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蘇東坡的哪首詩?我最喜歡的是《定風波》,我覺得這是中國歷代文人里,少有的人生境界。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每個階段看這首詞感受都不一樣,以前是純粹就覺得,蘇東坡豁達超脫,但是現(xiàn)在再看反而有不一樣的感覺。這首詞寫于1082年的春天,那個時候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如果你看過我之前寫的《中國古代文人的天花板之蘇東坡》,你就會明白,這一次貶謫對于蘇東坡的人生意義,從一個北宋開國百年第一的文壇頂流,到被人像犬雞一樣驅(qū)趕,被關(guān)在一個暗無天日的監(jiān)牢里,審問折磨100多天的階下之囚;再到那個在寒冷的冬天,從京城一步一步被放逐到黃州,在那個犄角旮旯的地方,成為一個幾乎沒有俸祿,沒有正經(jīng)事做的閑人。名聲沒有了、官職沒有了、政治理想沒有了,人生在一剎那失去了意義。
很多人說喜歡蘇東坡的豁達,說你把我貶了,但擋不住我快活,試問怎么可能呢?我們所看到的他快活的人生態(tài)度,其實是他一點一滴重建的生活。他在黃州的安國寺里,焚香默坐、沐浴塵垢、深自省察,這個時候拯救他的是“佛”是“道”,是回歸身體和心靈,回歸到那個什么也不是的平凡日子。蘇東坡在黃州城東的一片高坡之上,成為了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個時候他開始覺得生活可愛了起來,因為有耕耘就有收獲。即使吃的很糙,他也能找到美食研究的樂趣,他創(chuàng)造了用小紅豆和大麥皮釀的《二紅飯》,他發(fā)現(xiàn)人生最重要的,不過就是睡個好覺、吃頓飽飯。被美食喚醒了幸福感的,是在寫下《定風波》的前一個月,更是在自己種地的地方,建了一所房子起名叫《雪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從此以后,這里變成了蘇東坡和好朋友相聚的地方。他的這幫上到州府官員文化名流,下到小店老板農(nóng)民漁夫的朋友們,上雪堂成了黃州城的文化交流客廳。
于是1082年春天,在貶謫到黃州兩年之后,我們看見了重生的蘇東坡,《定風波》就是在那個時候?qū)懴碌?。這首詞的開頭有一句引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闭f的是他們一行人,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雨具已經(jīng)被仆人先行拿走了,他們只能淋雨前行,同行的人狼狽不堪,而蘇東坡自己卻別有一番滋味。他開頭便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很多人都會覺得蘇東坡很豁達,下雨又何妨,我一邊放聲吹哨吟唱,一邊緩步徐行?!?/span>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可是如果你真的在享受這場大雨,你為什么要“莫聽”,為什么要說“誰怕”?我們都知道這場大雨在詩詞里面,暗喻著人生的苦難,大家想我們一般遇到苦難會怎么辦?
之前我們說過,蘇東坡的《赤壁三境界》里面,最次的一個境界是什么?第一重境界:“自我寬慰。沒關(guān)系,別怕!”人生不過一場夢。你覺得蘇東坡很豁達,但我恰恰覺得他此刻的豁達是假的,這就好像自己在給自己壯膽,告訴自己沒事的、不怕,苦難算什么呢,輕裝上陣吧,放聲歌唱吧,“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其實是在抗拒苦難,而不是接納苦難,所以我覺得他這個豁達是假豁達。但是,恰恰就是因為蘇東坡的這一刻假豁達,卻是讓我覺得蘇東坡最迷人的地方。佛家一上來就講:“色即是空,要心無掛礙,應無所往而生其心?!痹噯枎兹四茏龅??我也知道不應該有分別心,苦難和幸福都是人生的禮物,可是苦難它真的就讓你難受。當苦難來臨之時我們常常措手不及,除了閉上眼睛安慰自己:“別聽別怕沒關(guān)系的”,我們常常沒有別的辦法,蘇東坡也一樣。我們之所以覺得蘇東坡讓人親近,是因為他并不是一開始,就站在豁達的最高處去俯瞰眾生。我們有過的那種矛盾、痛苦、掙扎他都有,我們試圖抗拒苦難的那種本能反應,那種別聽別怕,他也都有。但是,倘若他只是這樣的話,他又該如何照耀我們呢?于是我們就來到這首詞的后半段,苦難之后,“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天啊,這是一幅多美的風景!風雨終將會停息,苦難終究會過去,我們都將會迎來山頭斜照,撥云見霧的那一天,關(guān)關(guān)難過關(guān)關(guān)過??嚯y將我們打倒了嗎?并沒有啊,在回望來時風雨走過的路,蘇東坡發(fā)出一聲長長的感慨:“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沒有最后這一句,我覺得這首詞的境界,至少掉了一個檔位。“也無風雨也無晴”,有人可能會解釋成,也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晴,這就應和了上闕最后一句話“一蓑煙雨任平生”。就是不管你風雨還是晴,我都依然保持著平常心,這就是面對苦難的第二重境界:“無論風雨還是晴,都保持平常心?!本褪遣辉儆蟹謩e心,苦難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中性的,你不再對它們有任何評判,自然而然也不會再有得失心。所以你會覺得,我是過度解讀,但我覺得藝術(shù)就是這樣,藝術(shù)家賦予了這個作品第一次生命,而解讀者賦予了這個作品第二次生命,所以你的解讀,本來就是藝術(shù)的一部分。我會怎么看這句話:“也無風雨也無晴”,我覺得最妙的就是“無”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無所謂,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佛家里的“無”,無不是沒有!它更大的意義說的是“虛妄”。第三重境界:“風雨也好,晴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边@就是面對苦難的第三重境界。
風雨也好晴也好,就像是一場夢,夢境過后一切都會消弭,所以當你了解到這一切的時候,你覺得風雨和晴還重要嗎,它們已經(jīng)不重要了,他們的出現(xiàn)只是帶給我們一個感受,我們這輩子都是在玩“感受”的游戲,感受是剎那間的,每一個心得當下都會有新的感受產(chǎn)生,走過之后就不要再執(zhí)著,所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在《定風波》這首詞里面,完成了對于苦難的跨越,從自我寬慰到走向更加通透和曠達的人生。為什么我覺得這首詞的境界,千百年來無人可比吧,就是因為他并不是純粹地在展現(xiàn)自己的豁達,他的豁達是從泥濘里長出來,是我們所有人在經(jīng)歷苦難都必須要走過的境界。千百年來我們都在走,他曾經(jīng)走過的路對于我們而言,蘇東坡既是同行者,更是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