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主之。
從總體上分,陰陽毒的共性,病仍然是在外,主表,主陽,面目赤與面目青為互詞,咽喉均痛與后面的唾膿血及身痛如被杖互詞,也可稱為上省下略,下略上省,前后互筆相省略。
從時間上看,五七天的時間,表示此病的致命特點與病邪性質的強烈性。
從論中一慣用語而論之,此陰陽毒者,亦當屬陽毒的兩種程度表現(xiàn),如論中的脈陰陽俱緊,陰陽俱浮等,均是邪氣導致的陰陽波頻的頻率。
此乃是表陽閉邪氣較劇,邪氣仍處于不斷的儲蓄中遞增,邪氣無去路,陽氣伏遏壅塞為陽熱性之毒,稱表陽病者,即太陽病,除從表陽來,即可以從口鼻入,但總是壅遏伏慝著表陽,邪氣總是在外不能宣泄,表陽中的營衛(wèi)血氣俱受顛覆,但是均是從陽竅而至,屬里陽病的第三個階段的病,程度較為劇烈,論中稱為“陽氣重”,太陽為第三之陽,一二三辨癥大法是逢"三"則"合",說明邪氣無去路,是故耗氣動血的較為迅速。寒濕熱腐著為毒是也。
陽火氣熱,上攻于面,赤色發(fā)斑,斑斑者,此斑較赤紅增厚,礙于陰血,則化膿較急,咽喉痛,唾膿血,此又省略了脈,為什么,癥狀較為突出,更是以證賅脈,亦屬仲師的寫作手法,但仍是以陽性脈論之,脈在邪氣的作用下,如脈浮緊,脈浮緩,浮滑兼澀,脈沉衛(wèi)弱,脈弦沉遲,脈道亦受伏遏,甚至脈陰陽俱停,均符合表陽脈的一慣脈象,此仍當屬太陽陽明合病的太陽寒,陽明熱的脈前些天為主,均屬麻黃湯法,或大青龍湯的前趨癥狀,中間癥的諸承氣湯方癥,諸瀉心湯類,后期則屬黃連阿膠湯方癥,處于急性腐著為毒化膿期時,同時冰伏血脈者,是屬升麻鱉甲湯方癥。
我們在以方測癥,本經說升麻是主解百毒,殺百老物殃鬼,辟溫毒,瘴,邪蠱毒。久服輕身耐老。
升麻主升發(fā)性的解毒之藥,即升陽解毒,即使下陷的毒上升,也使已腐之毒解散,甘草協(xié)助解毒,當歸因為化膿后,照顧到陰血之濟,是以增水行舟的概念,也含有推陳致新的代謝代償功能,鱉甲潛陽滋陰,以截斷入里陽之邪氣,更破壅遏之血脈(癥瘕) 。
鱉甲,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云痞息肉,陰蝕,痔,惡肉,火熬之良
由于陰陽相對的關系,更有三陽中的三陽(太陽),相對三陰中的三陰(太陰),三陽的二陽(陽明)相對三陰中的二陰(少陰)。
由于一二三辨癥大法,是逢"三"則"合",陽與陰毒者,合斂于太陽太陰之中,凝固不開,逢"二"則"離",二陽被太陽之寒,太陰之濕蔽著,陽明化熱內焚,毒熱灼津損液,故加雄黃,蜀椒之溫熱,以解太陽(陽三)與太陰(陰三)合邪之毒。
陰毒去雄黃與蜀椒之溫熱散結之凝者,邪氣已離三居二之中,直須升發(fā)透泄,益陰潛陽之法。
此陽毒者合斂于陰三與陽三,仍借三三為出路,合邪有形主實,溫而運之,以載陰寒之氣,發(fā)泄陽明郁瘀之火熱之極。
陰毒者,邪毒已過三居二,三陽中的二陽(陽明)邪氣仍近陽處于,升發(fā)透泄則解之。
五日可治者,邪氣因為過境較速且快,傷陽神而易致譫語于前,昏迷于后,即論中說的:"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的概念,一身冷,一反陽熱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