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見皇帝為何住寺廟
2014-01-21 16:02:07
(轉自:鳳凰網·趙炎博客)
寇老西兒住寺廟
文/趙炎
載《北京青年報》1月21日C02版,責編:曹芳
在傳統(tǒng)評書《楊家將》和葛優(yōu)主演的電視劇里,都把北宋名臣寇準稱為“寇老西兒”。這不一定對,因為山西人才稱“某某老西兒”,而寇準是陜西渭南人。但老百姓喜聞樂見,筆者亦姑妄沿用之。其中有個劇情值得關注,說宋太宗晚年,“天官”寇老西兒被奸臣誣陷,貶謫外地,一年后回到朝廷,卻住進了寺廟。
我們就圍繞這個劇情往下說。
“天官”是個什么官
根據年譜來看,寇準確曾在“天官”任上被貶過。
淳化四年(993)九月,他以左諫議大夫出知青州。在這之前,他一直擔任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
這個“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的官職,其職能近似于“天官”——考察、任免官員。所謂“天官”,其實是吏部尚書的別稱,說白了,就是管官兒的。宋代不設吏部,相應職能由審官院、東西銓分掌?!芭欣舨繓|銓”一職本身品級不高,但寇準的差遣是樞密院直學士,相當于后來的樞密副使當值,地位不低。
沈智先生主編的《白話資治通鑒精華》一書里說樞密副使是從二品,未必對,岳飛做樞密副使時,卻是正二品??軠什钋沧鰳忻芨笔?,又在“吏部”掛職,說他是“天官”,也不能算錯。寇準去青州,是受到正職知樞密院事張遜的誣陷,具體原因不詳。有說張遜派人在寇準上朝路上三呼萬歲,引起宋太宗的猜忌,還有說寇準干涉了皇家的立儲,被張遜進了讒言,等等。
孰是孰非,我們就不去深究了,單說說他一年后回到汴京住寺廟的事兒。
寇老西兒為何住寺廟
公元994年,寇準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正如評書和電視劇所演繹的那樣,他確實先是暫住在開封大相國寺,然后才搬到官衙的。顯然,他在京城沒有固定住所。
這就產生疑問了。從986年進入學士院開始,到993年出知青州,七年間官運亨通,扶搖直上,寇準始終做的是京官。其時亦已過了而立之年,他難道沒有成家置業(yè)?按照地方志的說法,寇準有個妻子叫宋氏,據說還是太祖皇后的妹妹,所以又稱“皇姨”。不管是真是假,他那個年紀在古代早該娶妻成家了,總不能不給老婆孩子找個地兒住吧?
我們知道,宋代官員待遇好,薪酬高,唯獨不分配住房,在職官員必須自己找房子住。有錢的,盡可以建私宅,或購買宅?。粵]錢的,只能租房住,叫“僦舍”。要么賃民宅(廉租房),要么租官舍,官舍相當于如今的公租房吧。
《宋史·職官志》里介紹,宋代宰相、樞密使之類的官員,正俸每月300貫,祿粟(米)每月100石,還有職錢、公使錢、職田等收入,其他如衣料、柴炭茶鹽等補貼若干,說他們富得流油也不為過分。像寇準這樣的朝廷要員,想建個房買個房,就收入而言,當不是難事。
退一步說,就算朝廷規(guī)定不讓官員購買公房(宋真宗咸平七年,“禁內外臣市官田宅”《宋會要輯稿》),不讓京官在京城購買第二套住房(宋仁宗天圣七年,“詔現任近臣除所居外,無得于京師置屋”《宋會要輯稿》),但建個房子或買一套私宅,都還是合法的,他又有這個條件,為何不建不買?
愚以為,或與他的奢儉觀有關。
廉吏置業(yè)有操守
翻開史料可知,寇準曾先后做過三司度支推官、鹽鐵判官等涉財稅的官職,足見在宋太宗眼里,他是一個能禁得起物質財富誘惑的官員,是一個懂得勤儉與奢侈會給家、國的成與敗帶來截然相反之結局的官員。
從寇老西兒住寺廟,可以窺見古代廉吏對于置業(yè)的一個普遍認知,即“非義不行,非義不居”,哪怕是合法的、有條件的也不行。
因為房產屬于不動產,最終是要留給子孫的,這就違背了“以詩書傳家,以清白遺子孫,不為子孫置業(yè)”的廉吏操守,即所謂“憂道不憂貧”也。南宋王應麟所撰的《三字經》,也有這種思想:“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div style="height:15px;">
寇老西兒住寺廟,只是古代廉吏高風亮節(jié)的一個縮影,但其以勤儉勸天下的置業(yè)觀,卻足令今人三思而以為楷模。望智者識之,廉者效之,貪者鑒之,勿蹈“殖貨以亡身”之覆轍才好。(趙炎)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