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魯迅故里。印象中老屋門前的小街,已經(jīng)開發(fā)成喧鬧的旅游商業(yè)街。只是那些老臺門本身:魯迅祖居、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還是原來的模樣。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系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代表作品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
年少氣盛的時代,無書可念,幾乎讀遍了魯迅作品,至今依稀還記得。那時的心目中,魯迅是很偉大的革命家,字字匕首,句句投槍,正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歲月老去,世事磨礪,這才漸漸地有了一點點領(lǐng)悟。那些晦澀難懂的雜文里,不僅有這位中國老人對國家對民族的滿腔熱忱,也有著內(nèi)心難言的孤獨、沉重和憂傷,可謂 '心事浩芒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
周家老臺門即魯迅祖居,是紹興市區(qū)現(xiàn)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清朝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周熊占在此購地興建老臺門。老臺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中軸建筑從南到北前后四進,第一進為臺門斗;第二進為廳堂,稱為大堂前,五開間;第三進為香火堂,五開間,明間為廳堂,東次、盡間為佛堂、客房,西次、盡間為餐廳、客廳;第四進為座樓,七開間,樓下中間為小堂前,東首為書房,西首為臥室。東廂樓為九開間,西廂樓為七開間。今中軸線及東、西廂樓建筑均布置原狀陳列 。老臺門懸有魯迅祖父的“翰林”匾;“德壽堂”匾。
三味書屋,清代建筑,在魯迅故居?xùn)|約70米處,本是壽氏書房,后改為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時在此入塾。書屋是壽家臺門東花廳,坐東朝西,三開間平屋。三味書屋明間額懸“三味書屋”匾,金柱配聯(lián):“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均由梁同書書丹。三味書屋書屋中間設(shè)塾師壽鏡吾座位,周圍沿墻處及窗口均設(shè)學(xué)生課桌;魯迅課桌位于書屋東北角,桌面右角刻有“早”字,是幼年魯迅刻以自勉之作。屋后有小園一,植有臘梅、桂花及天竹等,為魯迅與同學(xué)課余嬉戲之處 。
魯迅故居,屬清代建筑,在周家新臺門的西軸線上。新臺門坐北朝南共六進,有八十余間房子,連后園即百草園在內(nèi)占地4000平方米。清光緒年間(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在紹興魯迅故居西次間樓下,一直生活到18歲去外地讀書。他回故鄉(xiāng)任教期間,也以西首第一間樓五為臥室。魯迅故居臨街的兩扇黑漆石庫門系原新臺門的邊門,1913年魯迅一家修繕后獨家進出。清末,周氏家族日趨衰落,民國七年(1918年)族人共議將新臺門連同后園——百草園出售給東鄰富戶朱閬仙。朱家買后對新臺門進行拆建,但西軸線第四進兩開間樓屋和第五進三開間平屋,卻未曾改動,所幸這正是魯迅故居的一部分。
圖上為魯迅父親周伯宜和母親魯瑞,下為青年魯迅和原配夫人朱安
樓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鋪面,天井里種著一株高大的桂樹,每到深秋,桂香撲鼻,因而又稱桂花明堂。過天井有兩間南北向的樓房,前后樓披,花格門窗。東首樓下中間用板壁隔開,前半間稱“小堂前”,后半間是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房間,后半間是過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師椅、條案、茶幾仍照原樣擺放著,魯迅孩提時代常到此處看書、習(xí)字、畫畫。魯迅13歲的時候,祖父科場案事發(fā),家道由此中落,他幾乎每天從母親手里接過首飾,跑到恒濟當(dāng)鋪,把它遞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臺上,在侮蔑里接了錢,又到同樣高的柜臺給久病的父親去買藥。魯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態(tài)的卑俗。
2021.5.18下午,陰,拍攝于紹興市區(qū)魯迅故里及倉橋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