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溺
大概是從八零后這一代開始,獨生子女教育問題成為家庭教育的主流課題。對于獨生子女而言,一直收獲的是來自多方掌上明珠般的愛,從出生的那一刻,甚至于是剛確定被懷上的一刻起,就受到了太多的關(guān)注、太多的呵護,在成長的每個階段,父母乃至所有長輩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記得我們小時候還有一句流行詞語來標簽化,叫作“溫室里的花朵”,說的就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如何經(jīng)不起風雨。
那么,隨著時代的前進,這樣的花朵是多了?還是少了呢?
起碼就我身邊知道的來看,一半一半吧!咱也不能絕對化的說有多大比例、多么嚴重,但這種情況肯定還客觀存在著,至少說明八零后甚至于九零后一部分為人父母者并沒有吸收自己成長的經(jīng)驗教訓,反而是隨著物質(zhì)條件的更加改善、物質(zhì)生活的更加豐富,給了自己的子女更有甚者的寵溺,要什么給什么,用那句流行歌詞說就是“摘下月亮送給你、摘下星星送給你,讓太陽每天都為你升起”。
這種無原則、無下限的所謂愛孩子,目前顯現(xiàn)出來的問題有哪些呢?
據(jù)我觀察,突出的表現(xiàn)為這么幾方面:
一是自理意識不強。之所以說是自理意識,而不是自理能力,是因為在我看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水平是不會有多么不可企及的差距的,根本還在于意識。在意識上就表現(xiàn)出“等靠要”,那么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都會大打折扣。體現(xiàn)在學習上,不催不動,催催動動,有激勵了就多學、認真學,沒有了就厭學、逃避學。這樣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階段,因為不夠自覺,會慢慢陷于迷茫的泥潭,越學越?jīng)]勁,最終落下步子來,徹底成為父母的難題。體現(xiàn)在生活上,就是懶惰,不愿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會分擔父母的辛勞,長大了你想指望他給你干活兒,無異于癡人說夢。
二是自我意識突出。凡事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懂得禮讓,遇到事情第一出發(fā)點就是別人錯了,別人傷害了他,這樣的孩子在學校的時候經(jīng)常以能欺負到同學、耍笑到老師為榮,在家里以跟父母玩兒小聰明為樂,將來到了社會上,自然也就是旁門左道、不學無術(shù),以投機倒把的成功為驕傲。
三是自律能力欠缺。因為有一部分家長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又苦于沒有好的辦法,所以就采用一些極端的方法,或者過度的監(jiān)管約束,短期內(nèi)貌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沒有給孩子構(gòu)建足夠堅固的自律體系,一旦撤去家長監(jiān)管的外力,孩子就容易如脫韁野馬一樣奔走,大呼著自由萬歲而再難收拾,其結(jié)果更糟糕!
打罵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及所有長輩極盡寵溺之能事。等到慢慢長大,發(fā)現(xiàn)問題了,尤其是發(fā)現(xiàn)學習方面興趣不濃、意志不強、習慣不好等等毛病,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愿望逐漸形成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時,有的父母就不淡定了,開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么是扔給課外輔導機構(gòu),自己徹底失卻耐心,一遇到學習問題,嗨,這暴脾氣就忍不了,該掄圓了就扯開掄圓了打起來,罵起來也是口不擇言,全然沒有了當初寶貝的模樣。要么就自己在家全程督導,棍棒預備,遇到孩子不會做的題,就好像自己當初上學的時候多么優(yōu)秀似得,一口一句這個也不會?實在急了就上手。
凡此種種,我一貫的態(tài)度和認識就是,這絕對是父母無能的表現(xiàn)。我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數(shù)據(jù)支撐,但我愿意斗膽做個預估,就是這類打罵孩子的家長,就是從那些寵溺孩子的家長中轉(zhuǎn)化過來的!
放棄
孩子有成長期,有青春期,有叛逆期,無論男孩女孩,在他的獨立思想和人格基本成型之后,在他的身體也長到已經(jīng)完全扛得住揍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說不動、打不了、教不好,尤其是千方百計皆徒勞之后,正如一個小屁孩曾經(jīng)對我說:我不會讓你失望的,我會讓你絕望的!這時候呢?家長們就該著放棄了,因為他們無計可施、無能為力,最終選擇聽之任之。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失敗的家庭教育基本的脈絡(luò),從小寵溺→上學打罵→成人放棄,這個孩子進入社會以后會是什么樣子,這里不敢絕對化的定論。但可想而知的是,一個性格上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沒有團隊合作精神;能力上欠缺學習提升,沒有知識儲備,沒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你覺得會在社會上成什么事?
(即使你給他攢下金山銀山,也一樣守不?。〉宋牟徽?wù)撨@種情況?。?/span>
當然了,指出問題、分析問題,目的不是為了批判和討伐,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教育沒有固定的成功范式,先賢孔圣人已經(jīng)在做的就是“因材施教”,他門下弟子七千之眾,著名的有七十二賢人,之所以能教的這么好,跟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等是目不可分的。作為家庭教育來講,我們應(yīng)該注意到,并不是按照考上清華北大的標準去實施,你的孩子也就一定能考上清華北大。反過來說,既使你的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就一定說明你的家庭教育是成功了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我看來,判定教育培養(yǎng)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絕不該是分數(shù)、成績、金錢、獎狀等浮云,而應(yīng)該是愛、德、能等內(nèi)功,具體來講就是孩子能愛己愛人、有德行操守、會學習進步。切忌不要以自己的期許去要求孩子,更不可用所謂的社會普遍需要去打磨孩子(此處指盲從于各種課外興趣班)。孩子不應(yīng)該是試驗品或機器,尊重孩子的天性,照顧孩子的心性,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孩子的特長和可塑性,打造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才是父母該做并應(yīng)該做好的吧?
篇幅問題,不再敞開、深入論述,言盡于此,歡迎拍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