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無意間聽到兩個朋友的對話,啞然失笑。
朋友甲,哀嘆現在的工作不好干,生活不容易,接著立誓,我一定要讓我兒子好好學習,就不用活得像我這樣了。
朋友乙說,你爸當年是不是也曾想過讓他兒子好好學習。
聽到這句話,不遠處的我一下子笑噴。
似曾相識,很多時候,我們不如意時,厭惡現在的生活時,憤恨當下的一切時,會用這樣的表達方式。仿佛只有這般才可以解除當下之氣,滿腹之怨。
我媽曾經在我們小時候,指著電視上那些拿金牌的運動牙,望著坐在辦公室里舒舒服服地上班的人,對我們說,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
那會兒不懂,只是感覺我媽真的好虛榮。
二姐是個喜歡搞談判的人,她總是拿班里誰誰誰的家長讓自己家孩子做完作業(yè)看電視這樣的話,來試著套我媽的話,讓我媽也同意,不過,我媽對我們其他方面管得不嚴,就是對學習,還是比較在意,在她眼中,孩子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用像她和爸爸一樣,一個在野外工作,一個因為小時候家里窮上不起學無奈到新疆給哥哥姐姐帶孩子,最后無奈結婚生子,無奈為了補貼家用當家屬工到處找活干,我媽最奮力的是,到了現在六十多歲,還能背她小學三年級以前的每一篇課文,當然她在當年是他們村學校的學霸,盡管她學的時間不長。
的確,看起來我們在讀書,不過我們用了很多招數來偷看電視,比如,客廳的門有一半是玻璃的,我們有時會偷偷地湊到客廳門口,屏住呼吸,踮起腳尖,偷看一會我媽晚上邊打毛線邊看的電視劇;或者,像我三姐一樣,用收音機直接收頻道,連接到我媽看的那個頻道,我們就聽電視劇,總是為了看電視,我們各種方式都試過。不過,那時候的斗智斗勇,想著法子貪玩和不好學,也的確造就了,長大后的模式和樣子,還有思考和行為模式。
且不說那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只是說,我們并沒有志向,當科學家只是一時興起的和父母說說而已,沒有一個支撐起這個理想的動力,至少能多掙點錢幫父母分擔的想法,好像都沒有。
但是,我媽是有這個想法的,所以,當我提出來要到內陸上初中,或者又考到哪里去上高中,我媽都讓我爸請上假,帶著我去綿陽或者到哪里哪里。我說要背英語,馬上,我爸和我媽就到我們那個小鎮(zhèn)上唯一的市場的音響店去買了復讀機,結果,我用來聽音樂磁帶的時間比聽英語用的多。
現在想起來,我們在當孩子的時候,都是被父母期待和教導過,一定要好好學習,才不會像你爸這樣,不會像你媽這樣干的出力的活,拿的低的要命的錢,走到哪里還不受人待見。
好像,是一種重復的生活教育方式。
我們總感覺哪里有問題,但是又說出什么來,似乎千百年來,百姓人家就是這么教育自己的兒孫的。
有個朋友說,我們那時候讀書,是為了不在農村拾棉花,現在呢?生活條件這么好,給孩子說啥呢?讓他好好學習?外界的誘惑又那么多,一個手機一個游戲,就給趴下了。
問題出在哪里,誰都說不清,只是感覺現在的孩子去體會貧窮,艱難的機會太少了,誰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經濟能力范圍只能給夠給予的,相信大部分父母是會盡可能的讓自己的孩子和周圍的同學,朋友保持一致的。那么還有什么可以去拼的?還有什么可以需要賣力地去做的?
我一定要讓我的孩子好好學習?可是,你如何讓他體會到好好學習的重要性,好好學習就一定可以將來在一個好企業(yè),掙到很多錢,享受很多的假期,不受別人的約束,有自己高貴的人格,是嗎?
如何把“要讓我的兒子好好學習”變成“一定”,是每個為人父母要做的功課。作為父母,我們自己呢?能做什么?好好學習,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不單指孩子學習功課,也包括了我們成人做事為人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好好學習,我們就先樹立榜樣形象,自己好好對待生活,積極而陽光去面對當下所處的環(huán)境和所經歷的每一件事吧。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我們往往像把希望投射在他人身上,卻不知道,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