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日清晨
2011年夏天的一個周六,作家劉震云正在菜市場買菜。
正當他糾結(jié)于買貴的西紅柿還是便宜的茄子時,作協(xié)通知他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獎金是50萬。
于是他放下電話,非常豪氣地對菜市場老板說:“最貴的西紅柿,來兩斤!”
那天中午,劉震云回家給自己做了雞蛋西紅柿面,不過他沒覺得這一頓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樣。
在他看來,雞蛋就是雞蛋,西紅柿就是西紅柿,不會因為外在事物的改變而發(fā)生事物內(nèi)部的改變。
這個故事,是劉震云自己講出來的,在我看來,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量。
比如他大概不會真的去糾結(jié)買貴的西紅柿,還是買便宜的茄子,畢竟作為一個家境不算太差的大作家,他的時間和功夫,都不在這個一分一厘的菜價上。
當然,我們也不知道,那天中午,他是不是真吃了,畢竟吃沒吃,只有他自己知道。這都不重要,但他對于獲獎的這個態(tài)度,讓我非常欣賞和敬佩。
許多時刻,我們總以為一個人在面對成功時,應該是無比驚喜的態(tài)度,畢竟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儒林外史》中,范進得知自己中舉以后,居然高興地暈了過去,這雖然是一種諷刺,但也不難看出:
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和本事獲得成功,是一回事,但一個人用怎樣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去面對成功,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我看來,一個人在功成名就時,還能保持一顆平常心,非常不易。
畢竟,他看到了天地的廣博,同時也看到了自我的局限,因此,即便取得世俗意義上再大的成功,他也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態(tài)度,去對待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而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成功和勝利,更多會給他們帶來虛榮,帶來狂妄,帶來忘乎所以。 寵不驚,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份情緒上的從容和淡定,其實更多的,還在于內(nèi)在的沉淀和修煉。
1493年,22歲的王陽明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由于天資聰穎,加上平時認真學習,他一貫自信認為自己一定會高中狀元。
但他卻出人意料地落榜了。知道王陽明落榜的消息,大家都來安慰他。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鼓勵他參加下一屆考試說:
“你這次不中,沒有關系,你文采這么出類拔萃,來科必中狀元,不妨先試作來科狀元賦以討彩頭?!?/p>
聽完李東陽的話,年輕的王陽明并未猶豫,立刻拿起筆,一氣呵成地寫了一首狀元賦,在場的朝中諸老驚為天才,紛紛議論,有欣賞者,但更多的是妒忌者?!澳拘阌诹郑L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p>
嫉妒者表面夸贊,心中卻暗想這個年輕人文采非凡,還不懂得收斂,若中了第豈不是目中無我等之人?于是暗中處處打壓王陽明,給他使絆子。
光陰荏苒,轉(zhuǎn)眼又是三年一次的會試時刻,此時王陽明已25歲?!肮麨榧烧咚帧?,那些嫉妒王陽明才華的人暗中打壓,使得王陽明再次名落孫山。
有和他一道去考試的幾個好朋友,因為沒能考上而感到羞愧難當,整天唉聲嘆氣。王陽明卻相反,一幅什么都沒發(fā)生過的樣子。
有朋友過來問他,別人沒考上都不開心,你怎么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王陽明回答道:“世人是因為考不取功名落榜感到恥辱,但是我不是,我是因為考不取功名就動心而感到羞恥。由于考試的落榜動搖自己的心性和氣節(jié),喪失勇氣才是最可恥的啊!”
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圣人,在我看來,并不僅僅因為他提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心學”,更在于他本人在面對失敗、挫折,甚至巨大的人生劫難時,所秉持的那一股浩然之氣和波瀾不驚。
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他們整日汲汲營營去追求名利,一旦名落孫山抑或仕途不順,就會為此傷心動氣,甚至產(chǎn)生巨大的情緒起伏。
其實人生的路,根本無法用一時一刻的成敗去定義和衡量,生命于每個人而言,也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和經(jīng)歷。
愚者會把自己耗在一城一池的得失之中,但智者卻懂得只要不失內(nèi)在的心志和信仰,人生就沒有所謂的勝利和失敗。
民間相傳一則笑話,有一個老童生,每次考試不中,但年紀已經(jīng)步入中年了,這一次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
到了放榜的一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jīng)錄取,趕快回家報喜。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里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爸爸,我已考取第幾名了!
老子在房里一聽,便大聲呵斥說: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么,這樣沉不住氣,大聲小叫!兒子一聽,嚇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爸爸,你也是第幾名考取了!
老子一聽,便打開房門,一沖而出,大聲呵斥說:你為什么不先說。他忘了自己光著身子,連衣褲都還沒穿上。
許多時刻,我們總以為,做到寵辱不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往往事情落在自己頭上,就很難做到。
其實,我們不必去評判別人在面對寵辱時的對錯,要學會反思自己的過。
當你看到別人取得一些小的成功而過度興奮時,不必帶著不屑的態(tài)度去想這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要反思自己:讓你覺得得意的事,于他人而言,不也是沒什么了不起。
當你看到別人為了一些小的失敗痛苦不堪時,不必用高人一等的態(tài)度去批評別人扛不起事、經(jīng)不起浪,而是要反省自己:你不也常常為暫時的失敗感到懊悔和遺憾。
一個人的平常心,其實不是那么容易就得來的。恰恰是一個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大起大落,甚至是生死渡劫的人,才能歷練出這樣的本領和心態(tài)。
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去過那種百轉(zhuǎn)千回的人生,才可以修煉這樣的品質(zhì)。多閱人、多經(jīng)事、多讀書,其實也可以慢慢培養(yǎng)自己內(nèi)在的靜氣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