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夏朝”一直都是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朝代。但是國外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以夏朝沒有信史、沒有成體系的文字為理由,認為夏朝并不存在,只是神話傳說。對于這種污蔑,我們當然不會接受,一時間,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jù)成為了我國考古學界的一大課題。
然而就在各個考古學家們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證據(jù)時,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少數(shù)民族,突然映入了大家的眼簾。人們紛紛傳說他們是夏朝的后裔,能為夏朝的真實存在提供證明。那么,這個民族究竟是誰?他們又有什么獨特的文化,竟能與夏朝掛鉤呢?
這個神奇的少數(shù)民族叫做水族。奇怪的是,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個民族與夏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這個少數(shù)民族所在的位置既不在河南,也不在陜西,而是在遙遠的貴州。這不免讓大家一頭霧水。
當民俗專家們對水族進行追根溯源時,他們發(fā)現(xiàn),水族的譜系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百越”勢力。這個“百越”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或者部族的名詞,而是泛指在我國東南地區(qū)活動的諸個越人部落。
根據(jù)《百越源流史》的記載,這些越人部落中有不少是在殷商王朝建立之前,就從中原南遷過來的。而《史記》則更進一步,直接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越王勾踐的宗室,就是“其先禹之苗裔”,而且還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后來被封到了會稽,擔任祭祀禹王的職責。從此可見,這越人和夏朝先民的關系,是很久以前就被中國人認同的。
但是很多人依然會有不少疑問。雖然水族是越人的后代,但所謂百越,指的就是當?shù)氐脑饺瞬孔灞姸?,一支兩支是夏朝后裔又能怎樣?strong>怎能擔保水族就是這些夏朝分支的一員呢?再說百越可是在我國東南地區(qū)的,水族所在的貴州是妥妥的西南,他們是怎么和越人搭上關系的呢?
這主要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的結(jié)果。很多人覺得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就偃旗息鼓,一心一意給自己修阿房宮享樂去了。實際上,秦始皇在當上皇帝之后仍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領土,他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征服百越的戰(zhàn)爭,占領了不少百越部族的土地。而這些百越人為了躲避戰(zhàn)火,只能往西邊逃跑。
在貴州,除了水族以外,還有布依族、侗族等少數(shù)民族,他們也都是西遷來的百越人衍化成的民族。不過,水族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甚至和夏朝扯上了關系,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文字很有意思。如果讓一個對文字有研究的人來看水族的文字,他的第一反應絕對是:“這不會是象形文字吧?”
眾所周知,文字這種東西從一開始,就是模仿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與人溝通的符號。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能看出不少象形文字的影子。而水族文字的形狀,比起甲骨文更加古樸,基本可以確定是在甲骨文之前誕生的文字。
而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考古學文化,叫做二里頭文化。從二里頭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器物的類型來看,基本可以確定,這處遺址的時間早于殷商時期,應該是妥妥的夏朝文化。
而在二里頭遺址里,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陶器,器身上刻畫著銘文。這讓學者們十分驚喜,畢竟它預示著夏朝存在成體系的文字。可是這些刻符在全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十分稀少,沒有長篇大段的文字,實在不知從何處可以識讀。
然而考古學家們一見到水族的文字,立刻就感受到了一股熟悉的氣息。隨后,他們想起了史書上對于越族祖先的記載,突然心花怒放,立刻把水族文化與二里頭文化的刻符進行了比對,結(jié)果令人欣喜,這兩種文字竟然驚人的相似!
本應被埋葬在塵土中的夏朝文字,竟然在貴州的大山里完好無恙地保留了下來,而且仍然被使用,沒有成為死氣沉沉的符號。這實在是讓在場的眾多專家、學者有了一種“錯位時空”的夢幻感覺。
事不宜遲,考古專家們立刻請來了通習水族文化的老人,前來辨認二里頭文化發(fā)掘出的刻符。
這次辨認有喜有憂。好消息是,老人的確辨認出了二里頭文化刻符的內(nèi)容,壞消息是,這些內(nèi)容并沒有什么價值,無非是表達祝賀的套話俗語。再加上國內(nèi)還沒有更多類似二里頭刻符的文字出現(xiàn),所以咱們也不能憑借這一點證據(jù)就徹底下了決斷。
當然,要論水族文化中,與夏朝有關的,最重磅的發(fā)現(xiàn),那絕對是在水族被視為經(jīng)典,代代相傳、世世遵循的《連山易》。
眾所周知,《易經(jīng)》是華夏文化的經(jīng)典著作,里面闡釋著周天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可稱中華思想之祖。但根據(jù)《周禮·春官·宗伯·大卜》的記載,《易經(jīng)》其實也分為三個部分,其中最古老的一部易書就是《連山易》。
宋朝學者羅沁考據(jù)國學,編成《路史》一書,在書中的《前紀二·天皇紀》中表示,《連山易》的作者,是盤古創(chuàng)世之后的第一位華夏領袖天皇氏。現(xiàn)代人經(jīng)過考證,普遍認為該書的作者應該是炎帝連山氏。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的歷史都絕對是遠超夏朝的存在。不過,《連山易》的內(nèi)容從漢代之后就少見于記載,雖然有不少學者在家中的藏書里發(fā)現(xiàn)了其身影,但大多都被懷疑是偽書。
而在現(xiàn)代,民俗學家對水族進行考察時,發(fā)現(xiàn)他們在舉行婚喪嫁娶、種地蓋房等大型活動時,常常會根據(jù)一本書作為參考、占卜,這不由得讓大家想起,中原地區(qū)的人們也普遍會用《周易》來卜測吉兇。但水族人使用的這本書完全由水文寫成,所以專家們十分好奇,莫非在如此閉塞的大山里,也有《周易》的存在?于是他們找到一位通曉漢、水兩種文化的老先生請教。
老先生家里也有一本類似的書,用他的話說,這本書的作用確實很像外面的《周易》??墒墙酉聛砝舷壬脑捑妥屗腥说钩榱艘豢跊鰵猓?strong>這書不是別的書,正是上古易書《連山易》!
在場的專家學者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么一本最少有著5000年歷史的古書,如此完好無損地在自己面前現(xiàn)世了?
2005年,一位水族老人謝朝海將他家中珍藏多年,從民國時就傳抄完成的《連山易》無償捐贈給了國家。考古文博界欣喜若狂,請來了學者進行釋讀和翻譯,還找來了漢文版的《連山易》,與其進行比對。
比對的結(jié)果更是讓大家激動。首先,這本水書《連山易》與傳世的《周易》,在內(nèi)容上基本不存在雷同之處,可以排除是根據(jù)《周易》改編出來的可能。但與漢文版的《連山易》基本沒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與古人的說法相互驗證。
此外,專家們根據(jù)調(diào)查,認為《連山易》的發(fā)源地,就在今天湖南省會同縣的連山鄉(xiāng),而這連山鄉(xiāng)有八座代代相傳的古廟,其名稱和方位,與這本《連山易》中所記載的“連山八卦”完全一致。
再加上書寫這本《連山易》的水族文字,與二里頭文化發(fā)現(xiàn)的刻符十分類似,而且早于甲骨文??梢詳喽ǎ@本書的成文是早于甲骨文存在的。綜上所述,種種跡象表明,水族與夏朝人必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對于水族文化的研究,可謂是讓國內(nèi)在對于夏王朝歷史研究的學術(shù)之路上,前進了一大步?,F(xiàn)在的考古學家們可謂是躊躇滿志,期待著找到更多的實物資料,以向全世界證明,夏王朝作為一個古老的王朝,曾真實的存在于這片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