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兩個朋友交流,我們都有一個很強烈的共同感覺,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是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說白一點兒就是,想要的太多,又不想對等付出。
有一個外國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對十幾年年齡不同,際遇不同的人各寫了一個字條,說可以猜得出他們心情,結(jié)果所有拿到這個字條的人都認為這個心理學家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最后謎底揭曉,心理學家給每個人寫的字條的內(nèi)容是一樣的“這一路走來,你過的很不容易,你有時候覺得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但你一直忠于自己的選擇”。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也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yīng)“巴納姆效應(yīng)”,說出了人生的真相,我們所有人都會認同自我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很不錯,都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
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覺。
這個世界運行是有規(guī)則的,付出和收獲一定是成正比的,如果說不成正比,或許是用錯了方法或者思維方式出了問題,這其實也是一種能力的缺陷。
所以,年近不惑的二哥認識到,要認清自己確實不容易,自己也做不到,但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套一下,會對自己又幫助。
這個公式就是:“你有什么?你要什么?怎么交換?”
你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就是世界與你相處的方式;你與同事相處的方式,就是同事與你相處的方式;你說出去的話,最終會在自己身上應(yīng)驗。
就是這樣。
所有的一切都怨不得別人,如果要抱怨,還是改變不了現(xiàn)實,而且還注定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糟糕。
怎么辦?
放松,放松,保持正確的思維方式,用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去贏得人生最終的成功。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yīng)叫延遲滿足效應(yīng)。
還有一個定律是當前感受定律,是說,人生最終感受到的幸福程度與當下狀態(tài)關(guān)系密切。正如歷經(jīng)千辛萬苦爬上一座山峰,你會感受到很強的滿足感,而之前在爬山過程中的辛苦就變得沒有那么痛苦了。
過程越是痛苦,成果越是甜蜜。
所以,前半生受苦,后半生享福的人幸福感最強,如果反過來,就真是人生悲劇了。
世間萬物,因果造化,“你有什么,你要要什么,怎么交換”的思維方式,會讓我們的當下變得更加心安理得。
這很重要,因為,心安即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