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電影《葉問3》在廣州首映,當晚在二沙島金逸電影館有一場別開生面的包場看首映活動,仁義詠春拳館組織學員家庭齊賞詠春,其中,“親子詠春拳”的表演環(huán)節(jié)格外溫馨,與《葉問3》的“家庭主題”頗為契合。而一出《葉問3》,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頗為另類的詠春師傅。袁師傅(Christ Yuen)是德國華裔,他的功夫都是跟外國人學的,他是EWTO(歐洲詠春拳聯(lián)盟)領軍人物簡基富(Keith R·Kernspecht)的第一個華人弟子。2009年,他在廣州創(chuàng)業(yè)——開武館教詠春,作為仁義詠春拳館的會長、總教練,他如今已經擁有39家拳館,其中德國紹滕有4家,廣州有34家,他就是——袁師傅。
不打不相識 一場比試讓他迷上詠春
袁師傅不愿告訴記者他的中文名字,他說是因為自己還不會寫,他的名片上印的也是“袁師傅Sifu Christ Yuen”。袁師傅在中國香港出生,6歲時隨父母移民德國,25歲第一次回國時才跟一位小學老師學寫中文,他現(xiàn)在的中文水平大概相當于小學5年級,每次他努力想說某句成語的時候,聽者都要玩“成語猜猜猜”的游戲,而他的太太則是這方面的高手。
不過,袁師傅告訴記者,從小在家里他就必須講中文,不用筷子的話是不許吃飯的,越是在異國他鄉(xiāng),中國人會越發(fā)珍惜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武術在中國也許是個很普通的字眼,但“中國功夫”多年來備受外國人推崇,有不少外國人真認為中國的武林高手是會飛檐走壁的。
袁師傅8歲開始習武,最開始學的是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他的師傅、教練、師兄弟都是外國人。袁師傅說,德國人的民族精神很強,只有讓他們覺得你非常優(yōu)秀,你才會被他們認同與接納,才能融入德國人的圈子并擁有社會地位,所以身材比較矮小、年輕時又難免沖動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的他早早就進入“武林”。
袁師傅與詠春結緣頗有戲劇性。16歲時,袁師傅跟隨著自己的泰拳教練去參加簡基富的一個詠春講座。當時,對詠春一無所知的袁師傅對簡基富這個40多歲的大胖子有多少實力還持懷疑態(tài)度,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他便問簡基富是否能閃過自己的掃腿,簡基富和善地讓他試試。結果,袁師傅一出招就被擊倒在地,他當時還不服,認為是自己沒有準備好,于是再來一次,結果又是瞬間被擊倒。就這樣,袁師傅被詠春折服,經自己的泰拳教練同意后,他開始同時學習泰拳和詠春,其后,因二者區(qū)別太大,他最終選擇了詠春,成為簡基富的首位華人門徒。從那時起,袁師傅與詠春一牽手就是29年。
全職做“副業(yè)” 從公司老總到武館教頭
所謂葉落歸根,兜兜轉轉的人生也是非常奇妙的。袁師傅的父母都是在廣州出生長大的,他還曾跟隨父母回花都拜山,之后還娶了一位廣州太太,2007年,他又因工作原因回到了廣州。剛回國時,袁師傅是一家德國家具公司負責東南亞銷售的老總,開拳館教詠春只是他的“副業(yè)”,只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最愛的還是“副業(yè)”,隨著對詠春拳館的投入越來越多,兩邊的工作難以兼顧,袁師傅終于在去年正式離職,不再賣家具,開始全身心打理拳館。為了支持丈夫,袁師傅的太太也脫離了家庭主婦的行列,開始學習詠春拳,并幫助管理拳館。
跟外國人學中國功夫,然后回中國開拳館教拳,絕對是頗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不過,袁師傅說,這么多年和外國人打架打過來,他對自己的技術水平有信心,因此也沒有太大的壓力。關鍵是能做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他坦言:“錢賺少了,但人卻更開心了。”
能令袁師傅在廣州創(chuàng)業(yè)立足的,也恰恰是他的“洋為中用”,他始終很佩服自己的詠春師傅簡基富,作為梁挺的德國大弟子、葉問系詠春門徒,簡基富的確是個傳奇人物,他在歐洲擁有超過6000家拳館,學員達到100萬人,將歐洲詠春做成了“國際品牌”。
袁師傅的仁義詠春拳館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與德國現(xiàn)代教育相結合的特點,并根據(jù)中國學員的特點調整了級別、教材,側重應用實戰(zhàn)、搏擊,致力于葉問系傳統(tǒng)詠春拳的推廣與教學。
創(chuàng)業(yè)總是會遭遇很多困難,袁師傅也一樣。中國學生來學習前很可能已經在網上看過很多與詠春相關的文章,會提出很多自己的見解。由于學員流動性大,能常年堅持的人并不多,在外國,每天開1個多小時的車去武館學拳是很正常的事,但在中國,很多人都不想將時間浪費在路上,因此袁師傅不得不多開拳館,方便學員上課。有一位東莞的學員讓袁師傅很感動,那是一位農民,他每周固定兩個晚上坐火車到廣州來上課,風雨無阻。
借電影“東風” 創(chuàng)業(yè)遇上學拳熱潮
電影是藝術創(chuàng)作,不過藝術也是源于生活“還是身邊的人最重要”,《葉問3》表達的這種家庭觀念讓袁師傅頗多感觸。袁師傅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夫夢”、“武俠夢”,他的理念就是要打造大家庭一樣的拳館,讓更多人喜歡詠春、學習詠春、健體防身。
同時,作為葉問系詠春的門徒,袁師傅也非常感激《葉問》系列電影。袁師傅的太太告訴記者,剛回中國時,袁師傅曾有意在他公司里免費教員工們學詠春,但沒有人肯學,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詠春是什么。不過,《葉問》在2008年底上演后,一切就發(fā)生了180度的轉變,大家都一窩蜂地去學詠春拳。也恰恰是得益于這股熱潮,第一家仁義詠春拳館在2009年開業(yè)。袁師傅覺得凡事只要肯去做,就一定會成功,所謂天遂人愿,在他離開德國公司全身心辦拳館的時候,又碰上《葉問3》上演。雖然電影中的武功看起來比較夸張,但影視作品客觀上對宣揚中國功夫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袁師傅還感謝了甄子丹,他說,自己也沒有見過葉問師祖,最敬仰的是其傳奇的人生,特別是他永不放棄、不被坎坷波折人生打倒的精神,他總是通過各種傳說去想象葉問的形象。自從看了《葉問》系列電影,他就覺得葉問應該就是戲中那個樣子,功夫好的同時又優(yōu)雅斯文,“甄子丹演技真好,演出了葉問師傅的靈魂?!痹瑤煾捣Q贊說。
悟詠春人生 武學讓人生更加美好
袁師傅戴著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不知道的人都不會相信他會打功夫。袁師傅告訴記者,他18歲的時候就曾在德國與師兄弟們合伙開武館,但那僅僅是他的一次嘗試,他當時只把詠春當成自己終身的業(yè)余愛好,想著等自己老了、退休之后就開間拳館安度晚年。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他沒想到自己45歲就“退休”了。現(xiàn)在,袁師傅認為,詠春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標,致力詠春的推廣與教學就是值得他用余生去做的事情。
對詠春,袁師傅坦言自己是絕對的癡迷與投入,16歲到45歲,他通過詠春學到了很多。袁師傅稱詠春是非常聰明的拳術,不僅適合女子、小朋友,六七十歲的老人也可以與人過招,但詠春教給他的遠不止這些。首先,詠春的武學精神、哲學直接影響了他的生活和他思考、處事的方式,自信、投入、注重細節(jié)、嚴謹、效率、堅持等等。袁師傅舉了幾個例子:一是自信,與對手比武時,假如沒有膽量,沒有自信,根本就不可能取勝。還有堅持,武俠小說中經常提到“分出勝負的那一招半式”,但人生中究竟會有多少這樣的關鍵時刻呢?為了這幾秒鐘的“一招半式”,就必須窮盡一生去練習,要擁有頑強的意志。
所以袁師傅認為,學武并非要培養(yǎng)武林高手,而是學習武學精神與哲學,用來應對人生每天的挑戰(zhàn)、克服困難,令生活變得更美好。學習武術,除了健體防身,擁有武德更能幫助你建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扭轉懶惰、急功近利等缺點,同時,武術也應該是開放、不斷創(chuàng)新進化的,因此也應具有包容性,袁師傅認為,這樣的人生肯定是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