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讀巴赫
羅斯特羅波維奇素以大筆揮霍的陽剛氣勢取勝,然而在這張被奉為“大提琴圣經”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中,卻展現(xiàn)了大師極為慎密的一面.雖然這些曲目在他年輕時侯就己經全部演奏過,卻要等到62歲高齡才付諸錄音。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沉淀與洗煉,大師的智慧結晶完全表現(xiàn)在這張盡收于本片之中.從清柔淡雅的第一號到光明燦爛的第六號,大師溫暖的音色及扎實的力度,給人無限感動!
這六個組曲的聲調色彩:G大調是明亮的色彩;D小調是悲傷而強烈的;C大調是燦爛的;降E大調是莊嚴、帶著不透明濃度的;C小調是一種暗而強烈的顏色;D大調是輝煌的調性,如一束陽光般眩目耀眼。這些交互作用——貫穿全套組曲發(fā)展的方式,給了我對這音樂工作時的獨特洞察力。這些組曲提供了很棒的技術挑戰(zhàn),尤其是原來為五弦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組曲。有人或許會稱第一組曲是青春的。它的長度最短,而且是大調,其后每一組曲在結構的復雜程度上是遞增的,連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組曲——我認為它是獨奏大提琴的“交響曲” ——到達了終極的顛峰。依我所見,那些前奏曲便是每個組曲最本質的樂章,它們非常多樣且包含了巴赫音樂最深奧的理念。
第一號組曲——“明亮”
如同人天生而單純的呼吸的結構,樂句產生出的能量(吸氣)直到它企及某一點時而開始放松(呼氣)——一種產生與消退的過程。巴赫概念中的美麗與輝煌就在于實際上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這個事實,在那里只有組織,結構與韻律——形式與色彩的鮮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寫成的:乾凈的組織與音調的色彩。我不喜歡他們很悲劇地企圖去強調一個不存在的旋律,這是個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寫出更加無比美麗的旋律。
當然一個人可以無休無止地去分析巴赫的音樂,你可以分析每個音符、每個樂句、和弦、旋律與對位法——所有音樂提供出的、還有存在于真實聲音中的事物。無論如何,我只是希望專注于一些小細節(jié),藉此解釋巴赫理念的深度,同時指出這些音樂渾然天成的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