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而寫
——我的公眾號周年記
原創(chuàng):薄海嵐
也許是上了點年紀的緣故,也許是因為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了,生活中有了點閑,便常常懷舊。
對于我,這人生算是走進了下半場了吧。
在此,回顧一下我的上半生。
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時代,便是屬于夢想的了,整個人云里霧里的做夢,做一個所謂“作家”的夢。在回想中,有夢的時代是最美好的了,但卻沒能把腳踩實,于是當夢醒了,那前行的路便一直走得跌跌撞撞、不知所往。也便一直迷茫。
青年時代是一個人為稻粱謀的拼搏時期,但折折騰騰中總是被命運捉弄,因為在社會中并沒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也便曾經(jīng)在骨感的現(xiàn)實中崩潰到懷疑人生。雖然現(xiàn)在想想,總算是折騰過了,也不必后悔。但因為并沒有愈挫愈勇吧,人也變得自卑清醒,再不說夢。
將近而立才建立家庭。之后便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小小的家里,我的世界擴大的范圍是——兩口到三口之家,最后是四口之家。每個做了母親的人若是再說起未來、再說到夢,那便是孩子了!
人到中年,在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也便沒有了自己。如果把自己的夢捆綁到孩子身上,更沒有成就感。孩子是屬于他們自己的個體,很難按你的意愿成長,也便很難從任何人身上得到對自己的肯定。
兒子進入小學后,知道了“夢想”這個詞。他曾經(jīng)問我,媽媽,你的夢想是什么?我回答:“我的夢想是我的閨女能……希望我的兒子能……”
他很鄙夷,重點強調(diào)了“你”這個詞:“媽媽,我問的不是我和姐姐,我問的是你……你連什么是'自己’都不知道嗎?你這么大了連自己的夢想都還沒有嗎?”
“我”?……他這是在啟迪喚醒一個“我”啊!好像,有好多年我的心里都沒有屬于“我”自己的哪怕是一個影子的存在了。
“夢”這個詞讓我又回歸到了少年時代。人生的懵懂時期,那個“作家”的夢想因為曾經(jīng)受到恩師的肯定與鼓勵,也成為回憶里唯一能讓我感覺到青春曾經(jīng)飛揚過的一段時光。
這半生里,能找到自我的莫過于文字了。安靜地在書中浸潤,用文字表達自己,成了尋找自我、感知自我的唯一渠道。
這半生里,唯一讓我有成就感的地方,便是那站了有十余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講臺了。
人世間,做自己熱愛的事并能受到肯定,這便是找到自我的定位了吧。
在許多年的家庭生活里,一個感知不到自我的人,過的是自我封閉的生活。在微信之前,我不接觸網(wǎng)絡(luò),生活非常原始簡單。記得好多年前,弟弟注冊了“老薄的博客”,發(fā)表了一些文章,他建議我也做博客,我注冊了半天,后來卻又找不到了。那時候,微博、博客……網(wǎng)絡(luò)中的一切對在豬欄里的我來說,都是天外的世界,我不會操作。我的世界里是紙質(zhì)的書本、老公和孩子……
這么多年,我寫的最多的是日記體的記錄,文字傾向于自我的表達,用我手寫我心,對于紙筆有著原始的情結(jié)。我沒有目的地寫,所寫的大多都進了廢紙簍。在那些文字里,無病呻吟也好,情緒的低落高漲都隨心所欲,只為宣泄善感的情緒,只為取悅自己。
有了微信后,正式走進網(wǎng)絡(luò)的大千世界。最先公示自己的文字進行投稿的是“中國文學精品”公眾號,雖然受到了很多鼓勵與肯定,但其實一直為自己的幼稚的文字感到羞澀,開始都不好意思發(fā)微信群。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我加入了吳再柱老師的“讀寫大隊”,因為彼此的文字,認識了一些喜歡讀寫并且很有成就的老師,在他們身上,尤其是在勤奮的柱子隊長那里,得到了很多的讀寫正能量,也漸漸習慣了分享自己的文字。對于我來說,讓自己的文章走向大眾,這便是對于自我的突破了。
后來,有很多文友建議我建立一個自己的公眾號,但是也一直沒有行動。就像在我的第一篇公眾號文章的前言中所說的,我是個懶癌、拖延癥加自卑癥患者。這使得我有很多的想法都沒有去全力實現(xiàn)。我是接受新生事物很慢的一個人,也是一個沒有什么人脈與圈子的人,所以對自己做自媒體沒有什么信心。最主要的是,我一直不知道為什么而寫。
在熱心的朋友再三督促,甚至是主動要幫我做公眾號申請,我才終于在去年的十月份建立了自己的一個小號。并于去年的今天才忐忐忑忑地在自己的公眾號推出了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推出后,竟然收到了很多的贊美與肯定。第二篇隨筆閱讀量超過兩千。雖然對于大號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數(shù)字,但這對于足不出戶的家庭婦女兼寫作小白來說,也已經(jīng)是出乎意料、很滿足了。
我是很容易滿足的人。
這份滿足是因為掙到了多少錢嗎?這也是經(jīng)常會有人問我的話題:“你寫的這些掙錢吧?”大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掙錢的付出都是不務(wù)正業(yè)吧。就連生活中的另一半也會持這種沒有說出口的態(tài)度。但也應(yīng)感謝他一直對我沒有要求,讓我可以堅持用不唯物質(zhì)的態(tài)度做事。
一年也寫了近百篇,雖然沒有準確地計算,應(yīng)該也有三四十萬字之多。若是做微商,可能復制粘貼幾十個字也會比我辛辛苦苦碼上幾千字收入多得多。這個社會,若是為掙錢,有好多渠道。說實話,對于錢,沒有人會拒絕,我也喜歡。但是,好像我的快樂不是因為掙了多少錢。捫心自問,一分錢都沒有你會寫吧?答案是肯定的:“還是會寫!”就像從前寫的那些字都扔進了廢紙簍,我還是會再寫再扔。讓我快樂的是寫的那個過程吧。用文字取悅自己,那也便是對自我的救贖。
但是,若是把文字發(fā)出來,就不僅僅是自說自話的悅己了,說出去的話,寫出來的字,要考慮的是,是否對于別人、對于這個世界能有價值?
這也是我要做公眾號的的忐忑與猶疑之處。
且忐忑著且寫,很認真地寫、很用心的寫。當寫作與分享成為一種習慣,你會發(fā)現(xiàn)每天不寫就像生活中少了什么。我在去年的今天說過,這是我為自己開辟的一塊自留地,在這里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種植,充實自己,在這里我可以印上自己人生的腳步,在任何年齡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
尋找自己,這是我寫作的快樂所在。
但很多時候?qū)τ谧约弘S心所欲的表達也很迷茫。我常常問自己,沒有學歷可以寫嗎?沒有閱歷可以寫嗎?沒有才華可以寫嗎?你有專業(yè)的知識可以教給世人嗎?你有高深的思想可以啟迪眾生嗎?你文字里有什么東西能展示給別人呢?……對于這個世界,你的文字會不會是沒有什么用的垃圾?
直到有那天我推出了那篇《早春雞龍河》,有個很有才的讀者朋友推薦閱讀我的這篇文章,寫了這樣一段話,讓我茅塞頓開。這段話我一直收藏著,用以找到自己堅持的理由。
他說——
“我是個吃貨,凡事都以吃食來看待。我把朋友圈里看到的文章分為幾類:咸胡豆、雞湯、麻辣燙、洋快餐……
雞湯鮮美可口有營養(yǎng),但不當飯,總感覺不壓飽。咸胡豆壓飽,極具鄉(xiāng)土氣息,接地氣,滿滿的童年記憶。麻辣燙又麻又辣還有點燙嘴,刺激食欲,卻只能趁熱喝,放涼了就失去了本來的味道。洋快餐高端大氣上檔次,偶爾開次洋葷吃個新奇還可以,長期吃還是不太適應(yīng)。
薄老師的文章,讀來常讓我有種喝咸胡豆的感覺,就是有花生碎蘿卜條地瓜塊的濃稠香甜的那種,滿滿的盛上一碗,兩手捧著,轉(zhuǎn)著著碗沿喝!三碗五碗的喝不夠,撐它個肚兒圓!喝飽了就啥好吃的都不想了!不像雞湯,喝了兩碗,你還老惦記著:雞腿呢?
《早春雞龍河》一文,是我讀過的薄老師的文章里清新俊逸的一篇。既不像雞湯,也不像咸胡豆,是一碗漂著香菜葉的海鮮瘦肉粥:既有雞湯的鮮美,又有胡豆的咸香,有大米的軟糯,有瘦肉的筋道!入口即化,還有嚼頭!一小撮香菜末提味增色,暖胃飽腹,回味無窮!”(早春雞龍河/薄海嵐)
可能有人喜歡喝的是雞湯,可能有人愛吃洋快餐、麻辣燙,但是總會有一些人,喜歡我們沂蒙山的有花生碎蘿卜條地瓜塊的濃稠香甜的那種咸胡豆。作為一個家庭婦女,你制作的這些“咸胡豆”可能上不了很大的臺面,你取悅不了全世界,但你能合乎一小群人的胃口,使他們感到了愉悅,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感受到一份正能量。這便不是垃圾文字了。
對于公眾號的運營上我沒有做什么努力,也沒有刻意地去推。開始會很在意進粉,每次看到關(guān)注量上升,總是很欣喜。感覺到被肯定,會有動力,覺得能夠悅?cè)?,便有功德。哪怕是一個兩個人的肯定,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分享的意義所在。我知道像我這般不喜歡宣傳又沒有什么才分的寫作者,也做不成什么大號,但是我愿意做一個原始簡單的人,沒有壓力地去做一件事,有點收獲就快樂。
也是因為愚鈍吧。
簡簡單單的生活,淺淺薄薄的我,認真做事但并不刻意地去追求,隨緣而遇,隨遇而安。
這一年里,我有了很多突破自己的地方。做作文家教、有了自己的公眾號、第一次參加征文比賽就得了兩項小獎。這也算是漸漸找到對于自我的認同了吧。
對于為什么而寫,巴金曾經(jīng)說過,他之所以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有感情。”對于大作家來說,這是謙虛,對于我來說,“我有感情”,就是寫作的理由。
他說:“每一本書、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來有數(shù)不清的作家,讀不完的作品,盡管生活環(huán)境各異,思想信仰不同,對人對事的看法不一樣,但是所有真誠的作家都向讀者交出自己的心。”
寫作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若不是因為喜歡,沒有一顆恬淡安靜的心,很難堅持。在這條路上,也遇到了很多像我這樣寂寞地寫著、默默地喜歡著的同行者,我們不問收獲,自得其樂。
以我手寫我心。用真誠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交出一顆有愛的心。且行且寫,無問西東,樂在其中。
以上文字,算是做公眾號周年慶吧。在此,感謝一直默默關(guān)注的各位朋友,我的世界因為有你而更精彩。順祝大家一切如意!
作者:薄海嵐,曾用名薄夫琴,山東莒南人。熱愛文學,喜歡寫作,喜歡和孩子在一起,目前從事作文家教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