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中寫道:“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又有“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下面,通過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來欣賞一下古人的四時之樂。
四景山水圖 春景 南宋 劉松年
圖中遠(yuǎn)山迢遞,綠色滿川,近處的兩叢樹木被中間的湖水和小徑分開,畫面的左邊微風(fēng)徜徉,柳絲如絳,樹下水邊野花盛開,綠草如茵;湖堤上牽著馬,一邊走一邊說話,好像是郊游而回,身后的湖面寬廣遼闊,波瀾不驚;走過河堤便是一座拱橋,橋頭兩株梅花正迎春盛開,過了拱橋便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墻外綠葉點(diǎn)點(diǎn),花開灼灼,院門外,有人坐著歇腳,有人正在趕路,一片寧靜、祥和之趣。
四景山水圖 夏景 南宋 劉松年
圖中畫面左實(shí)右虛,左邊近處的山坡上綠葉濃密,山坡后面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內(nèi)高柳鳴蟬,榴花燦爛,柳蔭下的敞廳里,一位士人正倚坐在寬大的椅子里,享受著夏日久違的清涼,一個仆人托著盤子,站在一旁侍候;敞廳的前面是寬廣水域中的一座無人的水榭,水榭下荷葉點(diǎn)點(diǎn),已是盛夏。
四景山水圖 秋景 南宋 劉松年
圖中已經(jīng)沒有了夏天那種繁茂的氣象,金鳳漸急,木葉已稀,畫面的左側(cè)遠(yuǎn)山清冷,近處樹葉漸黃;畫面右側(cè)秋高氣爽,屋舍參差,書房中,一位士子坐在榻上,望著遠(yuǎn)處的秋景,陷入了無盡的秋思,面前的幾上擺著花瓶、書和香爐;門口的仆人正俯身在河中汲水。
四景山水圖 冬景 南宋 劉松年
圖中冬日映襯下的虬松更加顯得蒼勁挺拔,松樹后面房屋上落滿了積雪,前面屋子房門敞開,能看到屋內(nèi)的屏風(fēng),后面的屋子中,一人掀起門簾向外張望。畫面右側(cè)的拱橋上,一主一仆快要走下小橋,后面騎驢的主人,衣服臃腫,打著一把傘,走在前面的仆人,戴著帽子,拿著鞭子,正回頭吆喝著驢子。
從上面的《四景山水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在畫山水時,想要表達(dá)的是一種平和的,寧靜的心緒,是一種和大自然同步的律動。當(dāng)然,宋代以前的山水畫是客觀的“無我之境”,經(jīng)過元代的轉(zhuǎn)型,之后的山水畫逐漸加入了作畫者主觀的情感,是一種“有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