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知識比較hardcore
沒辦法
我爹說過
好用的,不好學
畢竟這年頭
認真學點東西的,不多
每天一首歌,美滋滋
想要搞懂攝影器材?
想要成為了解設(shè)備的老鳥?
想要真正懂得你手中相機的每一個功能?
【器材黨】
這個分類
也意味著兩件事
第一,你看到的都是我多年“搞機”的經(jīng)驗
第二,你看到的都是別的攝影師不愿告訴你的知識
今天我們來聊聊
攝影中無數(shù)新手一年都搞不明白的問題:
“畫幅”
上帝說,要有膠片
于是有了膠片
最初上帝看膠片是好的
于是規(guī)定下來
每一張膠片的尺寸都是36mm×24mm
然后,上帝就睡去了
——《攝影圣經(jīng)》
……以上都是我瞎掰的謝謝,下面也一樣
最初的膠片
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
最終確認的尺寸是36mm×24mm
這也就意味著
作為感光元件的膠片
如果尺寸是36mm×24mm
就可以說它是全畫幅
上帝看數(shù)碼相機是好的
于是創(chuàng)造了CCD和CMOS
最初的CCD并沒有一張膠片那么大
于是,上帝稱之為半畫幅
——《攝影圣經(jīng)》
最初的數(shù)碼相機使用的感光元件是CCD
也成為“電荷耦合器件”
后來發(fā)展為CMOS,這個名字更蛋疼了
叫“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敲黑板
完全不用記這個
你就不明覺厲的知道我在吹牛X就好
反正我也是百度百科哈哈哈哈
CCD和CMOS的作用很簡單
記錄下鏡頭里的畫面
轉(zhuǎn)換為數(shù)碼信息
儲存在相機里
剛開始的時候
因為技術(shù)的限制
CCD的尺寸普遍要比正常的一張膠片底片小
大約在24.9×16.6mm
大家可以看一下大小對比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圖
紅框內(nèi)的為半畫幅,也叫APS-C畫幅
而全部的圖片則是全畫幅
是不是還是有差別的?
上帝看全畫幅是好的
噪點低,高感好,畫質(zhì)高
于是讓CMOS從半畫幅
變成了全畫幅
于是這事變成了
地上的人的錢便沒了
——《攝影圣經(jīng)》
全畫幅和半畫幅除了實際物理現(xiàn)實的差別
那具體還有哪些不同呢?
話句話說,為啥全畫幅比半畫幅貴辣么多呢?
很簡單
因為感光元件越大
就可以等于說
畫質(zhì)越好
感光度越好
噪點控制越好
并且不用乘以轉(zhuǎn)換系數(shù)
總之就是好
大家可以看這個畫面里,最外面的紫色,就是全畫幅的范圍
而深藍色寫著aps-c的則是半畫幅
最后告訴你們一下真相……
那個橙色的1/1.8英寸的大小,就是你手中iPhone的感光元件大小……
知道差距了吧,扶額
上帝把全畫幅的鏡頭用在半畫幅的相機上
希望他們有所不同
于是上帝便令光線扭曲
說,“乘以1.5
這才是半畫幅的鏡頭焦距”
——《攝影圣經(jīng)》
大家可以看這張圖
看不懂沒關(guān)系
我就是想告訴你
其實大家小時候?qū)W過的“小孔成像”
就是相機最基本的原理
而半畫幅可以理解為先天性的
將正常的“成像”進行了裁剪
所以鏡頭的顯示是不正常的
比如說50mm F1.8這個鏡頭
在全畫幅上,焦距是50mm
但到了半畫幅上
必須乘以1.5的轉(zhuǎn)換系數(shù)
結(jié)果就變成了75mm
這樣50鏡頭原有的像場會變化
并且視覺上會被“拉開”
就意味著
如果你以前50mm鏡頭可以拍紅框外的部分
在半畫幅上
只能拍紅框以內(nèi)的了
這也就是半畫幅的物理缺憾——
無法避免的轉(zhuǎn)換系數(shù)
最后總結(jié)一句話
畫幅越大,畫質(zhì)越高
全畫幅的鏡頭用在半畫幅上
要乘以1.5的焦距轉(zhuǎn)化系數(shù)
所以……
想去看看,你手中的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