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docimg_0_
導論:在休謨的筆下,論證”因果律的不可感知“可謂是整個《人性論》開篇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休謨的哲學體驗之旅從這里開始實在是再恰當不過,至于休謨在《人性論》三部曲中效法牛頓,力圖用手術(shù)刀般的筆法,幾何推理般的嚴謹,構(gòu)建人類的認知、情感乃至道德的雄心,其推演出的經(jīng)驗論、溫和懷疑主義以及道德情操論中的“休謨問題”,則將在未來的精讀中一一展開。
這次僅僅說休謨對因果律的質(zhì)疑,休謨這一石破天驚之舉,像拆掉了人類認知&知識大廈的受力墻和結(jié)構(gòu)柱一般,讓這座建立在古希臘時期的理性大廈轟然倒塌。也正是這一發(fā)現(xiàn),啟發(fā)了康德從“獨斷論教條”的迷夢中驚醒!從而寫出了《純對理性批判》。所以,哪怕是三刷第三章的1~3節(jié)都是不過分的。
以局部看整體的視角而言,”因果律不存在“是休謨構(gòu)建《人性論》第一卷:認知的其中一部分,其余二個重要結(jié)論是,歸納永遠不可信,人們不能從”是“推出”應該“??梢哉f三大結(jié)論,每一個都值得細細揣摩和認真的分析。除了應該生發(fā)聯(lián)想,接著說和換著說之外,還應該力圖找出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之處,完成從認識到行為的改造。
比如,我就聯(lián)想到之前的一個案例:到底是生產(chǎn)成本決定了銷售價格,還是銷售價格決定了生產(chǎn)成本?(因果鏈顛倒的例子)答案是后者。用戶不關心你的付出,只關心價值,所以你只需要考慮供應和需求的匹配,而不是成本+ 利潤,那是你的事,不是市場的事。
在這個案例中,因和果,要根據(jù)新的認知系統(tǒng)顛倒過來。
諸如這樣的案例在真實的世界中不勝枚舉,比比皆是,我將在本篇章中盡量多舉例子。“哲學沒有實際和直接的用處,但是它五一不構(gòu)成了你思想的底線”。休謨的《人性論》就是一個明證。
1、這段純哲學的推導怎么破?
我在休謨的《人性論》第三章第三節(jié):“一個原因為什么永遠是必然的”中看到的這段話讓我來來回回看了無數(shù)遍,越看越覺得精妙絕倫。可以想象17世紀的某個晚上,一夜未眠的休謨寫出這段連他自己都不能相信的話的時候是多么激動,他一定在他的小屋中走了無數(shù)個來回,想著自己天一亮就將名冠蘇格蘭,直追牛頓,必將實現(xiàn)自己“社會科學也可以進行純數(shù)學推理”的雄心,他一定不停的整理一下自己的蝴蝶結(jié),無數(shù)次的在鏡子中端詳了自己許久,在窗前徘徊了許久。。。。
這是一段哲學的,純粹哲學的論述,可以說休謨的《人性論》開篇就是思維的顱內(nèi)高潮,下面看看這段話怎么理解?“ 假如一個事物缺少了一個原因,那么它便是自己把自己產(chǎn)生出來的,這也就是說,它存在于它存在之前,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怎么破?
休謨接著寫道:顯然這種推理是不具決定性的;因為它假設了,我們在對一個原因進行了否定以后,又承認了我們明確否定了的那些事情,即一定要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由此也就被看成了對象本身,而這無疑是一種矛盾。
休謨很敏銳的發(fā)現(xiàn):在這個所有人都覺得幾乎是無懈可擊的論證中,存在著一個邏輯的偏誤,因為這個論證在“因為”的部分里,把剛剛作為“結(jié)論”的“所以”的部分又一次做了循環(huán)的論證,即:結(jié)論做了前提,前代的哲學家們要論證的是,“每一個事物都必然有一個原因”,但是他們卻以這個結(jié)論為原因和前提,重新推導出了某個不以其他原因為原因的事物,必然一定以自己為原因的結(jié)論。
“而恰恰與之相反,除去了外在所有原因,更加意味著不包括那些被創(chuàng)造出的事物本身。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原因就絕對存在的對象,當然不能說它本身便是它自己的原因;而當你斬釘截鐵地說,一個對象是伴隨著另一個對象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時候,那么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觀點的竊取,還假設了在沒有一個原因的情況下,所有事物是絕對不能存在的,同時我們在去掉了一個產(chǎn)生的原則之后,還得去尋求另一個此類原則的幫助?!?/span>
2、休謨自己的結(jié)論是什么?
休謨認為,事物本身未必具有必然性和因果關系。而在以往認知體系中,必然性和因果律是最根本的原理,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必然性和因果關系的實質(zhì)是什么?
必然性其實是大腦由一個對象轉(zhuǎn)移到它的伴隨物、由一個對象的存在推斷另一對象存在的確定傾向。
而這個傾向是從印象中產(chǎn)生:當一個對象的印象出現(xiàn)時,時常伴隨著另一對象,一開始我們并不在意;但是當伴隨物一再出現(xiàn)時,這種重復就會在大腦中建立起聯(lián)系,當這個印象出現(xiàn)時我們就會推斷,那個伴隨物也一定會出現(xiàn)。這就是必然性的實質(zhì)。
而所謂因果關系其實是對必然性的描述,我們習慣把時間上在前的事物稱為原因,把它的伴隨物叫做結(jié)果。
由于它們之間總是相伴隨出現(xiàn),我們就推斷說某原因一定會產(chǎn)生某結(jié)果。
由此可知,這種由經(jīng)驗產(chǎn)生的印象無論重復多少次,其實都不能證明事物之間具有這種必然性和和因果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是由我們印象產(chǎn)生的,因此只能說明兩個印象間的聯(lián)系。
至于事物自身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我們不可知,因為我們無法超出自身印象、經(jīng)驗去認知事物。
3、這里必須插播一下休謨在上文中說的“觀念”和“印象”是怎么回事?
休謨說:考察印象,能讓觀念變得清晰起來;考察觀念,亦能使我們的所有推理變得清晰。
一切心靈中的知覺都可分成明顯不同的兩類:印象與觀念。
它們的差別在于:當心靈受到刺激,潛入到我們思想或意識中,所表現(xiàn)的強烈程度與生動程度不同。那些最強最猛的知覺,稱為印象;
而在視覺和觸覺之外,對于我們的情感以及情緒在思維過程中的意向,是為觀念。
而人的感覺是思想、觀念的唯一來源,因此,只有能感覺到的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物質(zhì)世界”是無法感覺的,因此是不存在的。
由于對于感覺產(chǎn)生的問題, 是人的認識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這就是不可知論。
所有的簡單認知,都與感知是相似的,因果上是感知激發(fā)了認知,而非認知促成了感知。
所有簡單認知都來源于簡單感知,前者與后者相對應并完全是后者的體現(xiàn)與反映。
4、回過頭來在來看一下休謨對“因果不可感知”的結(jié)論,并且開始想一下,“他是怎么推導出來這一牛的不得了的結(jié)論”的?
再次說一下休謨的結(jié)論:所謂的因果性,指的就是,兩件事情在時間上的前后相繼,一件事物總是伴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那么我們通常就會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但休謨指出: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但是,我們并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這是一個經(jīng)驗事實,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兩件事情本身,并不能看到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包括因果性。隨之,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對于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所以他把因果性歸結(jié)為人的一種想象,是因為人的一種心理上的習慣和聯(lián)想,即所謂的人性所造成的,這是一種信心或者期望的跳躍,而并不存在邏輯上的必然性。
“根據(jù)經(jīng)驗來的一切推論都是習慣的結(jié)果而不是理性的結(jié)果”。因為經(jīng)驗的有效性就在于它能夠使我們期待將來出現(xiàn)的一連串事件與過去出現(xiàn)的事件是相似的。假如沒有習慣的影響,那么我們除了當下呈現(xiàn)在記憶和感覺中的東西之外,對于其他所有的事實都一無所知。“
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
5、休謨的思路
這種進路的認識論前提是,一切知識都來自于經(jīng)驗,并且,因果律成為知識之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因果律,科學知識就失去了地基。在理性主義看來,知識的因果聯(lián)結(jié)先天確定,但順著經(jīng)驗主義的思路,因果律是如何被“經(jīng)驗”到的,則是不得不察的問題。
休謨的哲學沉思將他引致一條前所未有的思想道路。用休謨的著名例子來說,一顆臺球撞到另一顆臺球,使得后者開始以一定方向運動,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我們真正經(jīng)驗到的其實只是前一顆臺球的運動和后一顆臺球的運動,并沒有經(jīng)驗到前者使得后者運動的因果必然性。
換句話說,休謨問,我們有什么理由相信第二顆臺球必然會因為第一顆臺球的撞擊而運動?它難道不會靜止不動,或者向著另一個匪夷所思的方向運動,甚至第二顆臺球突然改變自己的實體形態(tài),比如說成為一朵玫瑰?休謨對于因果關系的這番提問使他長久地被冠以“懷疑主義者”稱號。歐內(nèi)斯特·莫斯納的《大衛(wèi)·休謨傳》旁征博引地向我們表明了當時人們對于休謨的這個誤解。
就連蘇格蘭“常識學派”的代表人物托馬斯·里德在《人性論》發(fā)表25年后也未能免俗,反而因為他的影響而讓這種誤解統(tǒng)治了一個多世紀。他們把休謨看成與希臘化時期的皮浪一模一樣的懷疑主義者。按照里德的說法:“'休謨’以洛克的原則為基礎(洛克不是一位懷疑主義者),創(chuàng)建了一套懷疑主義體系。除了讓人們懷疑一切,這套體系并未為人們相信任何事物留有余地?!?/span>
6、用大白話總結(jié)一下。
從古希臘開始,人們認識問題的順序往往是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的變化展現(xiàn)在你的面前,你先提出一個假設,并且成立一個推論,然后尋找它成立的證據(jù),并且,經(jīng)過嚴密的推導過程,證明你開始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最終,你會下這樣的判斷:因為。。。導致了。。。。所以。。。。”這是我們無比熟悉的認識問題的理性思路。
但到了休謨這里,這一切不復存在了,事物前一秒中和后一秒中不是同一個事物,就跟佛法中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么好,你說起碼我看到了,休謨告訴你,“我”是不存在的,因為我無非是無數(shù)的感受和觀念的總和而已,你眼睛動一下,你的觀念就變了,那么剛才的那個我,就不存在了。佛法里叫“諸相無我”。
我去,那怎么解決?佛法里給出的解決法門是,《金剛經(jīng)》里的一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對色聲香味觸法有所住,引發(fā)的相續(xù)心;心,于相離相,是名為相,于空離空,是名為空,此心又可以起般若妙用,體用不二。 唯有實證住無所住,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法。
休謨怎么解決,就是上面說的啊。沒有世界,沒有萬物,也沒有我,你看到的都是假象,我就是觀念,習慣和經(jīng)驗才是你能保持你肉身連續(xù)性的唯一依靠,因為緣起性空啊,一切因果都是不存在的,你看到的因可能是果,你看到的果可能是因,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先后順序而已,你能感受誰先誰后,但是你絕對不可能憑借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有的經(jīng)驗,來判斷他們誰是因,誰是果,人,不可能感知和經(jīng)驗出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因果律。換句話說,這是不可能被人類感知的。
所以他在舉兩個球相撞的例子時才會斷然寫下這樣的話:產(chǎn)生碰撞的過程中,一個物體的運動通常被認為是引起另一個物體發(fā)生運動的原因。當我們用全神貫注分析這些對象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的結(jié)果只是一個物體向另一個物體的接近,并且前者的運動早于另一個物體的運動,但運動過程中并未發(fā)現(xiàn)任何可以感知的時間上的間斷。在這個主題上,即便我們挖空心思去考究,也是不會再有任何結(jié)果的。所以在對這一個特殊的例子進行考究時,我們就不能再向前進行了。
這段話很牛,休謨很牛。
二、金句:
在過去幾天讀西方哲學書的過程中,生發(fā)了很多的感想,整理成下述的句子
1、凡言表的,均無從言表
2、學不能致于用,致于用,則無學。
3、因為一切皆虛幻,所以一切皆可疑,人的一生,必須至少有一次認真的懷疑你所處的世界的時刻。
4、未經(jīng)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過度理性的人生同樣不值得過。
5、能量和質(zhì)量是一回事。
6、你能想象嗎?世界,無色、無聲、無味,那么你的聽覺、視覺、味覺從何而來?想過沒?
7、整個西方哲學史可以用三個詞概括: 本源、現(xiàn)象、語言。
8、上學的時候沒有正經(jīng)學過邏輯,哪怕僅僅是形式邏輯;只學過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不懂得心理學,就會在成長的歲月里,分別在感知、覺知和認知上一點點的出問題,產(chǎn)生裂紋,直至人生崩潰。等到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晚了。
9、不要把人當工具,要當作目的,你把他當工具,某個時刻你會被工具所傷;你把人當目的,慢慢的,他會變成你的目的的一部分,你也成為了他的目的。一切,可成。
10、整個西方世界思想政治文化法律的源頭,是兩個詞:無知、有罪。承認自己無知,成為蘇格拉底;承認自己有罪,活得像耶穌一樣。
11、每個人的彎路都要自己走,不然,怎么知道這是彎路呢?彎路也有彎路的意義,因為彎路是由無數(shù)段的直路構(gòu)成的。彎路固然不妙,但是一旦彎路成為了軌道呢?行星就圍繞著恒星做曲線運動了。也挺好。
12、破罐破摔也不見得就是壞事,想摔就摔,要摔的響亮,就好。
13、做職業(yè)的業(yè)余選手,在這個時代,比做業(yè)余的職業(yè)選手要更有前途。
14、工作倫理+ 職業(yè)道德 + 多元價值觀+ 同理心= 美好作品
15、認知起源于驚奇。無論任何時候,好奇心和想象力都是你能繼續(xù)前行的唯一保障,因為,好奇心使得你還會無路可走時假設一下,想象力幫助你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還擁有虛構(gòu)的力量。
16、科學是把人類帶向災難的燈塔。哲學時代、神學時代和科學時代,是人類的整個歷程,神學最長,科學時代最短,科學時代之后,是什么時代?
17、人和人之間的基因差異只有1%都不到,所以再也別說別人家的孩子了,他之所以比你跑得快,是他懂得集中力量到一個點上再發(fā)力,而你整個的人生都在絮絮叨叨的怨天尤人中垮掉了。
18、如果你的證據(jù)正是你要證明的東西,那它一定不是科學,科學必須可以被證偽。
19、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
20、老是說: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對的,再說你就是郭敬明了。一切的存在都需要理由,黑格爾的原話不是你理解的意思,他本意是說,你看到的一切的存在的東西其實都不是真,他只是一切都合乎理性 。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xiàn)實的。
所以下次要說全這句話了: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性的,一切合理性的即是存在。
當然,還有那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思,我在。這話是笛卡爾說的,意思是,我只有在思考的時候,我才能確切的感知到這個思考的我的存在,而不是,我的思考導致了我的存在。
21、邏輯比事實更真實。
22、不是實踐出真理,而是真理出實踐。
23、客觀,這個詞嚴重錯誤,是客,就不會主動去觀了;觀,就一定不是客。哪里有客觀事物這回事?!
24、”是”,不一定“應該”?!皯摗辈粦撈鹪从凇笆恰?/span>
25、人是從情感發(fā)動,才有了他感知的外部世界。
26、理性,在觀念的起源上,不具有任何的優(yōu)先性。
27、康德認為“自從有形而上學以來,對于這一科學的命運來說,它所遭受的沒有什么能比休謨所給予的打擊更為致命”。
28、存在先于本質(zhì), being before beings
29、在心靈前面呈現(xiàn)的,除了知覺以外,是根本沒有別的東西的,它決不能經(jīng)驗到知覺與對象的聯(lián)系。
30、誰說昨天太陽從東邊升起,就不能說,太陽明天會從西方升起呢?
31、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導。
32、不管我們對自然的理論想象的如何簡單,在任何時刻,它都不會是看上去的那么簡單。
33、理性是激情的奴隸,并且除了服從激情和為激情服務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34、在這一切吵鬧中間,獲得勝利者不是理性,而是辯才。任何人只要具有辯才,把他的荒誕不經(jīng)的假設,說得天花亂墜,就用不著怕得不到新的信徒,獲得勝利者不是持矛執(zhí)劍的武士,而是軍中的號手、鼓手和樂隊。
35、任何科學都或多或少與人性有些關系,無論科學看似與人性相隔多遠,他們最終都會以某種途徑再次回歸到人性中。
欲望和愛好不超出想象的范圍,它們只是情感的微弱影子和影像,而不是任何實在的感情。
36、因果觀念是這樣建立的:我們知覺兩個觀念在空間相繼出現(xiàn),如果這兩個觀念重復出現(xiàn),那么我們就會把先發(fā)生的觀念稱為原因,把后出現(xiàn)的稱為結(jié)果。
37、因果關系是這樣形成的:因果觀念久而久之會使我們形成這樣的習慣:每當看到一個觀念時便聯(lián)想到另一個。這種在經(jīng)驗的基礎上,經(jīng)過聯(lián)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聯(lián)貫關系,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因果關系。
38、因果關系的基礎無論在證明知識的范圍內(nèi),還是在經(jīng)驗知識的范圍內(nèi),都不能得到解釋,即是不可知的。
39、考察印象,能讓觀念變得清晰起來;考察觀念,亦能使我們的所有推理變得清晰。
40、是推不出應該
比如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就經(jīng)常能碰到家長這樣說,某某孩子考了100分,真是個好孩子。這就是一次典型的從“是”推出“應該”,即從考了100分這樣一個事實判斷,推出這個孩子是好孩子這樣一個價值判斷,這里其實隱藏了一個大前提:考高分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否則,A考了100分和A是個好孩子,這兩個判斷之間并不存在邏輯上的必然性。要使兩者之間不存在邏輯上的跳躍,就必須要加上:考高分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這樣一個大前提。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再對這個大前提加以論證,即說明為什么考高分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最終有一個問題肯定是繞不開的:什么是好?即對好加以直接的說明,而這恰恰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關于什么是好,并不像客觀存在的事物一樣,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這就導致了倫理學問題成了一個無解的問題。
41、
道德的區(qū)分并非來自于理性,而是來源于是非感。道德不是被判斷出來的,而是被感覺出來的。當一種品格或者行為使我們快樂,它就是善的,否則就是惡的,我們這種快樂或者厭惡稱為是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