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一種古老的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筑物。解放前安丘縣城(包括四關(guān))不到一平方公里,就建有二十三座石牌坊。這些牌坊大都是明清兩代為了顯耀某人的官職或褒揚某些“節(jié)婦烈女”而建豎的。它們的建筑年代不同,形態(tài)各異,上面都刻有當時名書法家的題字。解放后,人民群眾把這些腐朽封建的建筑物都一一清除掉了?,F(xiàn)在有人提問舊縣城牌坊的分布情況,以及這些牌坊是因那些人而建立的。為此,我們訪問了縣城一些老人,查閱了有關(guān)歷史資料,現(xiàn)簡述如下:
“大中丞”坊和“關(guān)中督撫”坊
“大中丞”坊兩座,一座在文廟大門以西,另一座在城里南北大街上。“關(guān)中督撫”坊也座落在城里南北大街上。以上三座牌坊是明朝中期,安丘人文興盛,人才輩出時,曾經(jīng)“一日放三西”(傳說在一日內(nèi)放了三個安丘籍的巡撫,他們所撫治的省都帶“西”字)的標志。文廟以西“大中丞”坊的“大中丞”三個大字,系當時名人所書,字體古樸端莊蒼勁有力。傳說濰縣縣知事鄭板橋看了曾贊嘆說:“‘大’字十年尚可,‘中丞’二字今世不能矣?!?/font>
文廟以西那座“大中丞”坊,是為明江西巡撫馬文煒所建。馬文煒,字仲韜,號定宇,安丘東場街人,其堂號“筆花齋”。據(jù)《續(xù)安丘縣志》記載,他是明朝嘉靖壬戌(1562)年春中進士,歷任確山縣知縣,御史,德安府太守,按察司副使,左參政,江西布政使,后升僉都御史,巡撫江西省。還記述他為官耿介廉潔,不媚權(quán)貴人物,曾因與當朝宰相爭辯而被降職,后辭官回家,應知縣熊元的請求與其子馬應龍編纂了《安丘縣志》二十八卷。另外他還著有《雁門集》、《奏議》、《淮陽雜錄》等書。
座落在城里南北大街的那座“大中丞”坊是為明山西巡撫辛應乾建筑的。辛應乾(初名子厚), 字伯符,據(jù)說是安丘辛興村人,為官后遷居縣城南門里。明嘉靖壬戌(1562)年春中進士,先授官長治縣知縣,后調(diào)京任戶部主事,又升戶部郎中,后出京任永平府太守,又先后升任山西左、右布政使,后拜僉都御史,巡撫山西省,又改任南京兵部左侍郎,后進北京任兵部左侍郎?!独m(xù)安丘縣志》記載他任職期間,壓抑豪強,平雪民憤,賑濟災民,受到群眾的稱頌和萬歷皇帝的寵幸,死后得到朝廷的優(yōu)恤和隆重祭葬(縣城西近戈莊村東辛氏墓前立有石人石獸)。
“關(guān)中督撫”坊,是為明陜西巡撫韓必顯所建。韓必顯,字用晦,安丘鎮(zhèn)韓家后人,明朝隆慶戊辰(1568)年春中進士,由洛川縣知縣升任御史,因與專權(quán)宰相爭議被貶謫為楚藩司幕,后改任廬州府推官,又升任尚寶卿,順天府丞,通政使等職,后拜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省?!独m(xù)安丘縣志》記載,他服官期間奉法不阿,不受任何饋贈,群眾敬服。
“世 科”坊
“世科”坊兩座,其一,在城里南北大街上,是為明嘉靖乙酉舉人辛樂、壬辰進士辛童和壬戌進士辛應乾所建。
辛樂,字宗韶,明朝嘉靖乙酉(1525)年秋中舉人,先授官洛陽訓導,后升為開封教授,又改為榆次縣知縣,
辛童,字吉卿,辛樂的從弟,明朝嘉靖壬辰(1532)年春中進士,先授官刑部主事,后改任山西省左參議等職。
辛應乾(詳見“大中丞”坊解說)
另一座“世科”坊,座落在西小關(guān)街中段,為炫耀馬氏一家歷四世五人(馬文煒、馬應龍、馬從龍、馬長春、馬澄)的科舉成就所建。
馬文煒(詳見“大中丞”坊解說)
馬應龍,字伯光,馬文煒長子,明朝萬歷壬辰(1592)年春中進士,先授官杞縣知縣,后調(diào)進京任禮部主事,又升任禮部郎中?!独m(xù)安丘縣志》載,他在任地方官時,體察民情,急民所急,設粥廠救濟災民,建倉儲糧備荒,倡修學宮,親自考察諸生學業(yè),并捐資買田地建房舍以贍養(yǎng)孤獨人。當他調(diào)走時群眾抿淚相送,后立碑以頌其德。應龍博覽群書,對歷法、聲律、醫(yī)藥等都有獨特見解。為學生時就跟他父親編修縣志,《安丘縣志》中很多記敘和議論是出自他的筆下。他還著有《杞乘》、《道德經(jīng)注解》、《藝林鉤元錄》、《碎金錄》、《詞林玉屑》、《詩文集》等書,并考訂了《古本周禮》、《古本參同契》、《毛詩》、《尚書解》等書。
馬從龍,字君升,馬文煒季子,明萬歷壬辰年與兄應龍同榜中進士,先后任洪洞、高平等縣知縣,后調(diào)京任御史、工科給事中等職。當時朝政不振,他上疏十二條,建議整頓朝政,繼又上疏呼吁解決“民心之積怨,邊餉之告匱”等問題。另有數(shù)十次奏章都能切中時弊。
馬長春,字三如,馬應龍孫,清順丙戌(1646)年秋鄉(xiāng)試中舉人,辛卯(1651)年明通榜,康熙戊年(1678)年縣舉報其名入“博學鴻詞”科,但他沒去應考。他在家專攻詩文,與當時主文壇的刑部尚書王士禎為文字交。著有《竹香齋集》二卷,并手評過《左傳》、《莊子》、《杜詩》等書。
馬澄,字源思(又字援之),馬應龍孫,清順治辛丑(1661)年春中進士,留京觀政都察院,不久便告病回家。在家專攻詩詞,其詩集名《援之筌句》。
“三沐綸音”坊
該坊座落在東關(guān)南北街南段,是為馬惠夫婦(馬文煒的雙親)所建。因其子孫顯貴,馬惠被明朝累贈為中憲大夫,其妻門氏累贈為恭人。
“兄弟進士”坊
該坊座落在東關(guān)十字路口以東,是為曹一麟、曹一鳳兄弟二人所建。
曹一麟,字伯禎,明朝嘉靖丙辰(1556)年春中進士,授官吳江縣知縣。據(jù)《安丘縣志》記載,曹一麟秉性剛毅,因督激拖欠的田賦觸怒了權(quán)貴人物而被罷官。
曹一鳳,字伯儀,一麟弟,明朝嘉靖已未(1559)年春中進士,先授官南京戶部主事,又歷任戶部員外郎,考功郎中,后提升為河南按察司副使。
“具慶重封”坊
該坊座落在東關(guān)十字路口以西,是為曹汝勤所建。
曹汝勤,由于兒子曹一麟、曹一鳳的顯貴,明朝封他為南京戶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