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這家人占了三席!沒錯,說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弟弟蘇轍。 蘇門三父子里,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蘇軾,但其實父子三人個個有其殊才,真應了那句“一門父子三詞客”。
名垂青史的
“三蘇”父子是怎樣煉成的?
01
許多人對蘇洵的印象,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是面目較為模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有很多人知道他,則是因為他被寫進了《三字經》里:“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strong>
這當然不是說蘇洵在27歲之前都不讀書,事實上,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考過一次進士,但沒考上。古代科舉難考,屢敗屢戰(zhàn)的大有人在,但蘇洵卻在考了一次之后就不考了,非但不考,連書也不想讀了,整日游山玩水。
蘇洵的父親蘇序對此的態(tài)度是“縱而不問”,但與此同時,卻對蘇洵的兩個哥哥督責有加。蘇序的“區(qū)別對待”也可以說是“因材施教”,宋代考科舉,讀的都是“聲律記問之書”,這是蘇洵不擅長讀也不愛讀的,父親蘇序深知這一點。再加上蘇序自己也“讀書務知大義,為詩務達其志而已”,自己讀書寫詩只觀其大略,所以也不勉強兒子,任他“野蠻生長”去了。
到了27歲,蘇洵大概是覺得自己不能再繼續(xù)“擺爛”了,生出了重新讀書的想法,他的妻子程氏也十分支持。就這樣,27歲“高齡”的蘇洵開始專心讀書備考。
在蘇洵27歲開始用功讀書之后,他相繼有了蘇軾、蘇轍兩個兒子,與日后兒子們的少年成名不同,蘇洵始終未能科舉成功。終于,在37歲這年,他下定決心,徹底不考了,他要自由地讀書,不為應付考試而讀書。他也因此成了八大家中“學歷”最低的一個,只有他沒有進士資格。
但在他放下功名潛心讀書后,在他走上一條自覺的、自由的探索之路后,他的學問反而突飛猛進,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名作均創(chuàng)作于閉門讀書這十多年間。蘇洵的讀書之路,似乎也給了今天的我們一個啟示:一個人只有為自己的內心而活,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靈魂,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作品。
02
在蘇洵閉門讀書的時間里,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蘇軾和蘇轍兄弟。
蘇洵的教育非常有特色,首先就體現在他給兩個兒子起的名字上。(兩兄弟都是先有小名,及至讀書時才正式取名)
“軾”是指古代車輛前端供手扶的橫木,看似可有可無,但如果去掉它,就不再是完整的車了,為人當如車軾,雖處于顯要位置,卻也要懂得掩藏自己,避免鋒芒過露。
“轍”是指車輪輾過的痕跡,對車子來說,功過禍福都跟車轍無關,既能避禍也能讓功,如此安度一生。
知子莫如父,蘇洵把對兒子性格的了解,以及對未來的期待都凝聚在了名字上。蘇軾性格外露,父親擔心他在社會上生存口無遮攔,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蘇轍性格沉穩(wěn),是十分讓人放心的。對照蘇軾蘇轍此后的人生境遇,不得不說,蘇洵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盡管自己屢考不第,但在教育兩個兒子上,蘇洵卻很有一套。他自己就不是死讀書的人,對蘇軾蘇轍的教育自然也很靈活,比如藏書,對一些好書奇書,蘇洵自己看后故意藏起來,引得蘇軾兄弟二人因為“獵奇”而偷來看?;蛘咭元剟畹姆椒ǎ膭钚值軅z讀書并提問。又如抄書,他讓二人以抄書來讀書,規(guī)定古籍經典須抄一遍閱一遍。還有游學,蘇洵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堅定踐行者,他也經常帶著兩個兒子走訪名師高仕。
他還經常和兩個兒子一起搞同題作文比賽,以激發(fā)他們的寫作欲,并通過不同視角的探討交流,共同提高寫作水平?,F存的三蘇同題《六國論》,既各抒己見,又各有千秋,十分值得一看。
在蘇洵的引導下,蘇軾蘇轍遍讀經史百家之書,培養(yǎng)了成熟的思想和寫作手法。兩兄弟初出茅廬參加制科考試時,便一舉成名,雙雙高中。蘇轍后來回憶說:“惟我與兄,出處昔同,幼學無師,先君是從,游戲圖書,寤寐其中?!?/strong>“讀書猶記少年狂,萬卷縱橫曬腹囊?!?/span>可見父親這位良師對他們的影響。
03
和名滿天下的哥哥蘇軾相比,弟弟蘇轍似乎完全埋沒在了兄長的光芒之下。很多人對蘇轍的了解,除了“蘇軾弟弟”這個響亮的頭銜外,其他的幾乎一片空白,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又好像說不出來他有什么代表作。
雖然名氣不如蘇軾,但蘇轍同樣有著光彩耀人的傳奇人生,他的才情和才干同樣不容小覷。連蘇軾自己都說:“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strong>
無論他人和后人如何比較評價,蘇軾和蘇轍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都是不容置疑的,貫穿了彼此的一生。
蘇轍只比蘇軾小兩歲,年紀相仿的兄弟二人,從小一起讀書與成長,科場共搏擊,仕途同起落。彼此不僅是手足,更是人生路上最為信任和持久的知音與摯友。青少年時期,他們一起在老家眉山度過了無憂無慮的時光;入仕后,二人聚少離多,但從未中止過聯系,詩文唱和伴隨著他們的一生。那些互相交流的詩詞佳句,既是研究宋史的寶貴資料,更是他們兄弟情深的明證。
蘇軾一生當中的許多著名詩詞,都與蘇轍有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曠世名句,“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的畢生理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喟嘆……
烏臺詩案時,蘇轍得到消息后,積極展開營救,寫下情深切切的傳世名文《為兄軾下獄上書》,向朝廷請愿:只要能為兄長贖罪,愿免一身官職。心情低落的蘇軾在獄中,也給弟弟寫下訣別詩,把一家人都托付給弟弟照顧,“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世未了因?!?/strong>可見兄弟情深。
此后,兩兄弟又多次被貶調遷,但在艱難時局中,一直相互支持勉勵,不曾斷聯。
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謫于海南儋州,蘇轍被貶謫于廣東雷州。農歷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廣西藤州,蘇轍送蘇軾出海,六月十一日訣別于海濱。蘇軾作詩云:“勸我?guī)煖Y明,力薄且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則瘳矣?!边@是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見。
公元1101年,蘇軾病逝,蘇轍在祭文里寫道:“手足之愛,平生一人?!?/strong>
而蘇軾也曾在寫給好友的詩中說:“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蘇軾和蘇轍,不僅是兄弟,更是知己和摯友,縱然人生漂泊聚少離多,但他們的感情從未疏遠,“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04
三蘇,為父、為子、為兄、為弟,都是人間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