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紀(jì)我還沒有看完,所以這篇筆記不出意外的話,應(yīng)該也是分成多部分。
因為周朝的歷史真的太長了,將近八百年。
哪怕司馬遷已經(jīng)在書中想辦法言簡意賅:短短二十多個字就描述了百多年的歷史,好幾位國君被輕輕帶過。
但是,擋不住體量實在太大。何況,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在談大周,還涉及到其他諸侯國。
畢竟,春秋戰(zhàn)國,也是中華歷史上繽紛多彩的時期。
一、好圣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如果描述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過程,應(yīng)該說是“開局一個碗”。放到大周朝身上,只能說“開局即巔峰”,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我想,哪怕是姬昌那種被神話的大佬,姬發(fā)那種有為之君,做夢都想不到,自己建立的王朝,后世子孫敗起來還真挺快的。
周朝的始祖叫“棄”,沒錯,就是這個字。
原因是他剛出生的時候,就被扔在冰天雪地。不僅沒有凍死,反而一幫鳥雀飛到他身邊,用自己的羽毛給他御寒。
有人路過,看到這種神奇的景象,覺得這個孩子以后絕對有出息,就把他領(lǐng)養(yǎng)回家了,取名很直白:棄。
可能是想讓孩子不要忘記,自己出生的模樣?。?/span>
棄也算是真有出息,跟著五帝大佬混出了名堂。他的后代因為在夏朝的混得不怎么樣,就跑到塞外戎狄那去了。
沒想到,基因這玩意確實厲害。棄的后代在塞外以德服人,闖出了名聲,后來也回到中原,逐代繁衍,直到姬昌的爺爺古公亶父。
古公有三個兒子,能力嘛,只能算一般般。但是小兒子季歷,娶了個賢惠的媳婦,生了個兒子叫姬昌。
姬昌生下來不得了,各種異象接踵而至。古公一看,嚯,我這孫子一定有出息!以后振興家族的重任就要交給你了!
于是,古公就把位置傳給了姬昌的父親,季歷。
我不知道季歷當(dāng)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只是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不自覺地想到了朱棣和朱瞻基、康熙和乾隆,沒錯,都是“好圣孫”的故事模板。
沒想到啊沒想到,這種故事的源頭終于找到了。
故事的真假性其實肯定不重要,關(guān)鍵是這么寫,總有讀者和群眾覺得:姬昌、朱瞻基、乾隆確實不一般!
至于是否真的不一般,不重要嘛。
故事繼續(xù),季歷順利過渡之后,姬昌上位。
對于姬昌這位大哥,我不得不又以厚黑的角度去解讀他和那位武王大佬。
反正從司馬遷的描述中,我總能感覺,這父子倆,都是“雄才大略”的主。
姬昌成為西伯后,算是整個殷商西部諸侯名義上的負(fù)責(zé)人。
當(dāng)然,是不是真的能夠搖到人,就得看自己的功力了。
不過,古公真沒看錯,姬昌這位好圣孫很厲害。上位沒多久,就搞出了一系列大動作。
二、準(zhǔn)備搞事的西伯大佬
《史記·周本紀(jì)》記載: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啥意思?姬昌這哥們一上臺,以仁德之心來執(zhí)政,倡導(dǎo)大家講禮法。自己呢沒事就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四處尋訪人才。
這里有一句,叫做“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這句話后來進(jìn)化成另外一個版本,叫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說出后一句話的人,叫曹操。這兩句話一個意思,就是吃飯的時候,聽到有人才過來,飯都不吃了,去迎接大佬,把人才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這番操作下來,姬昌身邊就圍繞了很多人才,自己的封邑也治理得棒棒噠。
沒想到,這番舉動被崇侯虎給舉報,關(guān)起來了。
我不知道是因為崇侯虎這哥們真的是奸臣,還是因為這哥們確實眼光厲害,就是行為很“虎”。
反正,后來姬昌的手下,帶著一批金銀財寶就來到殷商,獻(xiàn)給紂王,就把他放回去了。
至于伯邑考被砍成肉丸子,被姬昌吃下的故事,沒有,純屬小說橋段。
這里其實有個很神奇的地方,值得我思考。
據(jù)記載,姬昌被囚禁長達(dá)七年,自己的封邑不僅沒有完蛋,反而還有專門的錢財讓手下骨干來贖人。
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是姬昌很得人心;如果厚黑點,西岐算是被這家子人經(jīng)營得密不透風(fēng)了!
七年時間,大佬不在,沒有內(nèi)訌分裂,沒有奪權(quán)上位,居然還帶來珍奇寶物來朝歌迎回姬昌。
你說這哥們沒有兩把刷子,確實難以讓人相信。
紂王按理說是聰明人。《史記》上沒有記載,他有沒有在姬昌囚禁期間,往西岐那里摻沙子,搞小動作。
可能做了,效果不大。
姬昌放出來的時候,紂王賜給他一套高級行頭,還告訴他:“不是我想弄你,是崇侯虎說你這個人不老實!”
噫吁嚱!看到這里我長吸一口氣。
紂王如果是有心說這句話的,那這哥們真的有兩下子。通過這句話,挑撥姬昌和崇侯虎的關(guān)系,自己坐山觀虎斗。
如果是隨口說出來,趕緊擺脫關(guān)系,好吧,這種智商沒有十年腦血栓是做不出來的。
只是,紂王如果真想坐山觀虎斗,可能忘記了兩個前提:
第一呢,這兩方是真的是勢均力敵的老虎。可現(xiàn)實是,一方是老虎,另外一方就是一只狼,結(jié)果已經(jīng)注定了。
第二呢,坐山觀虎斗的那個人,必須是漁翁級別的,能夠出現(xiàn)的時候扭轉(zhuǎn)乾坤。
很不幸,帝紂不是這種人。
三、復(fù)出后的大新聞
姬昌被放出來之后,首先干的事情,就決定了領(lǐng)導(dǎo)人的格局有多么重要!
他沒有馬上潛伏,也沒有馬上和崇侯虎撕逼,更沒有搞出一副“我要討回公道”的模樣。
而是做了一番讓天下人震驚的舉動:獻(xiàn)出洛西之地,請求紂王廢除炮烙之刑。
炮烙,這兩個字聽到都能感覺身上不自覺地癢起來。這是紂王的一個發(fā)明,也算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刑罰手段的先河。
不過,這種刑罰手段太殘忍了,相比五帝時期的不同等級流放,這種就是生不如死。
問題是,這種刑罰手段,針對的還不是真正十惡不赦的犯人,純粹就是帝紂看不慣,喜歡在他耳邊嗡嗡的人。
沒想到,關(guān)了七年,姬昌一出來,就搞出了這么個大新聞。
想一想,關(guān)起來之前,姬昌大佬的名聲肯定也算是傳到了各地,不然也不會被崇侯虎舉報。
但是被大王不明不白關(guān)起來七年,這個江湖還有沒有自己的傳說呢?這就不好說了。
如果真的是要當(dāng)個太平王,安安穩(wěn)穩(wěn)縮著腦袋揮金如土,盡情腐敗就可以了。
可是,對于姬昌這樣一位有追求、有抱負(fù)的大佬,復(fù)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江湖重新響起我的傳說!
但是如何操作,就很抓腦殼!要知道,那時通訊手段落后,沒法直接發(fā)個朋友圈和今日頭條。
西岐發(fā)生的事情,半年后能夠傳到東邊那,都算是快的。
而且,最關(guān)鍵的是,做的這個事情,要足夠大,有足夠的影響力,并且姬昌還要在事件中充當(dāng)正面角色,消除這七年來的某些不良印象。
于是,經(jīng)過智囊團(tuán)們的一致籌劃和姬昌的最終拍板,決定了,獻(xiàn)地、請求廢除炮烙。
有一說一,炮烙這個刑罰確實很可怕,不過,能夠中獎的概率也沒那么大。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炮烙?呵呵,你得有資格啊兄弟!
也就是那些在殷商當(dāng)官的大佬才擔(dān)心,哪天上朝的時候,大王來了興趣,要讓自己表演個“生煎活人”,那就爽了。
說回姬昌,獻(xiàn)地的舉動,其實從最開始就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弱勢的位置。
要知道,封地可是各個諸侯的命根子啊!
俗話說得好:頭可斷,血可流,封地不能亂。
加上他獻(xiàn)地的初衷不是為了求封賞,而是廢除炮烙。在百官和諸侯那里,留下了一個好的印象分。
在民間,經(jīng)過熱心人“適當(dāng)科普”,知道了獻(xiàn)地、炮烙這些玩意,也會對這素未謀面的西伯抱有萬分的敬佩之心。
哪怕如紂王,此時估計也是和所有人相同的念頭:姬昌,終是一個厚道人??!
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你要說姬昌忘記了自己被囚禁七年的事情,打死我都不相信。
他要是那種人,當(dāng)初也就不會被關(guān)進(jìn)去。
干完復(fù)出后的宣傳活動后,西伯姬昌怎么行動的?《史記·周本紀(jì)》記載: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看看前后兩句話,就知道這位大哥在搞啥子動作了。人家是在準(zhǔn)備厚積薄發(fā)呢!
經(jīng)過最開始的宣傳,姬昌回到了自己最開始人設(shè)打造那一步:仁德,行善。
要知道,人性本善,仁德和行善是最容易獲取普通人的認(rèn)同感。
事實證明,姬昌的這番操作成功了,別的國家出現(xiàn)糾紛,都來主動找他解決。
解決麻煩的時候,姬昌秉承“以德服人”的宗旨,讓雙方都能心服口服。
大家一看,這哥們講道理,靠譜啊,他要是集團(tuán)的董事長該多好??!
這個話到底是不是最開始由其它諸侯說的,也不重要!
關(guān)鍵是這個話開始傳出來之后,就會以超乎當(dāng)時落后交通條件的速度迅速傳播。
想必,姬昌還沒來得及“辟謠”,整個殷商都是“謠言滿天飛”了。
等到名聲傳播夠了,姬昌開始行動:
首先,他和犬戎干架,這是蠻族人,干掉的難度沒那么大,而是還可以繼續(xù)刷一波聲望。
其次,三連招,討伐密須、耆國、邘國。中間,殷商的重臣向帝紂勸諫小心姬昌,可是沒有聽進(jìn)去。
最后,姬昌全力一擊,討伐崇侯虎,把人家的地盤,當(dāng)成了自己新都城。
前后五年,復(fù)仇第一步完成。
這些事情做完后,姬昌身體就扛不住了,傳位給姬發(fā),也就是后來的武王。
五、良好基因在武王
武王即位后,重用了一幫父親留下的人才,同時提拔了自己的族內(nèi)兄弟?!妒酚洝ぶ鼙炯o(jì)》記載: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yè)。
姬發(fā)的威望到底有多高,不好說。根據(jù)書中的描述,在姬昌的強(qiáng)大影響力下,他更多的身份,像是“西伯的兒子”,僅此而已。
上位之后,他的這番操作很有意思。太公望,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姜子牙為太師。這位大佬是姬昌在世時“求”來的,可不敢怠慢。
然后,有趣的來了,他提拔了周公旦為太公望的助手,同時把倆兄弟召公、畢公提拔起來為高管,侍奉在自己左右。
為什么是這樣的操作?
試想一下,一位在父親“陰影”中上位的王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小瞧,同時又要保住自己的王位,干出一番事業(yè)呢?
這是很難很難的命題。
武王解題的思路相當(dāng)厲害:先不管外面,先把內(nèi)部搞好。
年輕人上位嘛,說不定會有人不服,更怕某些老臣倚老賣老。
不過,你又不能太打擊老臣的積極性,不然別人一看:喲,姬發(fā)原來是個心性薄涼之人哈!老爹剛死,就把打江山的老人給清理了。
首先,太公望有本事,同時年紀(jì)大,可以當(dāng)成牌坊(總感覺怪怪的)。
然后呢,其他那些有能力的大臣,很多都是老爹留下的,對自己忠心怎么樣,很難說。那就用自己的兄弟,絕對錯不了。
所以,核心高管集團(tuán),除了太公望,就是姬發(fā)的兄弟們。不出意外,這些兄弟也是那種沒有繼承權(quán),同時又有點能力的。
內(nèi)部穩(wěn)定之后,這位大哥要繼續(xù)完成老爹沒有做完的事情了:干掉殷商。
六、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內(nèi)部的一系列操作弄好之后,武王開始要刷存在感了。他帶著父親的牌位,帶著軍隊,喊上一幫諸侯聚集到盟津。
任何一個有見識的領(lǐng)導(dǎo)者都知道,軍權(quán),一定要握在在自己手上。
到達(dá)盟津之后,武王把自己父親的牌位放在車上,說自己是奉了父親之命來討伐那些不乖的人。
這叫什么?這不叫大逆不道,這就做剩余價值最大化!
九年的時間,也夠武王大佬安定基業(yè)了。不過,作為繼承姬昌良好基因的他,能夠把自己父親的名聲進(jìn)行最后的利用。
我想,姬昌在天之靈,只會感到欣慰吧。
到達(dá)盟津之后,武王發(fā)表了演講,無非就是跟著我混,有肉吃,有錢拿,誰丫的不聽話,我就弄死他。
簡單、粗暴!
盟津聚集了八百多個諸侯,司馬遷的記載說是沒有約定的情況下,來了這么多個。
我不信。有沒有約定不重要,而是覺得約定不重要。
要是哪位諸侯真的不來,后果會怎樣……
要知道,人多了以后,膽氣就會壯。人群中開始有人叫嚷著去砍集團(tuán)的現(xiàn)任董事長。
不過,武王還是能夠忍住誘惑,說不是時候,就帶著兵馬回去了。
最早學(xué)歷史的時候,看到這里,我也疑惑,是不是這位大哥慫了?
不過,我馬上否定了。
慫?不存在的,要是真慫了,誰提出要去砍帝紂,武王應(yīng)該把那哥們綁去朝歌炮烙還差不多。
后來再看《史記》,我推斷有兩個可能:
第一個,武王大佬想看下,自己現(xiàn)在的號召力到底有多強(qiáng),能夠搖人多少。
別到時候真的要動刀了,沒人幫忙。
可以看到,武王即位九年才搞這種聚會,就是在做準(zhǔn)備,穩(wěn)定內(nèi)部,自我發(fā)展,傳播口碑。
這時在盟津聚集,肯定也沒有做好準(zhǔn)備,只是看下自己的資本有多少,才考慮下一步怎么辦。
好嘛,通過這次聚會,知道哪些人是最積極的,哪些人是死硬分子,哪些人立國之后可以留著用,哪些人可以“走狗烹”。
第二個,就是帝紂這時候還算是天下的“王”。
雖然來了很多人,也有人提議去砍人。武王能夠看出,這不過是“從眾心理”。
說白了,就是“火,還不夠大”!
果然,又過了兩年,帝紂作死到了極致,守宗廟的人都叛逃了,喲呵,機(jī)會來了!
經(jīng)過一番動員,會同諸侯,義軍在牧野和帝紂的奴隸軍相遇。很不幸,奴隸軍直接反水,一戰(zhàn)而定!
其實,對于伐紂的過程,書上沒有說什么,可能真的也沒有什么說的。
紂王自焚,拿下朝歌,武王即位,繼續(xù)常規(guī)操作,允許殷商后裔,遷徙回老家,祭拜先祖。
至此,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朝代,周朝,正式開啟。
只是,武王大佬即位后分封操作,沒想到給這個王朝,開始埋下了定時炸彈……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