的說來,光明潤澤是正常的臉色,而晦暗枯槁或某色獨見于不應出現(xiàn)的部位,都屬于病色。
心對應紅色 臉色紅而潤澤 像凝血
肝對應青色 臉色青綠而有光澤 像死草
脾對應黃色 臉色黃而明潤 像枳實
肺對應白色 臉色白而有光澤 像枯骨
腎對應黑色 臉色黑而透亮 像煤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