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指導(dǎo)孩子學習的十大誤區(qū)
望子成龍是家長的共同心愿,據(jù)了解,家長在家長的主要時間和精力用在孩子學習指導(dǎo)的站90%以上。很多家長說,在家庭生活中第一位是關(guān)心孩子學習。然而,有些家長在孩子學習上勁兒沒少使,功夫沒少下,可孩子的成績?nèi)圆焕硐耄@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家長指導(dǎo)孩子學習的方法不太科學恐怕是一個重要原因。據(jù)調(diào)查,當前家長在指導(dǎo)孩子上存在十大誤區(qū)。
一、 粗暴型
有些家長在指導(dǎo)孩子學習時方法簡單粗暴,用棍棒來逼迫孩子學習,只要孩子學習不如意舉手就打,抬腳就踢,他們信奉的是“棒打出學子”“不打不成才”,其結(jié)果不但孩子沒成才,反而更加厭學。我沒上學時不挨打,一上學總挨打,學習真討厭,于是厭學、逃學、懼怕學習。難怪有的孩子希望科學家發(fā)明“抗打霜”。天津就曾發(fā)生這樣的事:幾個孩子考試成績沒達到家長家長要求的指標,回家都得挨打,于是一起商量對策,一個孩子說:“咱們到商店買藥吧!”另一個孩子問:“買什么藥?”“買不疼的藥”。孩子們很天真,看到大人頭痛吃止疼片,心想先去買止疼片,吃進去再挨打就不知道疼了。說實在的,多數(shù)孩子挨打,首先想的并不是今后怎樣努力學習,而是怎樣逃過痛疼,于是考試作弊,偷改成績冊,抄襲作業(yè)等不良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
有的家長說:“打還真起作用,打一次好三天?!钡拇_,對有的孩子來說,打能起點作用,但那只是暫時的,對多數(shù)孩子來說,打的副作用太大了。如果大就能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了,那我們就不用研究教育方法了,老師也不用備課了,一人發(fā)一根棍子,挨個去打,全都考一百分了,全都成才了,那多省事,打孩子誰不會?真有打出來的人才嗎?如果打就能成才,我想中國的人才一定遍地皆是。嚴格要求是應(yīng)該的,但“棍棒加皮帶”就不正確了。體罰有可能促使孩子破罐破摔,打一次,麻木一次;體罰還會加深兩代人的隔閡,造成父子之間感情的淡漠;嚴重的體罰會使孩子產(chǎn)生極端的想法。一個孩子 經(jīng)常挨打,他感到在家里實在沒有溫暖,于是出走到社會上去尋求溫暖,臨走時給家長寫了一個留言:“再見了,我的家,我不想在這個家里呆下去了,因為我在這里仿佛進了監(jiān)獄。這里沒有快樂,沒有自由,罵聲早已灌滿我的雙耳,打耳光也是家常便飯。無可奈何,我只有走......。被家長打上邪路的并不少見,據(jù)某工讀學校統(tǒng)計,由于學習不好挨打的占70%;據(jù)某少管所統(tǒng)計,因?qū)W習不好等原因經(jīng)常挨打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占56.43%,課件打罵不但不是教育的好方法。甚至會導(dǎo)致孩子學壞,走上犯罪道路。
事實告訴我們:沒有打罵成才、只有教育成才。
我們要摒棄“粗暴型”教育,要采取民主型、科學型的教育方法。指導(dǎo)孩子學習急躁是不行的,“欲速則不達”,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二、 精神虐待型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急了的時候怎么解氣怎么說:“怎么考了這么點分,死榆木疙瘩(榆木不成,還是疙瘩);你還有臉活著,死了算了!”
這種諷刺、挖苦、訓斥、謾罵來對待孩子即是“精神虐待”。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他們聽到這些諷刺,往往產(chǎn)生逆反心理。他們對待家長的這種刺激,往往產(chǎn)生敵對情緒,形成“抗藥性”。
孩子如果對你的諷刺、挖苦提出抗議,“你說我笨,我怎么笨了,我不笨!”這還是好孩子,他們有自尊心,如果你成天諷刺,孩子沒反應(yīng),那就壞了。你說我笨驢,我就是笨驢,你說我蠢豬,我就蠢豬,二皮臉,那不更難教育了人嗎?
如果家長的諷刺、挖苦被孩子接受了,心想:“我媽總罵我笨,我是夠笨的”,那危害更大,因為這是對他們自尊心的傷害,這種內(nèi)傷更難醫(yī)治,表面上看他們對諷刺、挖苦無動于衷,可他們優(yōu)苦往肚子里咽,心理負擔很重,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正如巴甫洛夫所說:“一切頑固的憂郁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薄皯n則疾生”這是中國的一條古訓,“哀莫大于心死,病莫大于心病,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切不要用諷刺、挖苦造成孩子的心病。
有些家長總是給孩子定太高的目標,并且總愛以威脅恐嚇語氣向孩子下達指標:“期末考試你考不到95分,看我怎么收拾你......”“你再不及格,看我打斷你的狗腿!”?!叭绻憧疾涣饲叭戎疲 焙⒆勇牭酵{的話,處在一種高壓之中,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過日子,思維得不到解放,必然影響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負擔過重,心情過于緊張會影響孩子智力發(fā)展,降低智商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顧問布朗及精神病學教授羅斯巴姆指出:緊張指數(shù)從0增到15時,兒童智力等級就從105降到91.他們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長期緊張會降低智商,如果讓孩子消除緊張感,愉快學習,兒童的智商可以提高5%-10%。常識也告訴我們,人在極度緊張的情況下考試成績會下降,本來會的知識,一緊張就想不起來了。平時問孩子問題,孩子本來可能會答,可家長一嚇唬,反而給忘了。這些都說明民主空氣本身是活躍思維的有利條件,反之,則會使孩子思維僵滯。
假如威脅和恐嚇過分,還會造成孩子心靈的創(chuàng)傷,嚴重的會逼孩子走上絕路。北京某學校的一位學生因始終處在父母的威脅中,心理壓力過重而自殺。臨死前,他用錄音機錄上了自己的遺言:“......我的死,已經(jīng)籌劃多年......畢業(yè)考試前,我也想過死,我沒忍心。我想,我學了六年總該有個結(jié)果。我考了,果然沒考上重點中學,你們態(tài)度更壞,我想你們對我好些,我一定好好學習,向前趕。可是上了中學,我才曉得并不那么容易。你們對我的要求太嚴了?!荚嚤仨毲笆?,否則看我怎么治你。’這是我爸爸說的,爸,你對我那樣談話以后我絕望了,我這才有一次想到死?!币粋€本應(yīng)活潑愉快生活的少年兒童,就在家長的威脅中死去??杀?!
孩子沒考好家長急,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希望孩子上進,給予一定的壓力也是可以的,但壓力過分就會走向反面,我們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還是應(yīng)該多做思想工作,多啟發(fā),多引導(dǎo),更主要的是多關(guān)心,多給以具體幫助,而不應(yīng)威脅、恐嚇。不要施以“精神虐待”。
記住:不要使用語言的刀子!不要想人格開炮!
三、期末算總賬型
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問,但到期末就算總賬。期末孩子分數(shù)考低了又打又訓:“說!開學是我怎么跟你說的,你怎么這么沒出息!考了這么點分!”“啪”一個耳刮子。孩子寫檢查,把好話說盡,怕挨打呀。家長還逼著孩子寫下學期計劃,那計劃寫得天花亂墜,可開學后家長又不管了,打牌、賭錢、看錄像,等到期末孩子的成績又不及格了,于是又打又寫檢查,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沒有長性,平時不管,只等期末算總賬,那是不行的。當家長的不應(yīng)該把功夫用在期末考試后,而應(yīng)用在平時。不應(yīng)到期末算總賬,而應(yīng)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過程,如果我們平時對待孩子的學習過程關(guān)心得比較多,到考試后就不用算總賬了。平時努力了,自然能考出好成績,即使偶爾沒考好也沒關(guān)系,一時的疏忽不證明孩子沒真才實學,也不證明平時沒努力。如果家長平時不管孩子,到期末再算總賬也沒多大作用。
四、 抽風型
有些家長指導(dǎo)孩子學習是“羊角瘋”式的,一陣一陣的,想起來就抓抓,想不起來就拉倒。例如檢查孩子作業(yè),家長把孩子叫過來,“把作業(yè)拿來我看看!”一看作業(yè)寫得亂,上去就是一耳光,怎么寫這么亂,給我重抄!孩子一直抄到10點鐘,真寫的不錯,可過兩天家長又不管了,孩子的作業(yè)一天天下降,一個月以后家長又想起來了,對孩子說:“把作業(yè)拿來我檢查檢查,一看作業(yè)又亂了,有一耳光,又撕本,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孩子年齡小,沒長性,要管就經(jīng)常管,做到“長流水,不斷線”。就拿檢查作業(yè)來說吧,家長每天拿出十分鐘就夠了,可必須天天拿出十分鐘,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家長對他學習很重視,一天也不放松,天天認真寫作業(yè)。如果是抽瘋型的檢查,孩子不但不能感受到家長對他學習的重視,還會形成投機思想。他們摸到家長的規(guī)律,爸爸一忙就不檢查了,所以寫亂點沒關(guān)系,一看爸爸有時間了,可能要檢查了,就寫好點,這對孩子有什么好處呢?因此,家長抓孩子的學習,一定要經(jīng)常抓,抓經(jīng)常。
五、 超負荷型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認為作業(yè)題做得越多分數(shù)越高,于是無限制地給孩子留習題,加大作業(yè)量,超負荷運轉(zhuǎn)。老師留完了,家長留,爸爸留完了,媽媽留,輪番轟炸,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其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腦的負擔是有限的,超過限度大腦就會抑制,就會影響學習效果。中國有句古話講的是“頭懸梁錐刺骨”,似乎刻苦就能成才,其實不然,成才需要刻苦,刻苦未必成才,刻苦的精神與科學用腦結(jié)合才能成才。像古代那樣把頭發(fā)懸在房梁上,長時間學習,困了打盹,被揪醒了,這樣學習能有好效果嗎?我認為這樣學習還不如先去睡覺,休息好,有了精神再學習,這比迷迷糊糊地學習效果好多了。
超負荷運轉(zhuǎn)往往造成孩子厭學,孩子剛上學時積極性可高了,可越上越不愛上,其原因之一就是負擔太重。顧曉明博士曾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小孩說:“什么時侯我才能像我奶奶似的提前退休呀!”剛上二年級就想退休了。有個中學生說:“你們(父母)小時候吃的是窩頭,可很幸福,我們現(xiàn)在吃的是巧克力,卻很苦惱。”問他苦惱的原因,回答說:“學得太苦了?!睂嵤虑笫堑刂v,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負擔夠重的了,弦繃得太緊就要斷了。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布置家庭作業(yè),學校留的多,家長就不要留了,學校作業(yè)留得少,家長就可以適當留一點,孩子精力有余,家長就給留一點,孩子精力不足,就不要再留了。
針對“超負荷型”教育,我提出這樣一個口號:“讓孩子成為孩子!”
這話似乎是句廢話。其實,不少家長就是不讓孩子成為孩子,而是讓孩子成為“小大人,小木頭人”,學習的“小機器”。他們整天將孩子關(guān)在屋子里學呀,學呀,卻很少想到孩子需要玩耍,需要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于是孩子感到生活單調(diào),甚至覺得“活著沒勁”,對學習、對家長的教育產(chǎn)生“逆反心理”,盡管家長是出于好心,卻無意中違反了教育心理學的規(guī)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時期一個重要心理特點就是活潑好動。玩,是孩子的天性,那個孩子不玩了,就說明他有病了,身體有疾病或心里有病。玩,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需要,是孩子成才的基本途徑之一。實踐證明,那些愛玩的孩子接觸面廣,知識豐富,腦子靈活;而那些整天被關(guān)在屋子里的孩子,盡管多背一些公式、古詩,但他們沒有玩的機會,接觸面窄,老實得像木頭人,反而影響了智力的發(fā)展。
當然,讓孩子玩,不等于讓他瘋玩,要給與指導(dǎo),讓他們學的專心、玩得痛快,引導(dǎo)他們把玩與學結(jié)合起來。關(guān)鍵是指導(dǎo),而不是簡單的限制。
六、 保姆型
有些家長怕孩子作業(yè)分數(shù)低,怕作業(yè)寫得不好老師批評孩子,于是親自出馬,幫孩子抄字頭,幫孩子默寫,幫孩子計算,甚至親自替孩子做作業(yè),結(jié)果養(yǎng)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家長總當孩子的拐棍,沒有這個拐棍,孩子就不會走路了。為了培養(yǎng)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家長不要總當孩子的保姆,凡是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一定讓他獨立完成,切不要越殂代皰。
七、 干擾型
有些家長對孩子有意無意地起干擾作用。家里亂糟糟的,孩子學習家長看電視,孩子被電視吸引了也去看,家長就說:“去,學習去,學習時不準看電視!”孩子雖然回去學習去了,可耳朵卻支楞著聽電視。有些家長在孩子寫作業(yè)時,打牌,打麻將、看錄像......干擾孩子學習。請看兩個不及格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
我們家火藥味兒很濃,不知道什么時候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有時我爸拽著我媽扇耳光子,有時我媽抓著我爸揪頭發(fā),開始我還勸,后來也習慣了,倒覺得好玩,就在旁邊拍手加油。
“我爸和我媽天天招來一幫人在家打麻將,吵吵鬧鬧的不說,看他們那德性,真叫人惡心,一個個敞胸露懷,捶桌子跺腳,那一雙雙血紅的眼睛緊盯著對方手里的大團結(jié)。
為了孩子,我們當家長的應(yīng)該善于節(jié)制自己,應(yīng)該做出點犧牲,犧牲自己的業(yè)余愛好,犧牲自己的娛樂??傊议L要想方設(shè)法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在孩子學習時不要大聲放電視、收音機、錄音機。孩子學習時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與客人談天論地,打撲克、打麻將等。如果有條件,最好讓孩子在單獨的屋子里學習。
有些家長對孩子學習不放心,孩子學習時在一旁看著,或一會兒去看看,一會去問問,實際上這也起干擾的作用。有的家長在孩子學習時總愛在旁邊嘮叨,一會囑咐孩子好好學習,一會問這問那,這都容易使孩子心煩意亂。
對孩子學習時的控制,主要是學習開始時和學習結(jié)束時,學習中間一般不要多問,否則會造成對孩子學習的干擾(給孩子講題時例外)
無論有意或無意的干擾,對孩子的學習都是十分不利的,我們應(yīng)該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專心學習,假如孩子在家學習時如同圖書館一樣,那他就不容易分心了。
有一個孩子高考的了狀元,大家都來向孩子的家長討教經(jīng)驗,家長說我沒什么經(jīng)驗,沒給孩子請家庭教師,沒上輔導(dǎo)班,我們自己也輔導(dǎo)不了。如果說經(jīng)驗的話,就是從孩子上學以后我們就給他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只要孩子一學習,我們就不看電視、不聽錄音,陪孩子學習到很晚。孩子看到媽媽每天都埋頭讀書學習,非常專心,不好意思再打擾媽媽學習,自己也埋頭讀書。孩子說;“家里充滿了讀書的氣氛,就像圖書館一樣,這種氣氛對我是一種壓力,是一種凈化,它使我養(yǎng)成了專心學習的好習慣,漸漸地我的學習態(tài)度越來越端正,最終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可見指導(dǎo)孩子學習,家庭中的學習氣氛非常重要。
八、 金錢刺激型
“你要是考一百分我就獎你一張“大團結(jié)”,為了刺激孩子學習,用金錢誘惑,這種做法一次兩次可能見效,但次數(shù)多了就不管用了。一個孩子考試后向爸爸要錢,爸爸剛要給十塊錢,孩子說:“給五塊錢吧!”爸爸說:“怎么只要五塊?”孩子說:“我考五十分。”多么可笑。
用金錢刺激孩子,會使孩子產(chǎn)生一種觀念,似乎學習就是為了錢,掌握知識不是別的,只為追逐金錢,獲得個人利益,這樣會把孩子引到哪里去呢?請聽聽一個孩子的心聲:“爸爸說考好了就給錢,分對我來說就是上帝,比上帝還上帝,有了高分,我可以向爸爸要錢,要更多更多的錢,沒有高分別說錢,就是吃到嘴里的巧克力也會被摳出去,緊接著的是掃帚和皮帶。我怎樣才能撈到分呢?撈到分就是撈到錢......”在錢的誘惑下這個孩子開始弄虛作假,考試作弊,涂改分數(shù),這不等于將孩子引上邪路嗎?
單純用金錢做誘餌可以調(diào)動孩子一時的積極性,但更多的是副作用,學習成績得真正提高只靠誘餌是不行的,當然,孩子學習進步了,家長給孩子發(fā)點獎品、獎金不是絕對不行,但只靠金錢刺激是不行的,獎品只能做為輔助手段,不能當法寶。
教育孩子,應(yīng)更多做思想工作,而不單純采取經(jīng)濟手段。
九、放任型
有些家長對老師說:“我這孩子交給您了,您就是他的父母,愿打愿罵隨您的便?!奔议L大松心,對孩子不要求,不教育,以為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了。自己平時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孩子寫完作業(yè)讓家長檢查,家長說:“檢查什么,明天讓老師檢查去,沒看我正忙著嗎?(正打麻將呢)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特別低,實際也是一種放任。家長甚至對老師說:“我們這孩子將來也不會有多大出息,您給看著別惹事就行,考多少分就不用管它了?!逼鋵嵲绞沁@么放任,孩子越惹事,他的心思不在學習上,能量就會在其他地方釋放,所以學習上降低標準,必然造成孩子在其他方面惹事生非。
有些家長對孩子學習放任是把責任推給愛人。讓愛人管孩子學習,自己躲個清閑。其實這樣做也不好,在孩子心里,你對她不負責任,有什么事他也不問你,將來威信越來越低。夫妻兩人有一些分工是可以的,但教育孩子一定要同心協(xié)力,全要下功夫,不把責任推給對方。夫妻雙方都要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才會感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學習都很上心,孩子才不敢鉆空子。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就是男同志對孩子一定不能放任不管。孩子是父母愛的結(jié)晶。對孩子來說,父母雙方都有教育、管理孩子的同等責任和義務(wù)。然而,在我搞家庭教育咨詢時,發(fā)現(xiàn)來訪者基本都是女同志;在我應(yīng)邀給家長作報告時,發(fā)現(xiàn)臺下坐的也差不多是女同志。
我們的孩子受女性教育已經(jīng)夠多的了:嬰兒時期幾乎都是由母親喂養(yǎng)、照料;上幼兒園是接受女老師的教育;上小學基本上也是接受女老師的教育;初中階段還是受女老師的教育居多。在家里,父親再放棄自己的責任,孩子從小到大受的都是女性教育,那還有陽剛之氣?未來社會都有這些缺乏陽剛之氣的孩子接班,能不出現(xiàn)“陰盛陽衰”的局面嗎?
如果孩子從小就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維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缺少男性教育的家庭,會使孩子表現(xiàn)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男性的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幽默等特點是一般女性所不具備的,他們的特點只有通過潛移默化地言傳身教才能對孩子施加有效的影響。所以,養(yǎng)不教,父之過,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九、 分數(shù)第一型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其實何止是老師的法寶,他也是家長的法寶。不少家長抓學習只抓分,分數(shù)高就獎勵,分數(shù)低就打罵,好像分數(shù)真能代表孩子的一切,家長把眼睛全盯在分數(shù)上。
分數(shù)確實是衡量孩子學習的一個標準,但他并不能代替一切,他也并不絕對公正,有時甚至是偏心眼的。你看,孩子復(fù)習得很賣勁,可考試時片偏偏沒考復(fù)習的題目,沒復(fù)習到的,卻偏偏考了;一個孩子并未認真復(fù)習,可考試時正巧讓他蒙上了,你說這兩人的分數(shù)公平嗎?何況現(xiàn)在的考試題并不十分科學,分數(shù)高的未必智力高,分數(shù)低的也未必智力低,不少有創(chuàng)見的人在上學時分數(shù)平平。所以我說家長應(yīng)該把分數(shù)看透,不能輕視,也不能看得過重,絕不要僅以分數(shù)來評判孩子的學習情況,如果不從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來衡量孩子的學習,只把眼睛盯著分數(shù),就會逼得孩子弄虛作假,甚至偷改成績,這對孩子的學習及品德都是不利的。
況且,同樣的分數(shù)并不代表同樣的智力和能力,只看最后的得分不看做題的過程是不行的。都是一百分,有的是迅速求出結(jié)果,有的是費了半天功夫勉強答對,有的是用簡便算法,有的是用笨法子,這些是從分數(shù)上看不出來的,但他能反映一個人智力的高低。因此家長指導(dǎo)孩子學習不能只重視分數(shù),還應(yīng)重視學習過程。
未來的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數(shù),而是智力,最值錢的不是學歷而是能力,未來社會必然從“學歷社會”轉(zhuǎn)為“能力社會”況且現(xiàn)在的考試改革也開始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過度,文憑多了就不值錢了,值錢的是能力。我們應(yīng)該重視孩子智力、能力的培養(yǎng)。從實際工作表現(xiàn)看,最好的未必是上學分數(shù)最高的,分數(shù)平平長大后當經(jīng)理的也不少。未來的社會門門一百分的孩子并不是最受歡迎的孩子,合格加特長的孩子才是最受歡迎的孩子。
以上是家長在指導(dǎo)孩子學習上的十大誤區(qū),希望家長從誤區(qū)走出來,減少家教中的無效勞動,低效勞動和負效勞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孩子能早日成才。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436&b_id=1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