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大概是太湖西山一年里最美的時節(jié)之一,陽光柔媚,微風輕拂,金燦燦的枇杷掛滿枝頭,空氣中漂浮著淡淡的香甜氣息,嘗不盡江南好滋味,正好疫情期間不方便走遠,趁著周末,又去了趟西山,也因此去了也許以前不會專門走訪的目的地,邂逅了一些深藏若虛的小眾景點,沒什么游客,景區(qū)的人也不太在意的樣子,默默無聞,在時光深處,靜待有緣人來。
位于蘇州西山西北的禹王廟就是這么一處。
如其名,禹王廟自然與大禹有關。大禹,是夏朝的開國國君,也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關于大禹,民間津津樂道的并不是他如何治國的豐功偉績,更廣為流傳的是諸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故事。
將歷史退回到遙遠的四千多年前,中國很多地方洪水泛濫,肆虐猖狂,房屋被淹,百姓流離失所,為了解決水患,大禹帶著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山山水水,其中就包括蘇州一帶,當年大禹在西山召開諸侯會議,共議治水之策,司馬遷在《史記》里就有這樣的記載:“禹治水于吳,通渠三江五湖。”
經過一番整治之后,洪水之患消除,《禹貢》里對此特地做了總結:“三江既入,震澤底定”。蘇州民間亦有不少關于大禹治水的傳說,諸如昆山的巴城,震澤的禹跡橋等等,后人為感恩大禹的功績,為其修廟筑殿,尊其為“禹神”,供奉“禹神”的地方便是禹王廟。
相傳原本在太湖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建造了四座禹王廟,以鎮(zhèn)洪水,目前我們看到的位于西山甪里洲的禹王廟就是其中一座,也是現今太湖僅存的禹王廟,疫情期間的禹王廟,四下無人,黃墻黛瓦的外形頗有幾分山中寺院的影子。
跨過大門之后是江南風格的亭子名叫梨云亭,旁邊有塊石碑,上書“甪里梨云”,石碑為清光緒年間所題,禹王廟所在的甪里,古時遍植梨樹,而今梨花不在,空留其名,只有石碑仍在訴說往日“甪里梨云白雪香”的盛景。
跨過梨云亭之后便是大禹巍峨的身影,目光深邃,麻衣葛布,右手拄仗,宛若正趕往治水途中,風塵仆仆一心為民。
沿著湖畔的步行道繼續(xù)前行,臨湖而筑的禹王廟矗立眼前。
細說起來禹王廟的歷史甚為悠久,仿若大禹治水的傳說一樣古老,始建無從考究,盡管從唐至清,太湖并未因上古先王的神跡而風平浪靜,有史可載的大水災就高達40幾次,可太湖漁民仍將希望寄于禹神,每年都要為其舉辦盛大的祭典,祈求漁網神威再現保佑一方平安,于是寄予民眾淳樸心愿的禹王廟屢毀屢建,遠在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就已重修,現存的文獻里有當時的重修文字記載,其后,清嘉慶十四年亦有重建。
目前我們看到的禹王廟有大殿三間,楠木梁柱,高約十米,大殿建筑和故宮的東、西宮的配殿一樣為單檐歇山頂式樣,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下垂風鈴,微風過處,鈴聲悅耳。
也是來了禹王廟之后,才知道它除了是個道教勝地之外,亦是個風景優(yōu)美俯瞰太湖的好地方,難怪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在游覽了禹王廟之后,做出如此評價:“甪里洲三面臨水,山水秀聚,超軼塵凡,當為湖中名勝第一?!?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作為“建國三部曲”系列第三部的《建軍大業(yè)》想必是看中了禹王廟比鄰太湖的古樸氣質,特地來此取景,里面劉燁飾演的毛澤東與朱亞文扮演的周恩來有段對手戲就是在禹王廟的觀湖亭拍攝。
從這個觀湖亭過去不遠,禹王廟背后的東南側,有一個明代古碼頭,是觀賞太湖美景的絕佳之處,和明月灣古村的碼頭看上去頗有幾番神似,它開挖于南宋年間,舊時是江蘇、浙江兩省界河,太湖水師營曾駐扎于此,碼頭建于明朝,古時軍民兩用,高1.8米,長65米,全由重約1.5噸的金山花崗巖石條疊筑而成,深入湖心。
站在碼頭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水天一色,煙波浩渺,一旁蘆葦輕擺,風景怡人,只是不再有當年西山千帆競集的盛大景象,只剩艘舊船泊在岸邊,仿若一副隱世的水墨丹青,泛著古老的氣息。
碼頭邊還有個太平天國時期的太平軍土城遺址,而無論是四千年大禹治水的艱苦卓絕,還是太平軍同清軍對抗的驚心動魄,悉數歸于沉靜,只有太湖水,風悠悠,云悠悠,把一切都看透。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