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成長+家長的成長=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讓我們一起努力
校長讀書會上,聆聽了著名的心理醫(yī)生趙國秋教授的講座《中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識別與處理》,心情非常沉重。
前不久,杭州最好的學校,一連發(fā)生了幾起學生跳樓事件。1米83的個子,縱身跳下,就躺在班主任的旁邊。班主任抱住他。班主任哽咽著安慰他:“忍一忍,馬上送你去醫(yī)院。”……班主任再也做不了班主任了,心理醫(yī)生介入干預……目前,校園安全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它似乎無法預知,防不勝防。我膚淺找到的原因有三:
為了避免悲劇的發(fā)生,除了老師的用心以外,家長的做法更為重要。
如“對立違抗障礙”:上課走來走去,大聲叫嚷……它是孩子無法控制的行為,是一種疾?。?/span>又如“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情緒沖動,任性,常伴有知覺、認知、語言或協(xié)調動作等障礙。比如“品行障礙”:以反復而持久的攻擊和反社會行為為一貫的行為模式……有了一些常識,就可以及時地發(fā)現、幫助孩子。專家告訴我們,很多的心理問題都是可以挽回的。第二點:通過陪伴和觀察,及時發(fā)現孩子的異常行為。
特別是長時間有以下幾種表現的孩子: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失眠早醒;自我否定;績效下降。美國人認為有心理問題很正常,而且會互相友好提醒;中國人認為有心理問題的是神經病,害怕被人看不起!正因為這樣的傳統(tǒng)觀念,一部分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心理不正常,但采取了以下兩種方式:其一,忽視。認為沒關系,小孩子嘛,過段時間就好了。一位在高中患有抑郁癥的孩子在網上寫下了他的經歷:持續(xù)的情緒低落,整宿的失眠,幾乎快要摧毀了我,沒有一個人能體會那種折磨,也沒有一個人能給予自己幫助,更令我傷心的是,在父母眼里,我的不愛說話,愛發(fā)脾氣,整天愁眉苦臉,被他們當做了不開心,從來沒有加以關心。”
還記得一個女孩子,天天到校后躲在廁所里不敢出來;每天起床后總面對著樓梯想跳下去;不想交朋友,不想出去玩,不想上學……這么多異常的行為出現在孩子的身上,當跟家長溝通,家長還是沒有引起重視,只認為孩子貪玩,不想學習……
其二,隱瞞。一部分家長明明清楚孩子的心理有問題,或者已去醫(yī)院看了病,有確切的診斷,但就是不跟老師講清實情,請老師關注;
一部分家長面對老師的提醒,跟父母講孩子在校的一些不正常的表現,總在老師面前百般否認,肯定自己的孩子沒問題。
幾位校長談起,不管是城鎮(zhèn),還是農村,都有家長不肯承認的現象——這是要耽誤孩子的呀!
近幾天,不斷有班主任來反映一些孩子的異常情況,有的班級還不止一個兩個。究其背后,有一個驚人的相似點——家庭缺少愛。
美國兒童心理作家Pamela Paul在“學齡前兒童也會得抑郁癥”一文中寫道:“抑郁癥起先被當作成年人的問題,人們認為它源于童年,但不是在兒童身上出現的疾病。精神分析學認為兒童并沒有出現抑郁的心理能力,因為他們的超我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精神病學家開始意識到,抑郁癥狀可出現在8~10歲的兒童身上……”
警醒的號角已吹響,身處時間緊迫、空間逼戾的現代社會,當抑郁癥成為一個愈來愈咄咄逼人的隱形殺手,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孩子,我們必須做些什么,就讓下面這些大師來告訴你抑郁的真相和自衛(wèi)的武器吧
1、法國兒童精神分析大師弗朗索瓦茲·多爾多 Francoise Dolto:你要學會聆聽孩子,要讓成人對孩子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有信心。
2、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大師唐納德·溫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你要讓孩子始終看得見你,捉迷藏游戲中,藏起來是一種快樂,不被發(fā)現是一種災難。
3、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你要學習放手,讓孩子們真實地活著吧。4、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大師蘇珊·佩羅(Susan Perrow):但有時候,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講故事——因為故事知道怎么辦。如果前面眾多的心理學專著理論都過于艱深,無法及時上手操作,那么現在就鄭重地推薦一本好書:《故事知道怎么辦》。故事是“藥”,嘗試用故事來療愈有挑戰(zhàn)性行為的孩子吧,“故事就像水,能夠找到直抵靈魂深處的道路,能夠透過裂縫滲入堅不可摧的墻壁,能使萬物重新煥發(fā)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未來,在生命的拔河比賽中,我們一定要贏,為此我們需要早早做好準備,在一切都來得及,一切都還沒開始的時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