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實踐與啟示

全文約7500字,閱讀需12分鐘

導讀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線教育逐漸普及。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在線教育具有降低成本、形式靈活、打破地域限制等優(yōu)勢,但其在交流互動方面則不如傳統(tǒng)課堂。因此,教育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傳統(tǒng)課堂和在線教育各自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完成教育過程、實現(xiàn)教育目標[1]。

年2020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導致高等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促使在線教育快速發(fā)展。在此期間,在線教育實踐正在積極廣泛地展開;在線教育相關概念的厘清、經驗總結等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持續(xù)突顯。尤其是當前我們身處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階段,更需要對概念與經驗進行總結梳理,以促進不同教育者之間有效的交流討論,通過共享經驗來共建、完善在線教育。

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闡述融合式教學的內涵、特點與研究現(xiàn)狀,然后對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實踐進行總結,最后提出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實踐經驗對未來工作的啟示,以期為后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參考。

作者丨汪瀟瀟  郭雙雙

來源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雜志


01
融合式教學的內涵與特點

目前,國內外對于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和融合式教學(Hybrid Learning)等認識較為混亂,缺乏清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2]。這導致研究者難以對這些教學模式形成更深刻本質的認識和比較,也為之后的研究以及不同研究之間的對話帶來了困難。

本研究認為,混合式教學與融合式教學雖均涉及傳統(tǒng)課堂與在線教育的結合,但兩者仍有所不同。

混合式教學是指傳統(tǒng)課堂與在線教育以異步模式展開。例如,我國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該課程主要指基于慕課、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或其他在線課程,運用適當?shù)臄?shù)字化教學工具,結合本校實際對校內課程進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學時間實施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開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3]。國外學者指出,混合式教學是指在面對面授課的基礎上,加入異步遠距離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例如除每周1小時的面授課程外,學生還需自學教師提前錄制或指定的在線學習材料[4]。

融合式教學則是指傳統(tǒng)課堂與在線教育以同步模式展開。例如,2006年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布萊恩·貝迪提出的HyFlex(Hybrid+Flexible)模式。HyFlex是指將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課堂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課程中可以靈活地選擇是到現(xiàn)場進行面授學習還是利用在線的方式開展學習,教師在課堂中同時面對著線上與線下兩部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在線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會議系統(tǒng)與線下學生一起聽課、提問、回答問題及參與討論等[6]。類似地,我國學者也提出,相較于混合式教學,融合式教學更強調將傳統(tǒng)課堂與在線教育交織在一起,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7]。

融合式教學因其“同步模式”而具有靈活性、互動性、多元性等特點:

①靈活性,因為融合式課堂允許以線上方式同步接入課堂,所以師生可根據(jù)自身情況,更為靈活自由地選擇是以線上還是線下的方式進行教學;

②互動性,在融合式教學中,傳統(tǒng)課堂、在線教育是以同步方式展開的,這意味著線上學生可以同線下教師、學生進行實時同步互動和交流討論;

③多元性,因為以線上方式接入課堂,打破了地理限制,因此可在課堂中容納更大規(guī)模、更多元背景的學生,使教學過程實現(xiàn)多元化。


02
融合式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

匯總以往關于融合式教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者主要關注如下三個方面:

①融合式教學的課堂設計。例如,在設計融合式教學時,教師可對線上與線下學生進行分組,讓線上與線下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平臺進行交流和討論,并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推送練習題等[7]。但整體而言,當前融合式教學在教學設計、教學服務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8]。

②融合式教學的課堂互動。課堂互動是影響融合式教學效果、學習者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9]。雖然融合式教學使得線上與線下學生的實時同步互動成為可能,但研究顯示,在融合式教學中,學生之間的聯(lián)結感仍有待加強[10]。

③融合式教學的惠及人群。例如,有研究指出,通過融合式教學,學??梢哉惺漳切┎荒軈⑴c面對面學習的人群(如在職人員),從而有利于推動個體發(fā)展和教育公平[11]。

以往研究為融合式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思路,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高等教育所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往往更為復雜艱巨,主要體現(xiàn)在不僅需要在某一節(jié)課堂內實現(xiàn)融合式教學,更需要思考如何整體性地設計融合式教學體系;不僅需要盡可能地保障與傳統(tǒng)課堂相似的交流討論,更需要思考如何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以增強互動;不僅需要惠及本校師生、在職人員,更需要思考在攜手應對人類共同的危機時,如何以教育作為紐帶發(fā)揮凝聚作用,共同促進教育公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去兩年,清華大學對于上述問題進行探索,所開展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來,本研究將對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實踐情況進行梳理。


03
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實踐

年2020,面對部分學生無法返校的現(xiàn)實情況,清華大學于春季學期開始全面推進全體系實時在線交互式課程教學,于秋季學期開始全方位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迄今,清華大學在融合式教學實踐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構建全體系融合式教學

清華大學構建全體系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整體規(guī)劃設計、開展研究與培訓、推動軟硬件升級等。

在整體規(guī)劃設計方面,年2020秋季學期伊始,學校就提出“要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再次引領全球線下線上融合式教學。清華在春季學期率先提出并堅持,教學是一個整體,在線教學需要有組織、成建制、全體系地開展;在線上課是真上課、上真課,師生之間要有實時互動。秋季學期的線下線上融合式教學同樣如此,全體師生要'見面’——老師要看見線下線上的所有學生,線下線上的學生都要看見老師,學生彼此之間也要能看見、聽見。秋季學期的融合式教學要達到卓越標準、實現(xiàn)再次引領,需要全校師生繼續(xù)努力”[12],這為清華整體的融合式教學體系設計提出了方向。

在開展研究與培訓方面,清華大學第一時間成立融合式教學指導專家組。專家組由清華各院系教師代表、清華教育研究院專家及清華教務相關負責人組成。專家組針對融合式教學是什么、為什么開展、如何開展、開展成效等問題進行研討并收集師生反饋數(shù)據(jù),據(jù)此不斷提出融合式教學的優(yōu)化方案,積極推動落實。此外,專家組還引導教師基于融合式教學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案設計,為教師、助教提供融合式教學的技術培訓、示范課資源、試授課機會等。

在推動軟硬件升級方面,清華大學對全校311間校管教室進行改造升級,如通過加裝高清攝像機、無線話筒及中控程序開發(fā)等,結合原有教室多媒體設備,支撐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新模式。同時,學校持續(xù)進行網絡學堂改版、視頻會議系統(tǒng)全面保障、雨課堂升級等工作,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體驗,助力學校融合式教學的順利開展。

清華大學融合式教學實現(xiàn)了全面推進,保障校內應上能上的課程“一門也不少”、校內外和國內外的學生“一個都不少”。參與其中的師生也對融合式教學表達了認可。例如,有教師表示,融合式教學可以提供課程回放幫助學生復習,從而讓教學更有效、更有用、更有力[13]。有學生表示,自己雖然在遠端,但通過融合式課堂仍然具有良好的體驗[14]。

2.利用數(shù)據(jù)增強實時同步互動

如何增強在線教育的互動,是研究者長期以來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在融合式教學方面的探索,也致力于不斷提升課堂的互動體驗。特別是,不僅通過視頻、音頻、文字等渠道實現(xiàn)師生、生生實時同步的交流討論;還基于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教師通過學生學習行為大數(shù)據(jù),全面掌握教學情況,實現(xiàn)由教師個體經驗驅動,向教師個體經驗與數(shù)字化信息技術共同驅動轉變,從而增強課堂互動。

例如,由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具有幻燈片同步、“不懂”反饋、課堂習題應答、課件推送、彈幕討論、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等功能,可以在課前為學生推送視頻、習題、語音講解等預習資料,并使教師看到每位學生的預習數(shù)據(jù);課上可以將幻燈片逐頁同步到學生端,使學生不再忙于抄寫筆記或拍照,同時教師可以隨時打開彈幕功能為學生討論提供渠道,通過習題應答、“不懂”等功能及時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后可以向學生推送視頻回放、習題作業(yè)等,并顯示學生的答題與學習情況記錄[15]?!坝暾n堂”使學生有更多渠道向教師提供課堂學習反饋,同時也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情況,以便隨后調整教學方法與進度。

在信息技術輔助的基礎上,融合式課堂的互動效果得到了學習者的認可。清華大學在年2020推出雨課堂克隆班,打通了校內教學和遠程教學。雨課堂克隆班是在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平臺上,應用“數(shù)字孿生”理念,在數(shù)字世界重建清華校內教學場景,形成若干個區(qū)隔于校內班級的克隆班。在克隆班中,清華大學以外的學生可以進行大規(guī)模實時同步學習和交流互動,在不干擾校內教學的情況下,遠程加入清華課堂,參與清華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清華克隆班使得課堂從依賴物理空間的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混合的新形態(tài)轉變,體現(xiàn)出對“同步異地”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16]。

21年20,基于雨課堂克隆班技術,清華大學開展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融合式教學公益進修項目”,項目結束后對參與者展開了問卷調查,在211份有效問卷中,男性66人(占31.28%),女性145人(占68.72%),平均年齡為39.34±7.06歲,平均教齡為10.94±8.16年,來自東部、中部、西部省份的高校占比依次為22.55%、49.51%、27.94%,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職稱占比依次為5.24%、34.29%、47.62%、12.86%。調研結果中,85.31%的參與者表示在融合式教學中,通過在線隨堂練習能夠與授課教師進行有效反饋;84.84%的參與者表示通過隨堂彈幕學生能夠與授課教師進行有效互動;75.83%的參與者表示在融合式課堂上能夠分享自己的看法,整體而言課堂互動情況良好。

利用“雨課堂”等信息技術平臺的優(yōu)勢開展融合式教學,已成為清華大學教育教學的“新常態(tài)”。據(jù)統(tǒng)計,2020與21年20秋季學期,清華大學使用“雨課堂”授課的課程數(shù)量是2019年秋季學期的3倍,師生課堂互動數(shù)量為2019年同期的4倍,平均每堂課程的回放約達10次[17]。

3.推動國內外資源整合

通過融合式教學,清華大學不僅保障了校內的正常教學,更與國內外其他高校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與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公平和教育模式變革。

例如,清華大學利用雨課堂克隆班技術,實現(xiàn)其他高校學生與清華學生“同步上課、同步做題、同樣教材、同一位授課教師”的上課情景[18]。據(jù)統(tǒng)計,年2020春季學期,清華大學利用雨課堂克隆班馳援了包括武漢三所高校在內的六所高校,共32門課程覆蓋師生3380人次;21年20秋季學期,清華大學基于雨課堂克隆班針對36門課程開展融合式教學,并向新疆大學、青海大學、西藏農牧學院、華中農業(yè)大學、河北工業(yè)大學等近50所高校同步開放,參與學習的師生超4000人次[19]。截至2022年初,清華大學已通過克隆班開設101門本科/研究生課程,全國近1萬人次的學生、近5000人次的教師進行了學習。

除共享資源外,清華大學還積極推動并擴展克隆班模式的應用。例如,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開放克隆班技術,幫助福建工程學院與新疆農業(yè)大學、喀什大學、巴音郭楞職業(yè)技術學院等新疆高校達成了兩地高校融合式教學同步課堂合作意向;通過異地搭建克隆班,攜手打造“福建-新疆”高校融合式同步云上課程,服務西部高校高質量發(fā)展[20]。

此外,清華大學還通過開設全球融合式課堂、全球公開課,積極分享清華大學優(yōu)質教育資源,發(fā)揮清華與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在疫情影響下,傳統(tǒng)線下學生國際交流學習受到了很大影響,在線交流或虛擬交流成為了一種選擇;同時,考慮到在線學習的方式經濟成本、時間投入都相對較低,且較為便捷,因此融合式教學可能會成為后疫情時代教學國際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融合式教學,不同社會文化、學科背景的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構建全球本土化課堂,可以推動學生全球勝任力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全球理解。學生的參與人數(shù)在技術與制度的支持下可以是大規(guī)模乃至超大規(guī)模的,通過重構課堂的參與者、課堂學習的方式(線上及線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設計與策略,也能夠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具體而言,21年20春季學期,依托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lián)盟,清華大學發(fā)起全球融合式課堂項目,邀請來自國內外高校的學生以在線的方式同步進入清華課堂,實現(xiàn)海內外大學生“同上一堂課”。截至2022年初,全球融合式課堂項目共推動清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智利大學等高校約680名學生實現(xiàn)了“在線訪學”并積極探索學分互認。參與到該項目中的學生表示,融合式教學模式既保留了傳統(tǒng)課堂的交互,又帶來了便利性,在線學習能夠讓他們遠程參與課程,并與教授實時同步交流,課程學習體驗非常豐富[21]。

21年20秋季學期,清華大學利用融合式教學,圍繞影響人類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議題共開設了8門全球公開課,即清華教師及相關領域專家聯(lián)合講授“碳中和視角下的全球氣候變化及應對”“擺脫貧困的中國道路”“冬奧會與冰雪運動”“中國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未來汽車”“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立與成長”“積極心理學”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來自全球的學習者以在線的方式接入清華課堂,與清華師生共同學習、實時同步交流,融合式教學得到充分的實踐應用。

清華大學還利用融合式教學的在線環(huán)節(jié)拓展了優(yōu)質資源的覆蓋面,并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構筑高等教育全球公共產品。早在2500年前孔子便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后來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也提出“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201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重要教育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應該把教育和知識看作是全球共同利益。知識的創(chuàng)造、控制、獲取、認證以及應用,應作為一項社會集體努力,向所有人開放”[22],可見,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有通過教育促進個體發(fā)展、增進人類福祉的共同理想[23]。清華大學通過融合式教學方式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傳播,是通過實踐來詮釋教育和知識是全球公共利益,并探索全球教育者和教育資源網絡互聯(lián)、共享融通的發(fā)展道路,旨在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全面進步。

綜上,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在構建全體系融合式教學的基礎上,實現(xiàn)深度與廣度的拓展。在深度方面,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不僅幫助師生、生生實現(xiàn)實時同步溝通交流,還在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個體經驗為導向開展互動的基礎上,增加數(shù)據(jù)科學渠道,支持課程設計,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增強師生互動、增進知識理解并提升學習效果;在廣度方面,除保障本校學生的正常學習外,還通過融合式課堂,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學習者有機會在同一個課堂中同時開展學習互動,交換知識與見解,為每位學習者提供開闊視野和開拓思維的機會,努力建設更開放、更融合、更有韌性的大學[24]。


04
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啟示

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階段,融合式教學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根據(jù)清華大學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的實踐經驗,本研究認為未來還可在如下方面進一步深化探索:

①在體系建構方面,可建立健全機制,探索靈活多元的教與學方式。21年2010月,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開展了一項基于全國150所高校教學管理者的調查顯示,90.7%的教學管理者支持諸如融合式教學等線上與線下深度結合的、兼具靈活度與自由度的教學方式,但在制度層面,目前僅有50.0%的高校允許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如課程特點、學生需求、教師需求等)靈活選擇上課方式,主要原因為擔心學生在線學習效果不好、線上教學師生與生生互動體驗不好、在線學習紀律無法保證、教師在線教學效果不好等。該調查及以往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教學管理者已充分認識到融合式教學的特點和優(yōu)勢,但在實踐中還需進一步建立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以保障融合式教學質量,提升教學中的人際互動體驗,形成對融合式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科學評價體系,并反過來進一步幫助和促進教學的提升[25]。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融合式教學的優(yōu)勢,不僅能夠滿足師生個性化的需求,提供更靈活自由的教學方式和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也有利于提高師生信息化教與學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②在課堂互動方面,可加強信息技術開發(fā)應用,實現(xiàn)更立體的互動體驗。例如,在未來融合式課堂,可充分探索信息技術帶來的線上線下融合、元宇宙背景下的“虛實”融合,以及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虛擬實驗室等技術與資源的擴展應用,不斷加深在線學習中學習者與內容的深層次互動,從而創(chuàng)新其學習體驗。通過實踐推動技術的迭代升級,使新的技術與課程設計及培養(yǎng)目標相結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校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和工作的重點。

③在資源整合方面,可持續(xù)拓展“融合”的概念,更新教育理念。特別是,教師與教學管理者不應把在線和傳統(tǒng)教學看作截然分立的兩方,而應考慮采用融合的方式,依托“增強學習”(Augmented Learning)的理念,在傳統(tǒng)教室中借助各種在線方式幫助學生獲取資源,這不僅是線上線下的“融合”,還是包括跨國(Inter-national)、代際間(Inter-generational)、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跨教育/產業(yè)(Inter-sector)、人際間(Inter-personal)的融合,通過這種融合方式可以實現(xiàn)更加豐富的內涵[26]。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時代,融合不僅是教育的主題,更是整個時代的重要發(fā)展方向。本研究希望借助清華大學融合式教學的實踐探索,為相關領域提供參考,共同建設更開放、更融合、更有韌性的大學[27]。相信未來在融合式教學體系持續(xù)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更新迭代、全球資源貫通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將會激發(fā)出更多的理論洞見與實踐成果。

作者介紹:汪瀟瀟,系清華大學在線教育中心主任;郭雙雙,系清華大學博士。


參考文獻
[1]祝智庭,胡姣.技術賦能后疫情教育創(chuàng)變: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樣態(tài)[J].開放教育研究,2021,(1):13-23.
[2]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xiàn)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13-24.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OL].
[4]Gunes S. What are the perceptions of the students about asynchronous distance 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J]. World Journal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urrent Issues, 2019,(4):230-237.
[5][11]穆肅.傳統(tǒng)大學需要創(chuàng)新變革:HyFlex課程引領未來——訪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布萊恩·貝迪博士[J].開放教育研究,2013,(1):4-8.
[6]孟香惠.基于網絡課程的融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探索[J].中國遠程教育,2013,(6):56-60.
[7]Bruff D. Active learning in hybrid and physically distanced classrooms[OL].
[8]穆肅,王雅楠,韓蓉.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設計的特點、方法與原則[J].開放教育研究,2021,(5):63-72.
[9]梁曉彤.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OMO同步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1.
[10]Raes A, Vanneste P, Pieters M, et al.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 the hybrid virtual classroom: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the effect of quizz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9,(143):103682.
[12]清華新聞網.清華大學召開全校教學工作推進會[OL].
[13]清華新聞網.王大亮:線上線下融合,讓教學更有效、更有用、更有力[OL].
[14]清華新聞網.融合式教學,一個都不能少[OL].
[15]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lián)網與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7,(5):26-32.
[16][23]李曼麗,喬偉峰.“同步異地”課堂教學模式新探:以清華克隆班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0,(10):79-83.
[17]汪瀟瀟.在線教育賦能大學教學創(chuàng)新[OL].
[18]清華新聞網.清華大學發(fā)起全球大學特別對話 共商新冠疫情下在線教育合作與發(fā)展[OL].
[19]清華新聞網.融合式教學助力清華大學課程共享新模式[OL].
[20]中國教育在線.福建工程學院:“克隆班”架起“福建-新疆”高校融合式同步云上課程[OL].
[21]清華新聞網.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引領新數(shù)字時代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記世界慕課聯(lián)盟成立一周年[OL].
[22]Tawil S, Locatelli R.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M]. Paris: UNESCO, 2015:80.
[24][27]清華新聞網.把握變革機遇 用教育的力量塑造未來——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世界慕課大會上的致辭[OL].
[25]田愛麗,侯春笑.線上線下融合教育(OMO)發(fā)展的突破路徑研究——基于路徑依賴和路徑創(chuàng)造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2,(1):73-78、85.
[26]清華新聞網.世界慕課聯(lián)盟在線教育對話2021項目正式啟動[O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華新氣象| 重新定義課堂,從“課桌變形”和“削平講臺”開始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如何成為反思型教師?可從3方面入手……
清華美育說|美育教學喚起“活性”的三種途徑
清華大學水利系王忠靜教授:四年ZOOM線上授課經驗分享
清華首推混合式教育學位項目
MOOC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