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帶我們?nèi)ヒ患也蛷d吃中飯,貌似是華裔開的,曼德勒的華人很多,想吃中餐不是什么難事,也有諸如木須肉這樣的傳統(tǒng)菜譜,可雜糅了緬甸口味的炒菜色香味,無一具備,可以說是相當難吃了,我都難以下咽,元寶適時睡了個午覺,出門在外的元寶有的玩經(jīng)常廢寢忘食,以致于老媽調(diào)侃:我們哪里是帶元寶出去玩,簡直是帶他去減肥嘛……
中飯過后,我們又開始了在曼德勒的觀光時間。
都說蒲甘才是最能代表緬甸的精華所在,我們對曼德勒依然有難以權(quán)衡的喜歡,城內(nèi)與郊外散落著太多精美的寺廟,如你所知,緬甸是個“萬塔之國”,再小的村莊都至少會有一座寺廟佛塔,它是緬甸人日常精神生活的核心,上到國王官員,下到平民百姓,虔誠的緬甸人將修建佛塔作為畢生最大的心愿,哪怕自己過著清貧簡苦的生活,也要省吃儉用將一張張金箔獻給佛祖,潛心向佛,積攢功德,以換取一個美好來世。
不知名的某寺廟
隨意走進的一家寺廟,幾乎所有的旅行指南上都找不到它的介紹,它的名字我也不得而知,游客極少,午后的整個寺廟只有我們寂寥的身影,感覺像是包場。
粉紅和金色構(gòu)成了寺廟的主基調(diào),從裝飾圖案上看,有印度教的痕跡,雕像上的諸神神態(tài)優(yōu)美,體態(tài)柔和,裸露暴露,和此前在印度以及吳哥窟看到的印度教寺廟里的神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想起來,印度教非常好玩,很難對它進行簡單定性,它是各種看似矛盾的綜合體,誠如馬克思對印度教曾作出的評論: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元寶的紀念照
趁四下無人,趕緊給自己也來一張
走出寺廟,抬頭屋檐上的當?shù)匦『?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天氣炎熱,走出寺廟發(fā)現(xiàn)有個賣冰淇淋的小攤販,五顏六色,它似乎是從中國八十年代走出來的童年印象,看上去就非常廉價(原諒我耿直的形容),但之于孩子們而言,他仍然是備受歡迎的可愛存在。
酷暑中的冰淇淋有著難以抵擋的誘惑力,元寶很是喜歡,一口一口吧唧吧唧吃的歡快無比,好吧,我承認我們是太過隨性的父母,旅途中對元寶飲食的控制,基本上百無禁忌。
烏敏東色寺(Umin Thounzeh)
烏敏東色寺位于實皆山的半山腰上,造型有別于緬甸其他的寺廟,最出名的莫過于月牙形的長廊與內(nèi)部的45尊佛像。
抵達寺廟之前,彎彎曲曲需要走很長一段山路臺階,而且還是赤腳,是的,緬甸有這樣的習(xí)俗,一旦進入寺廟所在的區(qū)域就要脫鞋脫襪,赤腳方可入內(nèi),元寶也不例外,他就是在緬甸變成了赤腳大仙,回國后對襪子一度深惡痛絕,大冬天還赤腳走在家里的地板上來去自如……
當赤腳走過那么多臺階,出現(xiàn)在我眼前的烏敏東色寺不免有驚艷之感,整座月牙形的長廊一共有30個裝飾精美的拱門,寓意僧人打坐的洞穴,而寺廟的名稱“U Min”正是緬甸語中的“洞穴”之意。
佛殿里面供奉了幾十尊鍍金佛像,姿勢神態(tài)都差不多,并無太多亮點,倒是地面和墻上的綠色拼花馬賽克更精致好看。
佛祖的大耳垂
迎面而來的當?shù)厍嗄?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長廊背后的山坡上還建有佛殿和佛塔群,站在露臺上極目遠眺,遠處的實皆山及伊洛瓦底江兩岸的風(fēng)光盡在眼前。
地面被高溫烤的炙熱,赤腳走在滾燙的路面,那滋味簡直酸爽,原本還一路赤腳歡脫爬高走低的元寶被烤的皺眉大哭,就此學(xué)會了“太陽,燙”的單詞,小孩子的領(lǐng)悟力不容小覷,這以后,元寶只肯在陰涼處玩耍,但凡看到太陽,就一邊說“燙”一邊像考拉一樣掛在我身上,死活不肯下來。
松烏蓬那信寶塔(Soon Uponya Shin)
松烏蓬那信寶塔坐落于實皆山的最高處,從烏敏東寺出來約10分鐘車程,建于14世紀,據(jù)稱里面保存了兩粒佛祖牙齒的舍利,也因此,寺廟地位崇高,備受信徒追捧,當?shù)囟Y佛的人數(shù)遠甚于游客。
大殿內(nèi)有一座大坐佛,乳白色的佛身披著金色袈裟,殿前坐滿了朝拜的本地人,喃喃私語,口中念念有詞,對佛祖的虔誠從他們的神色中可見一斑,那是一種不容置疑的信仰,一種為佛祖傾盡此生的虔誠。
無人的內(nèi)殿成了元寶撒潑打滾的好地方,他在地毯上來回翻著跟斗,殿內(nèi)供奉的佛祖微笑不語,就像看著一個鬧天宮的小潑猴。
俏皮的裝飾
殿外巨大的平臺是松烏蓬那信寶塔最吸引人的親切所在,鋪滿了五顏六色的小瓷磚,上面設(shè)有許多燈臺,據(jù)說古時候用來夜間照明之用,你能夠想象,在古時這里也一定繁盛至極。
站在平臺上眺望,綠蔭中點點佛塔,遠處的伊洛瓦底江有如玉帶,藍天白云映照下,一切靜謐而美好。
若不是事先讀過關(guān)于緬甸的歷史介紹,我不敢相信在這片祥和的土地上,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比小說《一九八四》里更殘酷的現(xiàn)實,近五十年獨裁統(tǒng)治的緬甸,它的人民曾生活在風(fēng)雨如晦的世界里貧窮衰敗,以致于哪怕現(xiàn)在,去緬甸旅行都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伊洛瓦底江上中國援建的大橋
如今,平臺是當?shù)厝肆奶旒{涼的聚會之所,完成禮佛儀式的男男女女,就這么隨意盤坐在地臺之上,緬甸人沒有太多的娛樂場所可去,于是與朋友家人一起去寺廟禮佛成了一種常見的休閑方式,誦經(jīng)之后愉快的與同伴聊天,飛揚的笑容與佛前的虔誠表情融為一體。
看著這爽朗的笑容,你會毫不懷疑其中的幸福感,我想這與他們的信仰密不可分,相信有來世就像相信愛情一樣會比較幸福,它給予人們在長夜黑暗中守候的希望一一守得云開見月明,天總歸是會亮的。
真實的緬甸如此美好,不僅是風(fēng)景讓我們覺得有別日常,佛寺寶塔,青山沃野,服飾民俗,一切都是舊時光中的模樣。
更在于這里的人們,有著極大的善意,幾乎迎面而來的每個人都笑容滿面,和我們說“鳴個喇叭”(緬甸語中的“你好”),看著跑來跑去的元寶,更是頷首微笑,有個看管大概是某個重要會議室的女人,怕元寶熱,特地叫元寶進去休息吹空調(diào),拿出香蕉蘋果,塞到元寶手上熱情至極。
元寶愉快的在露臺上打滾,完全放飛自我
看著他純真的笑容,我就像在酷暑難耐的天氣里吃到了一個巨好吃的冰淇淋,很甜,很甜,很滿足。
因瓦古城(Inwa)
曼德勒郊外,有一個叫因瓦的村落,坐落于伊洛瓦底江畔,與都市隔離,需要乘坐小渡輪前往。
門票在上渡輪前購買,售票處極為簡陋,就是一個露天搭的破棚子里
我們的船夫
古道縱橫,雜草叢生,一派田園風(fēng)光,游覽因瓦古城的最佳方式是乘坐馬車,馬車的費用約80元,繞城一圈,差不多兩小時。
馬車在羊腸小道里崎嶇顛簸,塵土飛揚,零散的廢墟遺址隱藏在郁郁蔥蔥的樹木與農(nóng)田之間。
佛塔大多破敗,零零落落,你很難想象,這就是緬甸歷時四百年的古都,因瓦古城是緬甸著名的因瓦王朝的古都,無論是當時中國的清朝政府,或者泰國的暹羅王國,再到后來的大英帝國,與之打交道的都是因瓦王朝,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因瓦古城見證了半部緬甸歷史。
因瓦古城和中國歷史也有一段交集,當初清兵入關(guān),吳三桂率清軍緊逼南下,永歷帝就曾被迫流亡緬甸,被當時的緬甸國王收留,安置在都城因瓦附近。
不知當時永歷帝來此是如何感慨,今天的我們乘坐馬車穿行在村落之間,絲毫看不到昔日的繁華,它和破落的村莊無甚兩樣,盡管屁股快被馬車顛成兩瓣,我仍始終睜大雙眼,生怕錯過了什么了不起的輝煌。
孤獨的曠野中參天的大樹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路邊偶爾露出的佛塔遺跡,斑斑駁駁,約莫能窺探出當年的工藝,行走其間,恍如隔世。
塔影佛像在樹叢中靜默無語,和吳哥古跡有幾分相似,在寂寞深深中遠望一個王朝逝去的背影。
與吳哥不同的是,因瓦古城如今仍有人居住,年幼的孩子們在古跡叢林中玩耍,也許,是想象不出當年先輩們的斑斕絢爛了。
玩累的元寶在顛簸的馬車上酣睡如泥,怎么也叫不醒。
烏本橋(U Bein Bridge)
仍記得我被烏本橋打動的畫面,日落中長橋上的行人步履陶然,滿湖碎金,是我想來緬甸的直接契機。
位于Amarapura(阿馬拉布拉)古城境內(nèi)的烏本橋早就是緬甸的旅行名片,成千上萬的游客從世界各地匯集而來,只為一睹其夕陽下的容顏,每天下午五點,是烏本橋最熱鬧的時刻,趕著看日落的人們將附近的道路圍堵的水泄不通,岸邊也擠滿了想乘木船看日落的游人。
橫跨東塔曼湖的烏本橋長達1200米,橋墩、橋梁、橋板都是用珍貴的柚木建造而成,以現(xiàn)在的價格衡量至少價值上百億。
橋頭、橋尾和橋中共建了六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陽避雨,六座亭子的寓意也很有講究,據(jù)說是佛教“六合精神”的體現(xiàn)。
它也許是我心目中最美麗的橋了,哪怕和布拉格的查理大橋相比,也毫不遜色,當然相比雕刻繁復(fù)的查理大橋,烏本橋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fēng)格,造型極其簡單低調(diào),甚至沒有扶手欄桿,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那種古樸的美和被時光打磨的韻律卻是非常動人。
晨曦日落時分,僧人、村民以及游客行走在橋上,遠遠望去身影縹緲,如夢如幻。
我們也租了一艘小船泛舟湖上,看遠處的太陽慢慢落下,天空以及湖水被夕陽暈染成點點金色,如入畫中。
連湖水中的老樹也充滿了禪意
夕陽漸沉,滿天盡是瑰麗的云霞,船槳聲動,小船的倒影碎裂開來,湖面像是劃過了一縷縷璀璨金光。
每個人都在盡可能的留住這美好一刻
終于看到了憧憬中的畫面,沒有什么比夢想成真更激動人心,連元寶小朋友也會愣愣指著前方說:太陽。后來我們又不厭其煩帶著元寶看了很多日落,始終覺得日出日落是大自然最美的時刻之一。
看到過的某本英文版LP緬甸的封面上,赫然印著烏本橋的日落,這點與我的審美不謀而合,固然也愛蒲甘的萬千佛塔,可是我最懷念的,卻還是烏本橋的瑰麗日落,它沒有蒲甘千年滄桑的凄美之感,禪意而溫暖,宛如緬甸可以預(yù)見的未來。
歡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