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格雷格,十七歲,性格善良卻有點孤僻。生活準則是低調行事,不交朋友,也絕不在學校惹麻煩。他唯一的愛好是與死黨厄爾一起拍攝短片,改編他們喜愛的經典電影,夢想有一天拍攝出屬于他們的偉大電影。有一天,格雷格重遇兒時好友瑞秋,卻不想此時的她已經身患白血病,瑞秋的樂觀開朗感染了他,也改變了他原有的世界。生活開始有了歡笑和期待,當然也伴隨著眼淚。然而,瑞秋的病情開始加重,格雷格才意識到自己必須要為瑞秋做些什么,以陪伴她度過人生最后的時光。
——豆瓣讀書《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
我不大同意豆瓣讀書的簡介。明明是有一天格雷格的媽媽說,“你的好朋友瑞秋得了白血病,你有責任去陪著她,逗她開心。”
“誰?”
“瑞秋?!?/span>
啊,那個傻兮兮的不管我講什么都會笑得前仰后合的姑娘。
瑞秋才沒有 “樂觀開朗感染了他,也改變了他原有的世界”,格雷格也根本不是“意識到自己要為瑞秋做些什么”,而是一不小心被校內輿論所推,到了最后,不給瑞秋拍一部電影好像就成了不道德的事情。
而且最后被迫拍成的這部電影還一團糟。
我喜歡這本書的第一個理由,就是它很誠實。
也不拔高也不渲染,書里的“我和厄爾”就像我們高中的時候,對死亡懵懵懂懂一無所知,第一次去探訪“將死的女孩”時,還口無遮攔地說,嘿瑞秋,聽說你快活不長了。
作者開頭就寫道,哎,這本書就是隨便寫寫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寫完,要是你覺得太難看,就把它丟掉唄,沒啥的。
多好?。。?!
我一直怕讀一些世界名著,一開頭就描述了一幅老蒼茫老宏大的場景,什么一片白雪覆蓋了大地,地面的起伏就像老人手上的青筋……嚴肅,不要笑,我要講個很深刻很沉重的故事了。
很久沒有碰到像這本書一樣樸實而輕快的故事了,盡管書名里還有“死亡”。
第二個理由,是我很喜歡書的結局。
“我和厄爾”喜歡一起偷偷拍小電影,是一直貫穿本書的一條線。因為瑞秋生病心情沉重,男孩們才做出重大犧牲地把自己的電影分享給她看,并且鄭重其事地叮囑她,一定不能把這個秘密告訴其他人。
瑞秋去世之前,正是大家紛紛選擇報考大學的時候。她虛弱地對格雷格說,“我真的很喜歡你們拍的電影。答應我,你要去報考電影學院?!?/span>
瑞秋去世的當天,格雷格并沒有哭。卻在之后風平浪靜的某一天突然傷心地哭泣起來,好像才意識到死亡是真的來過了。
他抽抽噎噎地對厄爾說,“她死前希望我報電影學院?!?/span>
而厄爾說,“哦得了吧,我們都知道我們拍的那些電影糟透了。你得想想你的人生要怎么過了,格雷格,你不能因為一個死去的人決定你的人生。你知道的,她已經死了,這是事實?!?/span>
最后格雷格去了另外一所普通的大學,并沒有報考電影學院。
那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多情而又無情的年代。在我們從孩子往大人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人,對他們很好,互相信任,后來因為什么原因他們離開了,我們也很快地就能夠繼續(xù)如常地生活下去。
年輕的時候,不論什么傷痛都好得很快,不論做出什么“自私”的決定我們都很容易原諒自己。不是因為我們無情冷漠,而是未來還太長了,我們看著前頭,很快就忘記了后頭。
第三個理由,是書里那些古怪的念頭。
“如果真實生活是像游戲一樣就好了。這樣你只要把家里所有的箱子都砸爛,一顆顆金幣就會從地面上冒出來,而且你只需要走到它的面前,錢就會自動轉入你的賬戶?!?/span>
“胸特別大、漂亮而且善良的女生,就好像是無知的大象,她絲毫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可以隨意碾殺森林里的異性動物。她走到我面前,微微一笑,隨便提什么要求,我這只被踩中的花栗鼠就肝腦涂地,內臟在地面上零零落落 ,仿佛片片比薩和薯片?!?/span>
“當某相貌稀松平常的女生與某相貌稀松平常的男生交往時,人們總覺得激動不已。觀眾都想,嘿,誰說相貌平平的人就沒人愛呢,他們不可能是愛對方的美貌,所以一定愛其他的品質,真動人哪!”
那是我即使到了現在,都會在心里默默冒出來的小念頭。
比如我覺得自殺的人都很傻,因為鬼知道你死了會去到怎樣的世界啊。萬一你是因為老婆出軌想不開而自殺,結果死后瞬間到了另一個平行世界,驚人地發(fā)現你有一個老婆一個小妾,結束她倆都出軌了!那你要怎么辦,死都死過去了,再多死一個層次?
比如我覺得人生就和打俄羅斯方塊一樣,程序已經寫好了,你按鍵按的再怎么快,如果命里沒有給你安排那根四個格子的柱子,你就是消不掉底下那堆起來的好多層。
再比如我一直憧憬著科技發(fā)展到有一天,人的身體是可以被拆卸的,這樣我每次下班回家,就可以先把頭發(fā)扔進洗衣機加點柔順劑,然后脖子和腰都扔在按摩椅里,胳膊負責收拾東西,軀干帶著兩個腿自己做仰臥起坐,頭么,就可以飄來飄去找點樂子。
都是些上不了臺面的,亂七八糟的,不成章法的念頭。竟然有人把它寫進了書里,我莫名受到了某種鼓舞,這樣講來我也是能寫本書出來的。
最后我想直接引用原書的結尾,“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在瞎扯些什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