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可好吃了!不信你嘗嘗!小雅抓了一把紅棗,拿給兒子小軍,小軍看了一眼,不想吃,臉扭過去。
這孩子不知道個好!小雅有點無奈。
你是你,我是我,不要用你的想法強加在我身上。小軍歪著腦袋,對他媽媽抗議。
這孩子還上天了!小雅瞪一眼兒子。
你是你,我是我,孩子說的一點都沒錯。
不過,你是我,我是你,有時候,情通一體時,突然發(fā)現(xiàn),居然,你說的每一句都是對的。
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媽媽發(fā)誓要多多掙錢給孩子們吃上白面饃饃,等到能吃上白面摸摸,媽媽又希望能給孩子們天天吃上雞蛋,所以,家里剛開始只養(yǎng)了兩只老母雞時,每次是考試得了高分的人才可以吃上煮雞蛋,每次炒雞蛋時,媽媽都不吃這個菜,她說她吃雞蛋會過敏。想到可憐的老媽吃不了這么好吃的東西,我們也覺得很是可惜。
為了給在上學的我們補充營養(yǎng),媽媽贊上錢專門在一年春天抓了好多只雞仔。這一年的秋天,雞仔們開始下蛋,老媽也開始攢雞蛋,等到深秋時,老媽攢了50、60個雞蛋,然后全部煮出來,讓我們放開了吃。老媽也開始剝著雞蛋吃,媽媽剛吃了一口,我就趕緊把雞蛋搶過來,老媽,您過敏,別吃!老媽說,嗯,孩子,媽媽的過敏好了!老媽說話時眼睛是濕潤的,她說那天在院子里一起吃雞蛋,有風吹過,但是我沒感覺到。
后來,二姐說,媽根本就不是過敏,以前剩的炒雞蛋渣渣,媽都悄悄吃掉了。
有時候,感覺父母的一片心,孩子不一定能體會,但是,當發(fā)現(xiàn)真實的真相時,會怎么想?心懷感恩的生活著,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都曾受到父母,姊妹,以及周圍的朋友一起經(jīng)歷的年代而慢慢養(yǎng)成的一個習慣。
記得曾經(jīng)看過一個小故事,祖孫兩個出去吃紅燒牛肉面,每次奶奶會把面里的大塊牛肉都撈給孫子,有一次,忘記了給孫子撈,孫子就大發(fā)雷霆,說奶奶怎么不給她吃。這則故事,在告訴我們不要嬌寵孩子,讓孩子得意忘形,從小就只知道占有。很多爸爸媽媽也會很困惑,那么我們對孩子該如何教育呢?
好也不是,不好似乎也不對。
其實,最開始小軍說的沒錯,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兩個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請不要把你的那些意識強加于我。也有人說,現(xiàn)在的爸爸媽媽特別過分,總是把自己實現(xiàn)不了的夢想,安排給下一代,似乎這樣就圓滿了。
我記得看過一部華裔女作家寫過的小說《無聲告白》,小姑娘為了媽媽的夢想不斷地去努力,即使她累的喘不過來氣。媽媽為了追求夢想曾離開過家,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了陰影,她發(fā)誓,只要媽媽回來,讓她干什么都可以,就這么付出沉重的代價,最后不堪重負,走入湖底,溺水身亡了。
作為父母,可不可以看到孩子的渴望,能不能支持他,或許走的那條路,特別崎嶇,甚至暗無天日,什么也看不到??梢越o他的內(nèi)心以強大的支撐嗎?孩子,你可以的!我相信你!這么簡單地一句話,好難呀。
能撐多久,支持孩子的夢想,就遠離了現(xiàn)實的真實感,不僅僅承載孩子,還需要承載自己強有力的心,可以嗎?問問自己。
雖然,你是你,我是我,我卻希望能走近你,幫你成為更接近于你心中那個期望的樣子,那樣的自己,你說,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