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端陽節(jié)
一
可能是因為屈原和汨羅江的故事過于悲壯,影響了后人的認知,于是,大家都認為端午節(jié)不能道快樂,祝福語是:端午節(jié)安康!
其實安康與快樂并不相悖,安寧健康,這是快樂的基礎,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端午節(jié),在我不知愁滋味的從前,一直是快樂的,那個時候掂量不出歷史的沉重,那份簡單的快樂只是來自于對粽子的期盼。
小時候,節(jié)日的快樂從五月初四就開始上演了。那濃濃的粽香,在鄉(xiāng)村的胡同里氤氳,直沁入心脾,直浸到夢里。從夢中醒來,看到了清晨媽媽系在我們手脖上的五線,第一件事就是跑下床去掀開滿鐵鍋的粽子,深深吸一口,就連靈魂都沉浸在了特別的香氣中。
快樂,是因期盼而來。
全國上下,大江南北,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美食標配,是特別的儀式。但其實,現(xiàn)在每一天都可以吃到粽子,平時也經(jīng)常包,但是浩博不喜歡吃黏軟的食物,比如年糕、夾糕都不愛吃,也就淡了包粽子的熱情。
結(jié)婚二十年多來(除了去年沒能在家包粽子),端午前,我都是在娘家包了又去婆婆家包。多少年了啊,五月初四下午回去,都是婆婆泡好了糯米,煮好了粽葉,等著我回去包。那份場景也許再也不能重復了,那份因人等待而有的節(jié)日熱鬧感也不復存在。
可是,這是儀式。少了包粽子的環(huán)節(jié),這個端午節(jié)不越是淡而無味了嗎?還是決定在家里動手包一些,帶回老家去。
兩點,浩博去繽紛鳥學畫,閨女躺在床上看手機,我開始包粽子。
浩博不在身邊,家里就安靜起來,只聽得空調(diào)機的嗡嗡聲。手在粽葉與糯米間迅速起舞,思緒也在安靜中漫舞。不知不覺坐了兩個小時,八斤米也包上了。這才感覺渾身上下都是麻木的,站起來走幾步,走出了僵尸的姿勢。
四點多,孫同志回來,帶著我們和一大鍋粽子回老家。
孩子的姑姑美玲在老家里,也包了有八斤米左右的粽子。哎呀,這么多粽子,可怎么了得。先是愁了一下。
晚上,兩個人包的兩份粽子,煮了兩鍋。但心里還是沒有隆重感。第一次,鍋底紅紅的火焰照亮的不再是那個矮小的身影,映紅的不再是那張蒼老的臉。
以前總嫌她沒白沒黑地勞作,不知道休息??涩F(xiàn)在,多希望,她能夠還在忙忙碌碌;以前總希望她扔下手里的拐杖,大步往前走,可是現(xiàn)在看著寂寞的拐杖,多希望她能下床,拄著拐杖尚能自理。
婆婆說話越來越聽不清楚,依稀聽懂了她的嘆息:“唉,一年了!”一切她都記得那么清楚,是的,她躺在床上已經(jīng)一年整了。
晚飯后,小棚里的電燈下,孫同志在燒火煮粽子。我坐在床邊陪婆婆說話,感覺猜都猜不出她說的是什么,但還是一遍遍問她說的什么,認真和她交流。每當我領會錯了她的意思,她就無奈地笑,也還是一遍遍說給我聽。
我不知道她的余生里,我們和她還能有多少哪怕是這樣的交流。她越來越?jīng)]有力氣,就那樣一點點地衰竭下去,似乎說話都沒有力氣張開口。因為疾病,我們只能無奈地看著一個僅七十出頭的老人,就這樣漸漸燈盡油枯。
即使這樣應該是悲哀的場景,我依然很慶幸。記得去年此時,我和她的兒子正在臨沂人民醫(yī)院病房里陪著她,拼盡全力拯救她掙扎出死亡線。此時,她能安靜地躺在家里,不是應該慶幸嗎?
朋友圈截圖 去年我的端午節(jié)
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對林語堂的話才有了體會:“幸福人生,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div>
陪婆婆住院的那幾個月,我總想起這句話,他把“睡在自家床上”作為幸福人生的第一條。確實。
即使她需要兒女,即使她已經(jīng)是兒女的負擔,可是,如果沒有她,人生空虛的部分會永遠無法填補。
比起健康的老人,她是不幸的。可是她擁有兒女的細心照顧,她擁有更多的關心和愛,她又是幸運的。
我們不能決定她生命的長短,能做的就是讓她的余生里活得有尊嚴,能得到更多的愛與溫暖。
晚上,搖下護理床,為她清理了大小便,聽懂了她說的一句話:“你們快去睡吧!”
有人問我給婆婆處理大小便愁人吧?我若是說高興肯定會不信。不能體會我的心情,那是你沒見過一個可憐的老人遭受過的大小便不通的痛苦。總之,當你經(jīng)過了最糟糕的時候,你才會對這仍不如意的一切心存感恩之情。
夜里一點多,聽見她連連打噴嚏,起來關上了空調(diào),幫她接小便、翻身。四點多又聽見她叫喚,又接小便一次。然后給她喝水,看她用吸管怎么也沒力氣把水吸上來,就用匙子舀水喂。
經(jīng)過一夜,她的衣服潮濕有異味,于是調(diào)溫水端來給她擦拭身體換下衣服。
她又沉沉睡去。我躺在沙發(fā)上看了會手機,想起今天打算回娘家一趟。又覺得應該留在婆家,陪兩個老人吃端午餃子的。以前的端午節(jié)都是在這里的吃餃子。于是,躺不住了,不到五點翻身起來,在煤氣灶上燒小米粥,然后和面剁餡包水餃,留給老人吃。
六點半,水餃煮熟,囑咐公公幾句,我們帶著粽子啟程回娘家。
從前的端午節(jié),都是婆婆給我們裝上大包的粽子,恨不得讓我們都帶上。
又是端陽,一切卻都不同了。
二
按風俗,端午節(jié)的午飯是餃子。
在娘家,和媽媽一起米豆包餃子。她說誰誰給了一大包,誰誰又給了大一包,她吃不了,回頭讓我?guī)稀?/div>
“媽,你以后不能總要別人的東西了!”我囑咐著媽媽。因為自從我們村里搬新樓以后,鄰居都不再是一個門里的,就覺得媽媽要外人的東西不好。因為總是讓鄰居送這送那的,該耽多少人情。她卻說,人家好心送來的,你不要好嗎?
雖然不同一個門里,但是鄰居們的好,對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總是令人感動,哥哥一大早就在群里發(fā)照片,感謝好鄰居!——他出門就看到鄰居把一束艾蒿給放在門口。
艾蒿辟邪,也是端午節(jié)的標配。
哥哥回憶他小時候送禮物的故事。那時,媽媽讓他去二娘家送一塊豆腐,結(jié)果二娘怎么也不要,他覺得不能拿回去,就非要放下。結(jié)果,他被二娘和大姐連同豆腐一塊抬了出去。覺得送東西人家不要,真是難為情極了。
二娘是媽媽的老閨蜜,前些日子走完了她九十多年的一生。九十算是高齡了吧?可是想想從前,總覺一生還是太快。
一邊包餃子,媽媽一邊嘆氣,她最近心里又糾糾結(jié)結(jié)。因為端午節(jié)前夕,我的二舅去世了,她非常遺憾沒能見上最后一面。手足連心??!
水餃包了兩蓋頂,又炒了幾個菜,忙忙活活一上午,連窗外刷刷的雨聲似乎都變得虛無。臨沂二哥回來上喜墳,大家又午飯又團團圍了一桌。二哥眉飛色舞,喜形于色,他喜得孫女,當爺爺了。
放在二十年前,大多數(shù)人都會對生女有遺憾之情?,F(xiàn)在三胎放開,大多數(shù)家庭卻又喜歡生閨女。多子多福的年代過去了,現(xiàn)在一般家庭若是一口氣生三個兒子,怕是得愁死。
我對夫涵弟弟說,養(yǎng)閨女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趕緊要二胎生個閨女。他憨厚地笑笑說,想是這么想的呢!
三叔問我回娘家?guī)Я耸裁炊Y。有些尷尬了,只帶來了一包粽子,臨走媽媽卻又給收拾帶回去,還帶上小姨送的土豆,鄰居們送的兩大包米豆,還有雞蛋鴨蛋鵝蛋滿滿一箱、又提上一袋面粉。滿載而歸。
想起哥哥講過的故事,說從前有個閨女回娘家,臨走時東劃拉西劃拉,還覺得不盡情。回頭看見老爹的長胡子,就拿剪刀要給剪下來,說回去好換根針使。說完故事,他會取笑說,恁看看俺還有胡子可剪吧?
送閨女坐高鐵回校。端午節(jié)又過去了。
這個端陽節(jié),歲月靜好。祈一句安康送給所有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