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中國上海市境內連接黃浦區(qū)與虹口區(qū)的過河通道,位于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附近,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也是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保護建筑。2018年1月27日,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yè)遺產保護名錄”。
外白渡橋是一座簡支鋼桁架橋,同時也是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有兩孔。外白渡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橋支撐著上部下承式筒支鉚接鋼桁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
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并沿用至今。
外白渡橋南起于南蘇州路,北止北蘇州路,整橋長104.24米。
清咸豐六年(1856年)10月,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中間設活動橋面,船只駛過時須起吊。行人需交“過橋稅”后方能過橋。
威爾斯橋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租界工部局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因其毗鄰外灘公園,定名為“公園橋”。7月28日,公園橋竣工[3]。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園橋幾經補修,已不能適應交通發(fā)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同年,外白渡橋開工。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并投入使用。
民國36年(1947年),上海市政府當局對橋梁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檢修,以防止橋體進一步下沉。
1964年,外白渡橋再次進行大修,拆除了原先有軌電車路軌,重新鋪設了鋼筋混凝土橋面。
1991年8月,市政部門對外白渡橋鋼橋的桁架結構和支撐平臺進行修繕。
2008年3月,外白渡橋正式封閉交通,除橋墩以外部分被從原處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廠進行大修。
2009年3月,外白渡橋以原貌回到原地。
一
二
三
四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