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 琪)端午3天小長假,雖細雨菲菲,但在三林古鎮(zhèn),修舊如舊的老街上,仍籠罩著濃濃的端午氛圍:三林塘河里,龍舟競渡;三林塘岸上,裹粽子、蕩湖船……熱熱鬧鬧。最驚喜的是,一度失傳30年的三林浜瓜回到了市民餐桌上! 老街一隅,有一個角落始終吸引著三林居民和過往游客——三林鎮(zhèn)浜瓜恢復基地在此推出浜瓜免費嘗鮮活動。一只只浜瓜在運刀如飛的師傅手下,瓜片厚不足1厘米,薄如年糕,不等切好,就不斷有手來接走,黃瓤入口即化。“真甜啊,還是我小時候的味道!”57歲的三林農(nóng)婦蔡金妹品嘗著浜瓜,講起了浜瓜經(jīng):“我家祖輩都種過浜瓜,每年端午節(jié)吃浜瓜是三林塘的風俗?!比欢?,金妹嫁人后,浜瓜就逐漸不見了。今年端午再見浜瓜,她說:“說不出的開心,就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nbsp;
三林浜瓜恢復基地總經(jīng)理姚衛(wèi)平說出了浜瓜背后的故事:三林塘種植浜瓜的歷史已有百余年,形長圓,中部略粗,每瓜一般重約1.5公斤至2公斤。瓜皮呈淡綠色,通體有淺色花網(wǎng)紋,瓜瓤呈菊黃色,嵌棕紅色瓜子,甜度在西瓜中最高。浜瓜皮極其脆弱,一擊即破,而瓤崩出,滬語“浜”音同“崩”,浜瓜由此得名。上世紀60年代起,在以糧為綱的政策下,浜瓜種植面積越來越少,到1976年已基本不種。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農(nóng)科院一位生于三林的育種專家在日本考察時,意外見到一種抗戰(zhàn)時從中國流傳到日本、在日本被命名為“嘉寶”的瓜。該專家根據(jù)瓜的形狀和紋路,斷定它正是在上海已流失的浜瓜,便把種子帶回國內(nèi)。不過,彼時的浜瓜由于日本的地理條件不同已嚴重退化,早已不是當年的滋味。
“從那以后,科研人員對浜瓜的恢復性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直到今年才具備了批量生產(chǎn)的能力?!币πl(wèi)平透露,由于浜瓜對土地和種植方法要求高,目前還沒有散戶種植,由三林鎮(zhèn)專門種植基地統(tǒng)一種植,“所有的瓜都是人工授粉,肯定沒有使用‘膨大劑’?!苯衲陮⒂?.5萬公斤浜瓜供應大型超市,根據(jù)品質(zhì)將分每500克6元、8元、10元三個等級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