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明的懷念:從悼亡詩文憶起
清明的懷念:從悼亡
詩文憶起
(本文轉(zhuǎn)自:凱風(fēng)網(wǎng)上海頻道 供稿:岳銘)
導(dǎo)語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而后歷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fēng)俗。另一個與之日期相近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它本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在歷史發(fā)展中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共行掃墓、禁火等禮儀習(xí)俗。 凱風(fēng)網(wǎng)上海頻道 供稿:岳銘 編輯:唐詩 仲德
清明的懷念:從悼亡詩文憶起
一、清明的祭掃傳統(tǒng)
清明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五個節(jié)氣,表示春季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歷書》記載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dāng)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在這個春天伊始的時節(jié)祭祖掃墓的習(xí)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人們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zhàn)國時代《孟子·齊人篇》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zāi)骨捌蚴臣滥沟募榔罚梢姂?zhàn)國時代掃墓風(fēng)氣之 盛行。到了文化大盛的唐代,唐玄宗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dāng)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jié)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fēng)俗。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guān)的節(jié)俗。據(jù)載,上古時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活動未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由于每家經(jīng)濟(jì)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qū)別。但核心思想都是按時修整墳?zāi)?,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
祭拜禮儀也各有不同,有的給先人叩頭行禮;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fēng)箏,甚至互相比賽,進(jìn)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這些活動既是掃墓又是郊游,反映了初春的清明時節(jié),各種意趣盎然的活動也隨著萬物萌發(fā)而顯示出一派勃勃生機(jī)。
據(jù)說,這種清明插柳的風(fēng)俗,是為了紀(jì)念“教民稼穡”的農(nóng)事祖師神農(nóng)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yù)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guī)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xí)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jié),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rèn)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傳說中觀世音便是以柳枝沾水濟(jì)度眾生。人們?yōu)榉乐故盏焦淼那謹(jǐn)_迫害而插柳戴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jié),值此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人們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也逐漸發(fā)展除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jié)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jié)日,除了有慎終追遠(yuǎn)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jié)日。 【詳細(xì)】
二、潘安《悼亡詩》
一種習(xí)俗的源遠(yuǎn)流長,必然在于某種亙古不變的情懷流淌。清明一直是一直重要的節(jié)日,在于每個人心中都長期懷有著對已故者的思念?!八勒唛L已矣”,這份陰陽兩隔的徹膚之痛,在文人們的筆下,更加幻化出極平易而極感人的詞句,點出了每個人心中那柔軟的地方。在這清明時節(jié),讓我們隨著“古代四大悼亡詩”的詞句,追思心中那個想念卻再不能相見的人吧。
西晉時期有位著名的文學(xué)家潘安,美姿容,是標(biāo)準(zhǔn)的美男子。后人常用“貌比潘安”來形容一個男子相貌俊秀。他究竟美到了什么程度?據(jù)說少年時的潘安出門,婦女們見到他無不為之傾倒,“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大意女人們看到這么帥氣的人,不由得把手中的果子都扔給他,使潘安造就了一個“擲果盈車”的典故。顏值啊,自古就是看臉的時代。
后人評價這位古代第一美男的文學(xué)成就,大多在其懷念亡妻的悼亡詩上。潘安這么受女人們的喜歡,并沒有左右他對妻子的卻始終如一。他二十四歲結(jié)婚,五十歲妻子不幸死亡,夫婦和睦相隨二十六載。潘安悲痛之極,為她服喪一年,期滿后于元康六年改服赴任,作《悼亡詩》三首。詩中所寫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流暢,沒有什么深奧難懂的句子。
這三首詩比較長,我們來節(jié)取其中的一些句子來感受一下吧。
悼亡詩其一(節(jié)選):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其二(節(jié)選):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yīng)秋至,溽暑隨節(jié)闌。凜凜涼風(fēng)升,始覺夏衾單。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
其三(節(jié)選):曜靈運天機(jī),四節(jié)代遷逝……徘徊墟墓間,欲去復(fù)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躕。落葉委埏側(cè),枯荄帶墳隅。孤魂獨煢煢,安知靈與無。投心遵朝命,揮涕強就車。誰謂帝宮遠(yuǎn),路極悲有余。
詩篇開始用冬春寒暑的流逝,懷念以往跟妻子在一起的時光。而突然間的天人永隔,讓詩人無論是在廬在室,都會覺得妻子仿佛還在。這對于剛剛失去親人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感受:這些陳設(shè)還都是她在時候的樣子,跟以往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可是這個人,怎么就再也不在了呢?
第二首詩里,皎潔的月光照向詩人的屋內(nèi),他漸漸感覺到了寒冷。而那個跟她同甘共苦的人不知去了什么地方,那個陪伴他一起寒暑的人如果在,即便屋內(nèi)再寒冷的也沒有關(guān)系。今后,所有的寒冷,只剩下我一個人承擔(dān)。
第三首詩,詩人來到了亡妻的墓地。他徘徊踟躕,不忍離去。他無法離開這個埋葬著妻子的地方,也擔(dān)心自己離開后妻子在這里更加孤獨。雖然最后勉強著自己抹著眼淚上了車,心里的悲哀卻是久久不能散去。
詩中所流露的真摯、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頗為后人贊賞,此詩也得以廣泛流傳。從此之后,“悼亡詩”便成為丈夫哀悼亡妻的專用詩題。
潘安《悼亡詩》之所以備受推崇,也不是偶然的。中國婦女歷來克勤克儉,為撫育子女、操持家務(wù)等等付出了大量勞動。由于社會的男尊女卑,她們的功績往往被忽視。再加上中國人講求“含蓄”,一般習(xí)慣于感情不外露,夫婦之情尤其如此。但也許由于死神的降臨,使積聚心頭的情感一下子突發(fā)出來,洶涌澎湃,無所阻擋,一旦見諸文字,吟成悼亡詩,就往往會引起心靈的共鳴。另外,潘安本來就是寫哀傷詩的高手,他善于言情的特長,無疑有助于《悼亡詩》的廣為流傳、影響深遠(yuǎn)。 【詳細(xì)】
三、憶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
如前文所述,“悼亡詩”從潘安后,成為了專門悼念亡妻的體裁,受到后人的推崇。從唐宋到明清,優(yōu)秀的悼亡詩在歷朝歷代都不曾缺乏。在這清明時節(jié),我們跟隨著古人的思緒,看看這些善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大詩人們,是如何懷念心中那個不可替代的她吧。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div style="height:15px;">
筆者自幼便聽過這句名句,只是一直不明白它到底講的是什么意思。偶爾與別人提及,似乎解釋不清這句詩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只在近日,一個高中舍友的微信群里,一個同學(xué)問起當(dāng)時的一些小事,我說這個事還是某某某最擅長了。另一個同學(xué)說,前幾天看一個泡沫劇,里頭有句話叫“我,除了你,都是將就”,當(dāng)時還覺得矯情,可是看到我過了這么多年,提及一件小事的時候還是會最快想到某某某,才知道對于有些人來說,真的會“都是將就”。她說:你這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啊。
那一刻,我似乎突然知道這兩句話用白話文說出來是什么意思了:你曾經(jīng)看到過了滄海,其他的水便都不是那次的水;你曾游歷過了巫山,其他地方的云彩便都比不過巫山之云了。這一刻,我也才把元稹這首《離思》的前兩句和后兩句完整的統(tǒng)一起來: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我之后見過的水和云,都不是滄海巫山。我從花叢中穿過卻懶得回頭,說是在修身修道,也有一半的原因是你啊。
這首詩是元稹《離思》五首之四,抒寫了詩人對亡妻韋叢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刻骨的思念。對于一個已經(jīng)離去的人來說,知道愛人除了她以外,再也看不上任何人了,應(yīng)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吧。
世人因元稹《鶯鶯傳》唾其薄情,而《離思》足以為其翻案。雖說對于文人來說,筆下之文,未必能反映他真實的情懷。但筆者寧愿相信,若心中沒有這么厚重的情感,也寫不出“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般的詩句。何況,元稹的另一組悼亡詩同樣出色。他心中的情感,并未因?qū)懴铝恕叭〈位▍矐谢仡櫋倍鴩姳p緩,而是又造就出了新的名句。
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二中寫道“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深刻地表達(dá)了亡妻與他是貧賤夫妻,但他功成名就后妻子卻已不在人世的惆悵。其三中寫道“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是說“我只能睜著雙眼整夜把你思念,報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雙眉!”元稹對亡妻的感念至此,不得不令人動容。【詳細(xì)】
若說起悼亡詞,恐怕也沒什么人想不起蘇軾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罚菏晟纼擅C?,不思量,自難忘……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蘇軾用最淺顯的詞句,構(gòu)造出了千里孤墳、明月松崗的整體意象群,令讀者仿佛置身于梳妝鏡前,看著二位主人公無語凝噎,潸然淚下。蘇軾用古今無二的才華令這首悼念王弗之作千古流芳,而對于陪伴他晚年流放的侍妾王朝云,他也別有一番心腸。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fēng)。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首詞的上闋,蘇軾通過贊揚嶺南梅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來歌贊朝云不懼“瘴霧”、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贊美梅花的艷麗多姿來寫朝云天生麗質(zhì),進(jìn)而感謝朝云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為知己的情誼,點明了悼亡之旨。這樣哀婉而清麗的悼亡詞,賦予了王朝云另一世界里清新脫俗的生命。
悼亡的名作還有不少,從詩經(jīng)《邶風(fēng)·綠衣》的“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宋代賀鑄《鷓鴣天》“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fù)挑燈夜補衣”,到清代納蘭性德的《木蘭花》“賭書消得潑茶香,當(dāng)時只道是尋?!保瑹o不因真切而感人。百年修得共枕眠,這份修來的緣分卻因亡故夏然而止,令人憂思腸斷,亦令人回味悠長。
四、懷親友:盡日悲涼曲水頭
人的一生,可能要經(jīng)歷很多次熟悉之人的亡故。父母至親,手足兄弟,知交好友,與其中任何人的陰陽兩隔,都是莫大的打擊。尤其作為晚輩,由于年歲的差異,在成年的過程中大多要經(jīng)歷長輩的辭世。那位在物質(zhì)上供養(yǎng)你、在精神上最疼愛你的人故去,你卻未能全力報答這養(yǎng)育之恩,怎不令人痛徹心扉!“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憂傷的語,也是在勸誡世人,那些依然擁有著長輩們的人,珍惜吧,陪伴吧。
漢代的韓嬰就在《韓詩外傳》中寫過:親人已仙游,未呈兒孫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親人仙游去,兒孫福未觸。游魂千里處,思量千百度。親人已仙游,未聚兒孫樓。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詩中,長輩仙游,沒有享受到兒孫之福。這也是人類古今,最大的遺憾之一吧。
親人朝夕相處,年長病多,或為“喜喪”。友人的突然亡故,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使人另有一番心腸。李商隱的《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中道:謝傅門庭舊末行,今朝歌管屬檀郎。更無人處簾垂地,欲拂塵時簟竟床。嵇氏幼男猶可憫,左家嬌女豈能望?愁霖腹疾俱難遣,萬里西風(fēng)夜正長。
詩題中寫明了事件,有人來到訪小飲,而我記得悼亡的日子近了。窗外萬里西風(fēng),荒涼,蕭瑟。而這長長的夜,因為失去了友人,懷念友人,而顯得更加綿長了。
唐代的羅隱在清明時節(jié)《清明日曲江懷友》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yīng)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詩人們不僅在重陽的時候“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清明,更是思念故去的人們。羅隱的友人與他“二年隔絕黃泉下”,他也只能盡日悲涼,遙望江陵一淚流。這也折射了人類對于節(jié)日的心理需求,如每逢清明思念故去的人們。否則,盡日的思念沒有發(fā)泄與幾年的突破口,想做些什么有沒有合適的契機(jī)與理由,于是,清明這一節(jié)日,讓所有人在這一天,去懷念,去祭拜,去遙望江陵一淚流。
說起被寫入悼念詩詞的“大咖”,在唐代可能要屬白居易了。這位大詩人被當(dāng)時的皇帝,唐宣宗李忱做了首《吊白居易》: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宣宗這首詩,可謂深得悼念的精髓,一句“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至今還被世人用來形容白居易的詩歌成就,點名了白居易詩風(fēng)平易、傳唱度高的特點。“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點明了自己的心緒,令人一同嘆惋白居易的離世。詩人被懷念至此,即便悼亡者不是位高權(quán)重的皇帝,白居易或也無憾了。
五、其他文體:嗚呼哀哉!尚饗
除詩詞外,古人還用很多文體還懷念故去的人們,比較常見的形式為墓志銘。如蘇轍為哥哥蘇軾寫《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等?;?qū)⑺寄畹客鲋榇┎逶谄渌恼轮校瑧涯钸^去的時光,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名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等。
文章比詩詞能包容進(jìn)更多的內(nèi)容,有時也給人更多的思考。如韓愈悼念侄子的《祭十二郎文》。文章開頭,韓愈便寫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聽到侄子過世的消息七天之后,韓愈才能寫些什么??梢娺@個消息對他的打擊之大。文中,韓愈道“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他不能相信這個消息是真的。文中,韓愈多次使用了“嗚呼哀哉”,表達(dá)自己不能抑制的情感。這種對家族中優(yōu)秀少年的悼念,也使韓愈悲傷起了整個家族的命運、自己的宦海沉浮。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dāng)?shù),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極寫內(nèi)心的辛酸悲痛。
死亡,總是在帶給人對故人的思念的同時,也給人極大的盛衰之感。我們悼念死者,想到的有時候也是百年后的自己。這就是大自然的輪回,非人力可左右。
將死亡與盛衰以非常藝術(shù)的形勢呈現(xiàn)在作品中的,當(dāng)屬曹雪芹的《紅樓夢》?!都t樓夢》中從十二釵之一的秦可卿的大葬,到最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的死亡。賈寶玉時不時的說點什么“我化作灰,一吹也就沒了”之類的呆話,林黛玉也在《葬花詞》中哭訴道“今年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些閨中兒女,看著家族大廈的危危將傾,知道沒有人會懷念自己,只得自己先悼念上自己了。
在《紅樓夢》第七十八回,賈寶玉的大丫鬟晴雯抱含冤身亡。賈寶玉聽聞晴雯死后是做了芙蓉花神,便寫下一篇《芙蓉女兒誄》作為祭奠。在這回文章里,一直被塑造得不大會寫文章的賈寶玉,將誄文寫得才思飛揚,情感真摯,并在與林黛玉在一同改稿時埋下了一些微妙的伏筆,是極精彩的一段文字。
《芙蓉女兒誄》寫道“維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競芳之月,無可奈何之日,怡紅院濁玉,謹(jǐn)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dá)誠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宮中撫司秋艷芙蓉女兒之前曰”,這里,賈寶玉覺得無可奈何,覺得自己是“濁玉”,只能與些微物來表達(dá)情感。而這些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又是非常雅致干凈的東西,既表現(xiàn)除了晴雯的高潔,也體現(xiàn)除了寶玉與晴雯的知音。
后又寫道“捉迷屏后,蓮瓣無聲;斗草庭前,蘭芳枉待。拋殘繡線,銀箋彩縷誰裁?褶斷冰絲,金斗御香未熨?!被貞浟怂麄冊谝黄鸬拿篮脮r光,頗有“誰復(fù)挑燈夜補衣”的意味。這種悲傷,便發(fā)展到了“自為紅綃帳里,公子情深;始信黃土隴中,女兒命薄!”
而林黛玉在看到這句后,覺得稍有不妥,寶玉道:“我又有了,這一改可妥當(dāng)了。莫若說'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黛玉聽了,忡然變色。
黛玉瀟湘館的窗戶被賈母換做了“茜紗窗”,寶玉這一句“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為悼晴雯,亦是成了悼黛玉。林黛玉自知“無緣”“命薄”,不由變色了。晴雯在《紅樓夢》中本就是黛玉的一種折射,這首《芙蓉女兒誄》,便這么默默指向了林黛玉。若曹公可把《紅樓夢》寫完,不知黛玉去后,賈寶玉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想到這里,筆者只想在清明時節(jié),去一趟北京植物園的曹雪芹紀(jì)念館,默默悼念一些這位偉大的作者了。
結(jié)語:
在哲學(xué)課上或無事的夜里,總有人討論一些“毫無意義”的話題,人為什么活著呀,人之初性本惡還是本善呀,人有沒有無功利狀態(tài)呀。很難回答,但是在清明時節(jié),這個問題又那么的簡單——故去之人對于在世之人已經(jīng)沒有任何現(xiàn)實層面上的意義,而我們還是會祭掃,會懷念,我們會擺上那些他們愛吃的東西,假裝他們還能吃到。這是我們?nèi)祟愖钤甲畲緲愕囊环N情感,我們會記得那些出現(xiàn)在我們生命中的旁人。
元好問在《摸魚兒》中寫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臒熞琅f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待千秋萬古,鶯兒燕子俱黃土。人都會故去,但這一輩輩的習(xí)俗和情感一直在綿延。我們懷念那些身邊離去的人,只因為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癡情潘安: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中國古代四大悼亡詩,記憶變成回憶,我該拿什么懷念你
十句經(jīng)典悼亡詩詞,情真意切,讓人潸然淚下
九首“早春”詩詞,江闊潮白,綠柳才黃,小桃剛紅,卻是人間惆悵
十句經(jīng)典悼亡詩詞,情真意切,讓人潸然淚下!
悼亡詩中的深情: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