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卷第十四:太宗孝文皇帝(中)


漢紀六

起閼逢困敦(前177)

盡重光協(xié)洽(前170)

共8年


太宗孝文皇帝(中)

前三年(甲子,前177)

1.冬,十月,丁酉晦日(三十日),發(fā)生日蝕。

2.十一月,丁卯晦日(三十日),發(fā)生日蝕。

3.下詔令說:“以前派遣列侯到封國,有人推辭還沒成行。丞相是朕所倚重的人,就讓他為朕率領列侯到封國為主吧!”

十二月,免掉丞相周勃的職位,派他到自己封國去。

乙亥日(初九),太尉灌嬰晉升為丞相。

撤消太尉官,讓它專屬丞相。

4.夏,四月,城陽景王章去世。

5.起初,趙王張敖獻美人給高祖,美人獲得高祖寵愛,懷孕。

后來貫高謀反的事件發(fā)生,美人也連帶的被關在河內。

美人舅父趙兼利用辟陽侯審食其向呂后求救,但呂后因嫉妒不肯向皇上說情。

美人已生下兒子,內心憤恨被抓,就自殺了。

官吏帶著美人的兒子晉見皇上,皇上懊悔,就把兒子命名為劉長,要呂后做他母親好好撫育,把他的母親埋葬在真定。

劉長后來被封為淮南王。

淮南王小時就失去母親,常常依附呂后,所以在孝惠、呂后時,能夠沒有災患發(fā)生。

但他心里常常埋怨辟陽侯,認為他不勉強和呂后力爭,而使得他母親含恨而死。

后來文帝即帝位,淮南王自認為和文帝最親(當時高帝的兒子只有文帝和劉長還在),而驕縱自恣,好幾次都不奉守法令。

皇上常常寬容他。

這一年,淮南王入朝,陪皇上到苑囿打獵,和皇上同車,常常稱呼皇上為“大兄”。

淮南王很有勇力,能夠把鼎舉起來。

他去找辟陽侯,把鐵椎暗自藏在衣袖中,然后把辟陽侯椎殺而死,命令部下魏敬把辟陽侯頭砍下。

飛馬進入宮廷,袒衣露體向皇上謝罪。

文帝哀憐他的本意是為了母親,所以赦免他不辦他的罪。

在那時候,薄太后和太子及所有大臣都很畏懼淮南王。

淮南王也因此回國后更加驕縱自恣,出入時和天子一樣警蹕,稱號和制度都可和天子比擬。

袁盎勸皇上說:“諸侯太驕縱的話,一定會生禍患?!?/strong>

皇上不聽。

6.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占河南地方居住,侵占劫奪了保護漢邊塞的上郡蠻夷,殺死掠奪人民生命財物。

皇上到了甘泉。

派遣丞相灌嬰發(fā)動八萬五千車騎,到達高奴,以攻擊匈奴右賢王,又發(fā)動中尉所屬材官屬衛(wèi)將軍駐守長安。

右賢王逃走離開邊塞。

7.皇上從甘泉到了高奴,順便到達太原,和以前的群臣見面,都有賞賜。

又免除晉陽、中都等地百姓三年的租稅。


留在太原玩游了十幾天。

8.起初,大臣在誅殺諸呂時,朱虛侯功勞最大,大臣準許把全部趙地封他為王,把全部梁地封東牟侯為王。

后來文帝即位,聽說朱虛侯、東牟侯開始時是立齊王為帝的,所以文帝就貶抑他們的功勞,后來封諸子為王時,就分割齊國二個郡封他們?yōu)橥酢?/span>

劉興居自認為所封土地,不足他所應得的,功勞被侵奪了,所以心理非常不滿。

聽說文帝到了太原,以為天子要親自帶兵攻擊胡人,就發(fā)動軍隊反叛。

文帝聽了這消息,就把丞相和正攻擊匈奴的軍隊撤退回到長安,任命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率領四位將軍和十萬兵眾攻擊劉興居。

祁侯繒賀為將軍,駐守滎陽。

秋,七月,皇上從太原到了長安。

下詔令說:“濟北的官吏百姓們,在漢軍還沒到達時先自己停止作戰(zhàn),和以隊伍、城池、縣邑投降漢的人,都赦免反叛的罪,并且回復原來的官爵。和劉興居一起背叛,現(xiàn)在來投降漢的人,也都赦免。”

八月,濟北王劉興居兵敗而自殺。

9.起初,南陽張釋之為騎郎,做了十年都得不到選充高職,想要棄官回鄉(xiāng)。

袁盎知道他的賢能而推薦他,升他為謁者仆射。

釋之陪從皇上出行,走到養(yǎng)虎的獸檻,皇上問掌管上林苑的官吏有關禽獸簿記錄禽獸的數(shù)目。

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倉皇失措,眼睛左右看,都不能回答,管虎圈的嗇夫(掌虎園的小吏)在旁邊代替上林尉回答。

皇上所問的禽獸簿非常仔細,想要借此看看嗇夫有多大能力,嗇夫口語回答,如響斯應,沒有窮盡。

文帝說:“作為上林苑的官吏(指上林尉)難道不應該像他這樣嗎?上林尉才能實在不當其職?!?/span>

就下令要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

釋之停了半晌,才上前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么樣的人呢?”

皇上說:“他是長者啊?!?/span>

又問皇上說:“東陽侯張相如是怎么樣的人呢?”

皇上又回答說:“也是長者?!?/span>

釋之說:“絳侯和東陽侯被稱之為長者,但他們兩人論事時,口才也不甚好,哪像這個嗇夫喜歡講話而且善于辯論呢?而且秦因為重用執(zhí)法的官吏,官吏們爭相以急功細刻,察及細微為尚。它的弊病就在于空具文書而沒有實際的效用,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此國勢衰微,一直到土崩瓦解而滅亡?,F(xiàn)在陛下為了嗇夫的口舌辯才而超次升遷他,臣恐怕天下人群起效法,搶著表現(xiàn)自己的口舌辯才而不務實際。在下位的人受在上位的人所感化,比影之隨形、響之應聲還快,所以國君的升貶人才不能不謹慎??!”

文帝說:“說得好!”

就不任命嗇夫為上林令了。

皇上上了車,召釋之和他同乘。

車子慢慢走,皇上問釋之秦代政治的缺失,釋之都回答得真誠實在。

回到宮里,皇上就任命釋之為公車令。

沒有多久,太子和梁王一同坐車進入朝廷,在司馬門卻不下車。

于是釋之追過去把太子、梁王留下,使他們進不了殿門,就告發(fā)他們“進入公門不下車,不尊敬”,并且奏報皇上。

薄太后也聽到了這件事。

文帝摘下帽子,為教子不夠細心謝罪。

薄太后就派使者拿了皇上詔令赦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們才能進殿。

文帝從此對釋之另眼相看,任命他為中大夫,沒有多久,又升到中郎將。

釋之跟隨皇上到了霸陵,皇上對群臣說:“唉!用北山的石頭做槨,再把麻絮斬碎混合油漆,涂沾縫隙,哪里還能動它分毫呢!”

左右都說:“是啊!”

釋之說:“如果墓里面有使人動心的寶物,就是把南山都鑄錮起來還是有空隙,人還是可以進去。如果墳墓里沒有令人動心的寶物,就是沒有石槨,又有什么可擔心的!”

文帝很贊賞他的話。

這一年,釋之做到廷尉。

有次皇上出巡經(jīng)過中渭橋,有一個人從橋下走過,皇上所乘車駕的馬兒受了驚,于是派出騎兵捉拿,交付給廷尉處理。

釋之奏他應得之罪:“這個人違犯了警蹕(天子出行,辟止行人)令,判處罰金來抵罪?!?/strong>

皇上生氣地說:“這個人他驚嚇到我的馬兒,幸虧我的馬兒溫和柔順,如果是別的馬,還能不使我受傷嗎!而廷尉居然只判他罰金!”

釋之說:“法律是天下每個人所應共同遵守的。而現(xiàn)在法令規(guī)定的就是這樣,如果判得更重些,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如果在當時,皇上派人把他殺了就算了?,F(xiàn)在既然把他下到廷尉來處理。而廷尉是天下最公平的執(zhí)法者,若稍有偏失,天下執(zhí)法的人因此可輕可重,而沒有標準,百姓就彷徨不知所措了,希望陛下明察!”

皇上很久之后才說:“廷尉的判處是對的。”

后來有人偷盜了高祖廟中座前的玉環(huán),被抓到了。

文帝很生氣,交付廷尉治罪。

釋之根據(jù)“偷盜宗廟服飾器物的罪”奏報他應得之罪是死刑。

皇上非常生氣地說:“這個人無法無天,居然偷盜先帝的器物!我交付廷尉治罪,是要判他滅族,而你卻依法奏請判他死刑,這樣做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廟的本意?!?/span>

釋之摘下帽子叩頭謝罪說:“法律規(guī)定這樣,如此判處已經(jīng)夠了。而且即使其罪相等,也要按照順逆的程度來分別判刑。現(xiàn)在偷盜宗廟器物就判滅族,假如萬一有愚民盜挖長陵高祖陵寢墳土,陛下要怎樣加重他的罪刑呢?”

文帝就把這件事告訴太后,同意釋之的判決。



前四年(乙丑,前176)

1.冬,十二月,潁陰懿侯灌嬰去世。

2.春,正月,甲午日(初四),任命御史大夫陽武張蒼為丞相。

張蒼喜歡圖書,見聞廣博,尤其精律令歷法。

3.皇上召見河東郡守季布,要任命他為御史大夫。

有人說他好勇、酗酒、難以親近。

季布到了京城,留在行邸里一個月,皇上見了他面后就命令他回郡。

季布因而進見皇上說:“臣沒有什么功勞卻獲得恩寵,在河東做官待罪,陛下無緣無故召見臣,這一定是有人拿臣欺騙陛下?,F(xiàn)在臣到了京師,沒有事情可做,又讓臣離開,這一定又有人在毀謗臣。陛下因一個人的妄譽而召見臣,又因一個人的毀謗而離棄臣。臣擔心天下有識之士知道之后,可以探出陛下為人處事的深淺了!”

皇上默默不語,有點羞慚,過了很久才說:“河東郡是我最重要的郡,所以我特別召見你啊!”

4.皇上提議要任命賈誼公卿的地位。

大臣都批評賈誼說:“賈誼是普通的洛陽人,年紀輕輕剛讀了一點書,就想要專權,把事情搞得亂糟糟?!?/span>

于是天子以后也疏遠了他,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

5.絳侯周勃到了封國后,每次河東郡的守、尉巡行屬縣到了絳時,周勃害怕被殺,常常身穿甲衣,要家人拿著武器和守、尉見面。

后來有人上書朝廷說周勃要謀反,把他下給廷尉處理。

廷尉把周勃捉到審判。

周勃很害怕,不知道要怎樣回答,獄吏就有點侮辱他。

周勃拿千金送給獄吏,獄吏就在木簡背后書寫:“請公主證明你不謀反?!?/span>

以此暗示周勃。

公主是文帝女兒,嫁給周勃長子勝之。

薄太后也認為周勃并沒有謀反。

文帝朝見太后時,太后怒得拿著頭巾向文帝丟過去說:“絳侯最初殺諸呂時,佩皇帝的印信,率領北軍的軍隊,他不在那時候謀反,現(xiàn)在不過是小小絳縣的絳侯,他反而要謀反嗎?”

文帝已經(jīng)看過絳侯監(jiān)獄的答辯辭,就向太后謝罪說:“獄吏正在調查詳情而開脫周勃的罪?!?/span>

于是派出使者,拿著皇帝的符節(jié),去赦免了絳侯,回復絳侯原來的爵位封邑。

絳侯出獄后,感嘆地說:“我曾經(jīng)率領過百萬軍隊,可是怎么知道獄吏竟尊貴到這種地步呢!”

6.興建顧成廟。



前五年(丙寅,前175)

1.春,二月,發(fā)生地震。

2.起初,秦是使用半兩錢,高祖嫌太重了(重的十二銖,輕的八銖),不易使用,就重新鑄造莢錢(重一銖半,或說三銖),于是物價飛騰漲貴,米價高達一石一萬錢。

夏,四月,重新鑄造四銖錢。

廢除偷鑄錢有罪的法令,讓百姓都能夠自己鑄錢。

賈誼勸皇上說:“法令讓天下人都可以雇人冶鑄銅、錫為錢,誰敢混雜鉛、鐵一起熔鑄以取巧,都要受黥刑??墒氰T錢的實情是不混雜他物以取巧,就不可能得到利益?;祀s他物熔鑄所費很少,但獲利卻很優(yōu)厚。有些事是會招來禍害,而有些法令是會招來奸人的。例如現(xiàn)在讓每個平民都有鑄造錢幣的權利,他們各自隱藏和外界隔絕從事鑄錢,這時要禁絕他們厚利的引誘,使之沒有奸偽欺詐的事情發(fā)生,就是每天以黥罪論辦,也不可能禁止了。近日以來,人民犯罪的多到一縣一百多個人,另外被官吏懷疑有罪而受鞭笞,和官府捉不到而逃走的更多。朝廷立下不適當?shù)姆顏硪T人民,使他們落入陷阱,沒有比這鑄錢令更多的了。而且百姓用錢,郡縣各各不同:有的用的是輕錢,每百枚加重若干,各地不同;有的用的是重錢,平稱起來又太多,不能接受。法定的錢幣(應重四銖)不能建立,如果管錢幣的官吏急著把錢幣的輕重統(tǒng)一起來呢?事情又太麻煩,苛擾百姓,能力也不能勝任。但如果放任百姓鑄錢不加譴責呢?那么市場使用的輕重不同,錢幣大亂。既然兩者都行不通,要用怎樣的計策才可以呢?現(xiàn)在拋棄農事不做而從事采銅的人,一天天在興盛,放棄耕耨工作不做,而從事熔冶金屬以鑄錢的人一天天在增加。質量低劣的錢幣每天都在增加,五谷糧食卻無法增加。善人受誘心動而做出奸邪的事,謹慎的百姓蹈陷法網(wǎng)受到刑罰。用刑法處死百姓是非常不吉祥的,怎么可以輕忽呢!朝廷知道這些憂慮,官吏一定會要求說'禁止私人鑄錢’。禁止的方法不對,傷害一定很大。如果頒布命令禁鑄錢,錢幣重量一定增加。重量增加的話,利益就較大,盜鑄的人就會像云的興起一樣眾多,以死刑論罪也不能夠加以禁止了。做奸的人眾多而法令崩潰沒有作用,都是銅造成的。銅遍布在天下,它的禍害可說太大了,所以不如把銅收為國有?!?/span>

賈山也上書勸文帝,認為:“錢幣是沒有用的器具,但卻可以換來富貴。富貴是人主所操持的權柄。現(xiàn)在讓百姓自己去得富貴,這等于是和人主一起操持權柄,這種情形是不可以長久下去的?!?/span>

皇上不聽勸告。

那時候,太中大夫鄧通正受到寵幸,皇上要讓他富有,就賜給他蜀郡嚴道的銅山,讓他可以鑄造錢幣。

另外吳王濞也有豫章銅山,招來天下的亡命之徒鑄造錢幣,又用東海的水煮成鹽,因此吳國不必征收賦稅而國家的一切費用仍很富足。

于是吳王、鄧通的錢幣遍布天下。

3.起初,文帝把代分成二國。

封兒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

這年遷改代王武為淮陽王。

封太原王參為代王,得到代王原有的全部土地。



前六年(丁卯,前174)

1.冬,十月,桃、李開花。

2.淮南厲王長擅自制作法令在封國中施行,趕走漢為他所設置的官吏,請求自己設置丞相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漢制相以下到內史、中尉,秩二千石,由漢設置,二千石以下諸吏由王自置)。

帝承順他的心意而接受。

淮南王又擅自殺害無罪的人,并賜爵位給人高到關內侯,好幾次上書給皇上都不謙遜恭順。

文帝難以親自責備他,就命令薄昭寫信諷勸他,引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和代頃王、濟北王興居等人反叛獲罪的事作為警惕。

淮南王獲薄昭信后,心里不痛快,命令大夫但、士伍開章等七十個人和棘蒲侯柴武長子奇計劃用輦車四十輛在谷口反叛,派人到閩越、匈奴聯(lián)絡。

但事情被發(fā)覺,由官府治罪。

皇上派出使者召來淮南王。

淮南王到了長安,丞相張蒼、典客馮敬正執(zhí)行御史大夫的事,和宗正、廷尉一起上奏:“淮南王劉長應當判死罪?!?/span>

皇上說:“就赦免劉長死罪,廢掉他王位,不再封王,遷徙到蜀郡嚴道邛郵居住?!?/span>

把和淮南王同謀的人全殺了。

用輜車載著劉長,命令各縣依次用驛車傳送劉長到邛郵。

袁盎勸告說:“皇上一向驕縱淮南王,不為他設置嚴厲的師傅、相,所以才到達這種地步。淮南王為人個性剛烈,現(xiàn)在受到這么大的摧敗挫折,臣擔心他突然遇到霧露會病死在路上,而陛下留下殺弟的惡名,怎么辦呢?”

皇上說:“我只不過讓他吃點苦頭罷了,現(xiàn)在就放他回來。”

淮南王果然憤怒不吃東西而死。

由縣傳送到雍,到雍時命令打開封條,淮南王已死了,就以淮南王已死奏報皇上。

皇上哭得很悲傷,對袁盎說:“我不聽你的話,終于讓淮南王病死了!現(xiàn)在要怎么辦呢?”

袁盎說:“只要斬了丞相、御史,向天下謝罪就可以。”

皇上就命丞相、御史追捕審問各縣傳送淮南王的人,這些人不打開封條饋送食物給淮南王,并且也不服侍他,因此都被判成死刑(棄市)。

以列侯的禮節(jié)把淮南王埋葬在雍,并且設置守冢的人家三十戶。

3.匈奴單于送給漢朝書信說:“以前,皇帝談到和親的事,和書信中的意旨相符,雙方結下歡親。后來漢朝邊疆官吏侵犯侮辱右賢王。右賢王不經(jīng)過請示,聽信后義廬侯難支等人的計謀,和漢朝官吏相對抗。斷絕了兩方國君原來的定約,離棄了兩國兄弟般的親密關系,所以我懲罰了右賢王,派他攻擊西邊的月氏。靠上天的福庇,官吏士卒的精良,車馬戰(zhàn)力的雄壯,消滅了月氏,殺盡頑抗的兵卒,使月氏臣民降服,平定月氏其地。樓蘭、烏孫、呼揭和他們附近的二十六個國家,都已經(jīng)歸屬匈奴,那些以弓矢為兵器的游牧民族,都已被合并成為一家,北部因而平定。我希望能夠停止戰(zhàn)爭,讓士卒休息,馬匹喂飽,消除以前不愉快的事,回復從前的約定,使邊境百姓安定生活。皇帝如果不要匈奴接近邊塞,那我就下詔令要百姓到遠離邊境的地方居住?!?/span>

文帝回信說:“單于要消除以前不愉快的事,回復從前雙方的約定,朕非常贊同!這是古代圣王的心意啊。漢和匈奴約定共為兄弟,所以送給單于的禮物很優(yōu)厚。違背約定、離棄兄弟之情的,常常是匈奴??墒怯屹t王的事已經(jīng)赦免了,單于不必過度地責難他!單于如果愿按照書信所說的做,就請明白地告訴官吏們,讓他們不要背棄雙方的約定,講求信用,那我們也會照單于書信的意思去做的?!?/span>

后來沒多久,冒頓去世,兒子稽粥即位,名號是老上單于。

老上單于剛立的時候,文帝又派遣宗室女翁主去做單于的閼氏,派宦官燕人中行說做翁主的師傅。

中行說不愿去,漢勉強他去。

中行說說:“如果一定要我去,將來一定會變成漢朝的禍患!”

中行說到了匈奴,就投降單于,單于非常親近寵幸他。

起初,匈奴人喜歡漢朝的繒帛、棉絮、食物。

中行說說:“匈奴的人數(shù)夠不上漢朝的一郡,但是它所以能強大,就是衣食和漢人不同,不必倚賴漢朝?,F(xiàn)在單于改變習俗,喜歡漢人的東西。漢朝只要拿出十分之二的東西,那么匈奴就全部歸屬于漢了?!?/span>

匈奴就把得到的漢朝繒帛棉絮,做了衣褲,在草叢中騎馬飛馳,使得衣褲都破裂壞掉,向百姓表示漢朝的繒絮比不上匈奴氈裘那么好。

得到的漢朝食物也都拋棄,以表示比不上匈奴乳汁乳酪那么方便美好。

于是中行說教導單于左右的人分條記事的方法,來計算和登記匈奴人口和牲畜的數(shù)量。

匈奴送給漢朝的木板和印璽、信封等,中行說也都命令加大,所用的言辭也都很倨傲,自稱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

漢使者有時會詆毀匈奴習俗不懂禮義,中行說常常窮詰漢使說:“匈奴對百姓的約束簡潔不繁,容易施行。君臣的禮節(jié)簡單,可以長久施用。一國的政治,像一人的身體一樣。所以匈奴倫常雖然亂,但一定會傳立他們的宗嗣種族。中國雖說是有禮義的國家,但隨著親屬之間更加疏遠,互相殺害,甚至于改了對方姓氏,都是由于子弟不娶父兄之妻的緣故。唉!你們這些住在土石房屋中的漢人,不要多費口舌,喋喋不休!只要漢朝所輸送給匈奴的繒帛棉絮、米蘗等數(shù)量夠,而且東西一定要好就可以了,何必多說呢!所給的東西數(shù)量夠品質好就算了。如果數(shù)量不夠,品質不好,那么一到秋天谷類成熟,我們匈奴就用騎兵踐踏你們的田土作物!”

4.梁王太傅賈誼上疏給文帝說:“臣私下想到當今天下的情勢,可以令人傷心痛哭的有一件,可以令人流淚的有二件,可以令人長久嘆息的有六件。至于其他背棄情理而傷害到治國之道的,那就難以全部上疏舉出來了。向皇上進言的大臣都說:'天下已經(jīng)安定,政治已上軌道了’,但臣卻不以為然。那些說天下已安定,政治已上軌道的人,不是愚笨就是阿諛,都不是實際了解政治治亂本質的人。就像拿著火種放在堆積的木柴下面,而人睡在木柴上面,火還沒燒到人,就認為平安無事?,F(xiàn)在天下的情勢,和這種情況沒有分別!陛下為什么不命令所有大臣都可以在陛下面前,分條詳陳治理天下國家的策略呢?臣現(xiàn)在就向陛下陳述治國安天下的策略,愿陛下詳細地加以選擇!臣所提出的策略拿來治理天下,如果使陛下增加困勞百姓的心志思慮,減少鐘、鼓等的娛樂,那就不必采用。其實采用我的策略,不但可以使娛樂和現(xiàn)在相同,沒有減少,而且能使諸侯遵守漢朝法制,不必動用兵革,使匈奴可以屈服,使百姓風氣樸素質樸,在世時是個賢明的皇帝,死后也成為光明的神靈,美好的名譽垂留到后代,使陛下所建的顧成廟成為太宗廟,可以匹配先祖太祖,和漢朝國運一樣,永遠存在,創(chuàng)立國家經(jīng)典綱紀,作為世世代代的子孫所共同遵守的法則。雖然會有愚笨年幼,品行不好的子孫出現(xiàn),但還能保持祖先的成業(yè)安定。以陛下的賢明通達,讓稍微知道治政大體的人輔佐,要達到這種境界是不難的。建立諸侯,封在險固地方,諸侯強大,就一定會引起和天子彼此猜疑的情勢,在下位的諸侯因為謀反而屢次受到災禍,在上位的天子也因諸侯的謀反而被憂慮所傷,這實在不是安定天子、保全諸侯的方法。現(xiàn)在已發(fā)生皇上親弟劉長在東方謀反的事,親兄(劉肥)的兒子(劉興居)也反叛而西擊滎陽。而目前又有報告說吳王也有謀反的跡象了。天子正當盛年,所作所為沒有過失,對待諸侯時加恩澤,像這樣子尚且想謀反,何況是最大諸侯,權勢武力超過一般諸侯十倍的呢!可是天下仍然稍稍能安定,原因是什么呢?是大的侯國國君年幼稚弱,還未達壯年,漢廷為侯國所設置的傅、相仍然掌握國家大事的緣故。幾年之后,諸侯王大都已成年,血氣正剛烈,而漢廷為他們所設置的傅、相,相繼以生病為借口,被侯王恩賜罷官返鄉(xiāng),那么侯王就可以把丞、尉以上的官位,都全部安置自己的人。如此一來,和淮南、濟北的作為又有什么不同!這個時候要做到天下大治、國家安定,就是堯、舜也辦不到。黃帝說:'日正當中時,要趕快暴曬東西;著刀子時,要趕快宰殺牲畜。否則都將失卻時宜。現(xiàn)在要讓侯王恭順而行,以保全天下安定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陛下不肯早點做好,等到侯王反叛時,再毀滅兄弟骨肉的親情,而加以誅滅,這和秦朝末年的情形有什么不同!那些自負強大而反叛的異姓諸侯,漢已經(jīng)幸運地打敗了他們,但現(xiàn)在又不改變引起反叛的法制。因此同姓諸侯追隨異姓諸侯王所走過的足跡而反叛,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征驗了,按情勢看,異姓諸侯反叛的事跡,一定會全部死灰復燃地發(fā)生在同姓侯王身上。天下的災殃禍害等變故,不曉得加以改變消除,就是賢明的皇帝處在這種情況下,尚且不能獲得安全,后世的國君要怎么辦呢!臣私下追尋侯王反叛的事跡,大概都是強大的侯國先反叛。長沙王只有二萬五千的食戶罷了,功勞最小但國家最完整,權勢少而最忠謹。這并不只是因為他個性和人不同,不喜反叛,也是形勢迫使他不敢反叛的。如果讓以前的樊噲、酈商、絳侯、灌嬰等人據(jù)有好幾十個城池而封為王,那么勢大必反,現(xiàn)在可能已經(jīng)殘破敗亡了。假如讓韓信、彭越等人不過是封為徹侯罷了,勢小不敢反,就是到現(xiàn)在也可能還生存著。從這兩件事看,治理天下的大計是可以知道的了:要侯王們都能盡忠歸附朝廷,那么最好讓侯王們都像長沙王一樣弱小。要臣子們不因反叛被殺,最好都讓他們像樊噲、酈商一樣,位不過列侯而已。所以要天下能夠長治久安,最好是多立些侯國而減削他們的權力。權力一減少,就容易用禮義驅使他們,而封國一小,就不會有反叛的心。讓四海之內的諸侯,就像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一樣,沒有不受到控制而服從的,諸侯的國君也同樣的不敢有反叛心理,像車輪的橫木歸聚到車轂一樣,天下諸侯也能聽命于天子。分割土地,定了制度,讓齊、趙、楚各分為幾個國家,讓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子孫孫全部按次序都得到祖先的一份土地,一直到土地被分割完為止。那些封地大而子孫少的侯王,就分割其地,建立侯國,暫時空置下來,等待他們子孫誕生之后,再全部讓他們治理。一寸的土地,一個人的人口,天子都不在里面取得好處,不過是真心要安定治理天下罷了。這么做的話,就是讓小孩子繼嗣為帝,天下仍然安定,甚至皇帝已死,立尚在母腹未生的太子為帝,在朝廷上垂先帝衣裘讓群臣朝拜,天下也不會混亂,不只可以把當代政治辦好,也可以讓后代的人稱贊為圣明的國君,陛下怕誰而遲遲都不這樣做呢!現(xiàn)在天下情勢就像是患了腳腫大的病人,一只腳脛腫大到好像腰身一樣粗,一只腳趾腫大到好像大腿,平日生活里腳不能夠彎屈伸展,一兩根腳趾抽痛,就擔心得身心無所恃賴。在這時候不治療,一定會成為久治不愈的頑疾,以后就是有良醫(yī)扁鵲再世,也不能治好了。而且這種病不只腳腫大而已,又會因腳掌反戾不能行動而感到痛苦。元王(劉交,高帝之弟)的兒子,是陛下的堂弟。現(xiàn)在的國君,是陛下堂弟的兒子。惠王(劉肥,高帝長子)的兒子,是陛下兄長的兒子。現(xiàn)在的國君,是陛下兄長兒子的兒子。陛下的親生子孫有的沒有分到土地,來輔佐陛下使天下安定,而像元王、惠王后代這些與陛下疏遠的人,卻控制侯國大權來逼迫天下,臣所以說現(xiàn)在天下的情勢,不只是有腳腫之病而已,而且又以腳掌乖戾(喻親者弱小,疏者強大)不便行動為苦。值得令人痛哭流涕的,就是這種疾病。天下形勢就像倒懸過來一樣。凡是天子,就是天下的頭。為什么呢?是因為天子在上位。而蠻夷是天下的腳。為什么?因為蠻夷在下位。現(xiàn)在匈奴侮慢侵占掠奪漢人,是最不尊敬漢人的。而漢朝卻每年送金錢、棉絮、彩帛等供奉它。變成腳反而居上位,頭反居下位,像這樣的倒懸,卻沒有人能解救,還能說國中有人才嗎?值得讓人流淚悲傷的就是這件事。現(xiàn)在大臣不去攻打兇猛的敵人匈奴,反而去獵殺野豬,不去搏殺敵寇匈奴,反而去獵打牲畜野兔,玩弄鄙細的娛樂,對于大患卻不去設計對付的策略,恩德可以加到遠人之上,但只不過數(shù)百里外,威令就已不能施行。這是值得讓人流淚的一件事。現(xiàn)在百姓家里墻壁可以掛上皇帝的服飾,倡優(yōu)下賤的女人可以做皇后的打扮。況且皇帝本人穿的是黑色厚繒,而富有的百姓房子的垣墻卻以錦繡為飾。天子的后妃只裝飾衣服領子的邊緣,而一般百姓婢妾等卻把鞋子的邊緣都裝飾了。這就是臣所說的乖戾錯誤。一百個人的工作不能使一個人穿得暖,而要天下人不受寒,怎么辦得到呢?一個人耕種,十個人一起吃,要天下人不挨餓,是不可能辦得到的。饑餓寒冷對百姓肌膚的打擊是最迫切的,要百姓在饑餓寒冷之下不做奸邪壞事,也是不可能辦得到的。這是值得令人長久嘆息的一件事。鞅遺棄仁德恩義,專心于建功取利。實行了兩年,秦的風俗一天天地敗壞。所以秦人如果家道富有兒子長大,就分家產而出外居住,如果家道貧寒兒子長大,就出外入贅富家為奴。把農具借給父親,大都有自矜的臉色,以為有恩德于父親。母親要借箕帚,兒女站著詰問,不肯輕借。媳婦抱兒哺乳,和公公(丈夫的父親)一起曲膝而坐。媳婦和婆婆有不愉快的事,就不甘受責,以言語自辯,和婆婆計較。一般人只知道愛護自己子女,貪嗜財利,不知道孝順父母,和禽獸相差沒有多少。現(xiàn)在秦留下來的這些風俗還沒有改正,拋棄禮義,沒有廉恥的行為一天嚴重一天,可以說已到達每個月不同每一年不一樣的地步。百姓所追逐計較的,是有沒有利罷了,大都不管行為的善惡。現(xiàn)在嚴重的甚至還有殺死父兄的事情發(fā)生。而大臣卻只注意簿書(行政報告書)報或不報,和期會之間的事情,認為那才是大事,至于一般習俗的弊病,世道的敗壞,反而恬然(安然)不以為怪,聽到看到的大都不動于心,以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事。談到改變風俗習氣,使天下百姓回轉心意,傾向于仁義之道,這些事不是庸俗的官吏所能做到的。庸俗的官吏所注意的,不過是削書札的刀筆、盛書札的筐篋,并不知道政治的大體是什么。而陛下自己又不擔心,臣私下為陛下感到惋惜!當今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定下不變的制度,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上下有差別等級,父子、兄弟、夫婦等都得到適當?shù)膮f(xié)調!這種功業(yè)一經(jīng)奠定,世世代代都可保持安定,而后代的子孫就有準則可以遵循了如果制度經(jīng)常在變,就好像渡過長江大河而沒有纜索短槳一樣,到河中的半路遇到大風大浪,船一定會翻覆的。這是值得長久嘆息的一件事。夏、商、周成為天子都傳了好幾十代,秦卻只傳了二代就滅亡。人性相差是不很遠的,為什么三代國君有道就傳了那么久,而秦朝國君無道就滅得那么快呢?這個原因是可以知道的。古代的國君,在太子剛出生時,準備太牢之禮以迎接太子的出生,有司齋戒嚴肅、衣帽齊整地抱太子到祀天神的南郊,經(jīng)過宮闕就下車,遇到廟宇就快走,所以從嬰孩開始,對太子的教化就開始施行了。稍長大有認知能力時,就由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少(少師、少傅、少保)闡明孝、仁、禮、義的道理來引導他學習,把邪人趕走,不讓太子看到罪惡的行為,于是又選擇天下那些行為端正的人士,具孝悌美德、聞見淵博、有道德學術修養(yǎng)的人來衛(wèi)護他,讓他們和太子日常生活時一起出入。所以太子才能夠一出生就看到正當?shù)氖?,聽到正當?shù)难哉?,行走正當?shù)耐緩?,這是因為太子前后左右都是正人君子的緣故。習慣和正人君子在一起,行為就不會不端正,就好像生長在齊國不可能不會講齊國話的道理一樣;習慣和不正的小人在一起,行為就不可能端正了,就好像生長在楚國不可能不會講楚國話的道理一樣。孔子說:'少年時的成就是出自天性,習慣了就可成為自然。’好的習慣和智識同時增長,所以無論如何切磋都無愧于心。接受教化和思想見解一起形成,所以道德禮義觀念就如同天生本性一樣。三代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他們輔翼太子時用這種方法。到了秦朝就不這樣的了,派趙高做胡亥的老師,教導他捉人入獄的道理,所學習的不是斬殺、割劓,就是殺人夷滅三族的方法。使得胡亥今天才就帝位,明天就射殺人,把對他忠心勸諫的大臣說成是誹謗,把大臣為國家所設計的深遠策略說成是妖言,把殺人看成像割雜草一樣。這難道只是胡亥的本性惡劣嗎?實在是引導教化他的方法不合道理的緣故。俗諺說:'前面的車子翻倒了,后面的車子就要警惕。’秦代之所以那么快就滅絕,他們走過的車跡(喻秦朝的所作所為)是可以看得清楚的。這樣如果還不避開的話,后面的車子照樣又會翻覆。天下的命脈,托系在太子身上,而太子品德的良好,在于早點教導和仔細選拔太子左右的近臣。在太子內心還沒有變壞之前先教導他,那么對他的教化才容易有成就。太子能夠通達道術,認識義理的旨趣,都是靠教化的力量;如果太子屈服于習染,積久成了習慣,那是左右近臣所使然。胡、粵兩地的人,剛生下來時聲音相同,嗜好也一樣。長大后各自成了不同的習俗,找了好幾個人傳譯也無法溝通,叫他們去做對方不同習俗的事,有些人就是死也不愿做,這是習俗的影響所使然。臣所以說選拔太子左右的近臣、早點教導太子是最急切要做的事。教導得法而左右近臣都是正人君子,那么太子的品行就端正了,太子品行端正天下就安定了。《書經(jīng)》說:'一個人(天子)有善行,所有百姓都獲得好處。’這是此時要做的急務。一個人的智慧,只能看到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不能看見將要發(fā)生的事。禮是禁止在將要發(fā)生之前,而法卻是禁止在已經(jīng)發(fā)生之后,所以法令的用處是很容易看見,而禮的價值是不容易了解的。例如用獎賞以勸勉人行善,用處罰懲戒罪人,先王執(zhí)行這種政事,意志好像金石般堅硬。實施這種政令,好像四時一般誠信。像這樣的公正,可說是像天地一般的無私。這樣的法令,怎么可以不使用呢?可是圣人所以還贊美禮的原因,是因為禮所重視的,是在惡事還沒有發(fā)生之前斷絕為惡的念頭,而且從細小處開始教導,使百姓天天都在趨善改過,遠離罪過,而自己卻不知道。孔子說:'聽斷百姓訴訟,我還可以和人家相比;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需使百姓和睦相處,沒有訟案發(fā)生。’為國君籌謀大計,最重要的是先詳細考慮取舍的標準,正確取舍的最高標準剛定好,安危的征兆就顯現(xiàn)出來。秦王要尊崇宗廟使子孫安全,他的心愿和商湯、周武一樣。可是商湯、周武能夠擴大其德行修養(yǎng),傳國六七百年而不被消滅,秦王治理天下卻只不過十幾年就大敗滅亡。這沒有其他原因,商湯、周武他們定下的取舍標準經(jīng)過詳細考慮,而秦王定下的取舍標準卻沒有經(jīng)過詳細考慮。天下就像重要的器具一樣,如果把器具放置在安全的處所,器具就能安全,如果放置在危險的地方,器具就危險了。天下的情形,和器具沒什么不同,要看天子如何放置了。商湯、周武把天下放置在仁、義、禮、樂上面,使子孫生存累積了好幾十代,這是天下人都聽說過的事。秦王把天下放置在法令、刑罰上面,災禍幾乎就落在他身上,子子孫孫也遭殺絕,這是天下人都看見的事。這不是最巨大最明顯的效驗嗎!一般人都這樣說:'聽人家說話,一定要觀察實際的情形,那么說話的人就不敢隨便亂說。’現(xiàn)在有人說禮義比不上法令,教化比不上刑罰,那么國君為什么不根據(jù)商、周、秦的事跡觀察,看看說的話對不對呢!國君地位的崇高就像殿堂,大臣就像殿堂前階,眾人百姓就像地面。所以殿堂臺階如果有九級才能上得殿堂,而殿堂側隅也遠離地面,那么殿堂的地位自然就崇高起來。如果殿堂前沒有臺階,殿堂側隅接近地面,那么殿堂的地位也就低下了。殿堂高就不容易攀登,殿堂低就容易越過,按道理和形勢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古代的圣明國君制定了一些等級,朝廷內設有公、卿、大夫、士等,朝廷外則設有公、侯、伯、子、男等,然后又有官師(一官之長)、小吏,延伸到庶人百姓,等級差別清楚而以天子最高,所以天子地位的尊崇是其他各等級所比不上的。鄉(xiāng)里有諺語說:'想要擲打老鼠,卻擔心毀壞了器具。’這個譬喻真好。老鼠靠近了器具,還害怕不敢擲打它,擔心毀壞了器具,何況是尊貴大臣的接近國君呢!用廉恥品節(jié)禮義等來治理地位崇高的君子,犯了罪時只有賜他死而不應讓他羞辱受戮。所以像黥、劓等的罪刑是不用到大夫身上的,這是因為大夫以上官吏和國君很接近的關系。《禮記·曲禮》這樣規(guī)定:不可以算國君路馬(國君的馬叫做路馬)的齒齡,踐踏路馬所吃的草的人要受懲罰,這是為了預先讓國君遠離對他的大不敬。現(xiàn)在從王、侯到三公的尊貴,都是天子召見時要變容(肅靜)而禮待的人物,他們也就是古時候天子所說的伯父、伯舅(天子叫年長而同姓的諸侯為伯父,異姓的就叫伯舅)。可是卻讓他們和一般眾人一樣接受黥、劓、髡、刖、笞、傌、棄市(黥,刺面;劓,割鼻;髡,削發(fā);刖,斷足;笞,鞭打;傌,辱罵;棄市,斬首)的刑法,那么殿堂不是變成沒有前階了嗎!這些被羞辱殺戮的人不是非常貴近的大臣嗎!大臣這樣輕易被羞辱殺戮,廉恥心對大臣來說就行不通,使得大臣雖然掌握重大的權柄、崇高的地位,卻有刑徒奴隸無恥的心理!就望夷宮事件來說,秦二世被重法判決死罪而死在望夷宮,是因為秦崇尚法治,沒有忌上的風氣,就像擲打老鼠不怕毀損器具一樣。臣聽說:鞋子再怎樣美新,也不放到枕頭上,帽子再怎樣壞,也不拿來作為鞋墊。大臣既然是身在貴近尊寵的地位,而天子也容貌肅敬地禮待過他,官吏百姓又曾經(jīng)跪伏屈身在他面前,向他表達敬畏之心。而現(xiàn)在有了過錯,皇帝可以下令廢掉他的地位,可以貶退他的身份,可以賜給他死,可以消滅他的一切。但如果拘留他,用長繩捆綁他,交付給司寇(主刑罰之官),編列成刑徒,服役官府,任由司寇小吏等加以謾罵而且加以鞭打懲罰,這不應該是可以讓眾人百姓看見的作為。因為卑微低賤的眾人百姓,看慣了這些事,就想到自己也可以對那些地位尊貴的大臣加以辱罵鞭笞,這種情形就達不到尊尊(尊敬地位尊崇的人)、貴貴(貴愛地位高貴的人)的教化效果了。古時候有的大臣因為不廉潔而致官位被廢,但不說他們不廉潔,而稱為'簠簋不飾’(簠簋是盛飯器具)。有的大臣因為行為淫亂不檢,男女沒有分別的,不說是行為污穢,而稱為'帷薄不修’(帷薄指帳幔竹簾,都是障隔內外之用);有的大臣因為懦弱無能不能勝任自己職務的,不說是懦弱無能,而稱為'下官不職’(不職即不能勝任自己的職務)。所以古時對待確定已有罪過的尊貴大臣,尚且沒有斥責地正面呼叫他,而是遷就他避免說出他原犯的罪名。所以當他們在犯小罪受責問的時候,聽到責問就穿起白冠牦纓的喪服(白冠是喪服,纓是帽上系帶,用牦毛做成的就是牦纓,也是喪服),把劍放在盛水的盤子里,表示要自刎,又到請室(請罪之室)去請求皇上定罪,皇上并不拿繩索綁著他走。犯的罪稍大但還不至于死的大臣,聽到命令就先自己毀了衣冠容貌威儀,皇上不派人去勒著他的頸脖而加以羞辱。至于犯了大罪的大臣,聽到命令,就面向北拜別國君,跪著自殺,皇上并不派人抓住他的頭發(fā),按住他的頭而刑罰他。只對他說:'大夫你犯了小過錯罷了,我仍然以禮對待你啊。’用禮對待大臣,所以大臣們都高興。把廉恥心加到他們自己身上,所以每個人都能珍惜自我的品節(jié)德行。皇上設下廉恥、禮義來對待大臣,而大臣如果不拿禮節(jié)德行來報答皇上,這個大臣就不是人。這樣做的話,教化有成,美好的風俗確定,那么身為大臣的都能注意德行而忘棄財利,守住節(jié)操而服從于仁義,所以可以把權柄托付他,不必加以控制駕御,也可以把幼少的國君托付他,這些都是他能以廉潔激勵自己、施行禮義之道所帶來的,對國君來說,并沒有任何損失!現(xiàn)在不做這種以禮義廉恥對待大臣的事,反而長久地做出那種羞辱殺戮大臣的行為,所以說值得令人長久嘆息的就是這件事。

賈誼因為絳侯周勃以前被抓關在監(jiān)獄里,最后被判無罪釋放,所以呈上這疏文來諷勸皇上。

皇上真心采納他的建議,對待臣下不再濫施刑罰,培養(yǎng)大臣氣節(jié),從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自殺,不再接受刑罰。



前七年(戊辰,前173)

1.冬,十月,頒下命令:凡是列侯太夫人(列侯之母)、夫人(列侯之妻)、諸侯王子和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官吏,都不可以擅自加以征召緝捕。

2.夏,四月,赦免天下犯人。

3.六月,癸酉日(初二),未央宮東面宮闕的疏屏發(fā)生火災。

4.百姓中有人為淮南王的死唱歌說:“一尺的布,還可以縫補共穿。一斗的米粟,還可以搗舂共食。而兄弟兩人卻不能彼此相容!”

文帝聽了很擔心。

前八年(己巳,前172)

1.夏,封淮南厲王兒子劉安等四人為列侯。

賈誼知道皇上一定會再封他們四人為王,就上疏勸諫說:“淮南王悖理叛逆沒有道德,天下哪一個人不知道他的罪過!幸虧陛下赦免而遷徙他,是他自己生病而死,天下有哪一個人會認為淮南王的死是不正當?shù)哪兀‖F(xiàn)在如果尊崇罪人(指淮南王)的兒子,天下人就會認為淮南王無罪,正好讓陛下?lián)撈饸⒌艿臍еr罷了。這些人一長大,怎么能夠忘記他們父親死亡的事呢!戰(zhàn)國時楚白公勝為他父親太子建復仇的對象是自己的祖父和叔父。白公的作亂,并不是為了奪取國家推翻國君,只是因為內心忿怒,為了滿足心志,才拿著武器刺向仇人的胸膛,只為了和仇人一起滅亡罷了。淮南地方雖小,但黥布以前曾經(jīng)利用這地方反叛過,漢朝能夠生存下來,不過是僥幸罷了。讓仇人(指淮南王四子)專權是足夠危害漢朝的國本的,就策略的應用來說是不好的。給予仇人眾多的財利,這種情況,不是會引起像伍子胥、白公勝在大都廣眾中的復仇,就可能會產生像專諸、荊軻在殿陛之上刺殺國君的不幸事,這就是所謂借給敵人武器,如虎添翼,增長敵人力量。希望陛下稍微留心,好好計議!”

皇上不聽賈誼的勸告。

2.有長星(星名,主兵革)在東方出現(xiàn)。



前九年(庚午,前171)

1.春,發(fā)生大旱災。

前十年(辛未,前170)

1.冬天,皇上到甘泉。

2.將軍薄昭殺了漢朝使者。

文帝不忍心殺他,命公卿和他一起喝酒勸他。

要他自殺,薄昭不愿意。

皇上命令群臣穿著喪服到薄昭家里痛哭,薄昭才自殺。

臣司馬光說:

李德裕認為:“漢文帝殺薄昭,決斷雖然賢明,但就道義說并不妥當。秦康公送別他舅父晉文公時(康公母親即晉獻公之女,文公為獻公之子),興起見舅父好像母親還活著的感慨。何況這時候薄太后還活著,薄昭是太后唯一的弟弟,是文帝舅父,文帝毫不遲疑判他死罪,那樣做是不能安慰母親內心的?!?/span>

臣認為法令是天下最公正的器具,只有善于維持法令的人,能對親近疏遠的人一致看待,而都按照法令執(zhí)行,那么人民才不敢有所依恃而冒犯法令。

薄昭雖然一向被稱為長者,但文帝不替他設置賢能的傅相,又讓他執(zhí)掌兵權。

他因而驕傲冒犯皇上,以至于殺死漢朝使者,不是他內心有所依恃引起的嗎!

但如果赦免了他,那么和成帝、哀帝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呢!

魏文帝曾經(jīng)贊美過漢文帝的美德,但卻不贊同他殺薄昭,說:“天子對待舅氏、后氏的家屬,只要用恩德照顧,不應當給與他們權柄,否則一旦觸犯法令時,又不能不傷害到對方?!?/span>

魏文帝是在譏刺漢文帝對薄昭沒有防范于未然,這些話說得很有道理。

那么國君如果想要安慰母親心理的話,在剛開始的時候就要小心謹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