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記載: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來到海灣,誤以為這里是一條大河的入???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葡萄牙語譯音便是'里約熱內(nèi)盧'。
該城市始建于1565年,1763年成為巴西首府,1822年成為首都;1960年首都由此遷往巴西利亞。后改為瓜納巴拉州(范圍與城市相同),1975年瓜納巴拉州撤銷后成為里約熱內(nèi)盧州首府。
里約即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的中文簡稱。里約熱內(nèi)盧州位于巴西東南部,北臨圣靈州、西臨米納斯吉拉斯州、西南臨圣保羅州、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636公里。面積4.36萬平方公里。
是巴西最大的港口城市。
圖片為機場出境大廳
里約市最為知名的是它一年中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文化慶典活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狂歡節(jié),在傳統(tǒng)的天主教四旬齋禁食期的兩周之前舉行。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到里約熱內(nèi)盧參與并見證這次狂歡??駳g節(jié)意味著大量的人群、美食、色彩,當然還有桑巴舞。
市內(nèi)游覽路過一處地方地陪導游介紹說這就是每年舉行狂歡節(jié)的地方,可惜車子太快,只抓拍到幾個著盛裝的舞者,地陪說這是參加學習狂歡舞的學員,里約很多這樣的學習班。
我們來得不是時候,不過估計遇上狂歡節(jié)也是要命的事,人山人海也夠嚇人,我不太喜歡這種場面。
里約大教堂始建于1964年,1976年落成使用,位于里約熱內(nèi)盧的中心,是為了紀念圣塞巴斯蒂安而建造的。教堂造型獨特,氣勢恢宏,是里約熱內(nèi)盧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里約大教堂又被稱天梯教堂,歷經(jīng)12年時間,終于在1976年落成投入使用。她的風格迥異于同時期歐洲古老典雅教堂。里約大教堂的主體建筑是一座頂端呈圓錐形,造型時尚,給人金字塔般印象的鋼筋水泥為主要建筑原料的現(xiàn)代建筑。教堂全身高80米,底座直徑106米,可容納2萬人。
十字架的四端連接著彩繪玻璃窗一直垂到地面。講禮臺上方,懸掛著碩大的木刻的耶穌受難雕像,顯現(xiàn)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場面。背面是至上而下的彩繪玻璃窗,在陽光透視下五光十色、光彩奪目,給整個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講禮臺的后面是小禮拜堂和懺悔室,四周雕刻有圣母瑪利亞懷抱兒時耶穌的雕塑。講禮臺前面是禮拜堂,規(guī)模很大,顯得空曠開闊。
途徑270米長的拉帕渡槽是建于1732年,旨在把河水引向山上的居民區(qū)。修建時使用印第安和黑人奴隸為勞工,后來因不再需要通過渡槽引水而停用。自19世紀70年代就開始運行的圣特雷莎山上的老式有軌電車,于1896年開始經(jīng)改建后的渡槽通往老城區(qū),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渡槽作用不再是輸水,而是有軌電車??的路基。
塞勒隆臺階位于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的拉帕和圣特雷區(qū),這里原本是貧民窟里一個普通的水泥階梯,經(jīng)過智利藝術(shù)家喬治塞勒隆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逐漸成了里約旅游的必經(jīng)之地.。
很早就在網(wǎng)絡上見過,一直也挺好奇的,如今站在這條有名的臺階親眼目睹,只感覺眼花繚亂,色彩搶眼,加上游客頗多還真的一下無從下手??。
下圖是路邊的小攤位,一小伙子在編織一些小玩意,我一看這小伙有點意思,自然是他同意后用手機連拍了幾張。
地陪介紹:從1990年開始,智利藝術(shù)家喬治塞勒隆用從60個國家搜集來的五顏六色的瓷磚、陶片和鏡子鋪成了一條250級的臺階,這個室外階梯連接著里約熱內(nèi)盧的拉帕和圣特雷街區(qū)。這臺階是來到里約必去的非常著名的攝影景點,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花花公子雜志,還有許多著名音樂人如U2、Snoop Dogg的音樂視頻都曾在此取景。
想拍點東西那是不可能,只可鬧中取靜吧,抄起長焦鏡頭,開始漫無目的地瞅準機會抓拍。
全世界都知曉巴西盛產(chǎn)美女,走在里約這座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中,就是這樣一個小巧別致的街區(qū),隨時都可以看到美女的倩影。因為《花花公子》雜志曾在這里拍美女模特,引來了世界美女紛紛到此效仿,正合我意,于是有了這些美女圖片。
位于巴西里約市內(nèi)的科爾科瓦多山,山丘位于海拔2310尺,山高709米,是觀光里約熱內(nèi)盧的最理想地方,山丘上有一巨型耶穌基督像,故又叫:耶穌山。
驅(qū)車來到山下,換乘景區(qū)的車子盤山而上。
在山下就看滿山濃霧籠罩,心想完啦,估計在山上又不能清晰的拍腳下里約市及跨海大橋??。
結(jié)果上山后不光是霧,雨越下越大,下圖就是電梯口,免費上到山頂大平臺。
在1922 年,巴西獨立100 周年時,巴西天主教團和修女們聯(lián)合簽名要求佩索阿總統(tǒng)建一耶穌像。這塑雕像,是巴西著名雕塑家瓦爾·科斯塔及其同伴們,花費了整整5年的時間精心設計,協(xié)力雕塑,于1931年完成的一個建筑壯舉。
雕像總高38米,頭部長近4米,釘在受難十字架上的兩手伸展寬度達28米。整座雕像用鋼筋混凝土堆砌雕塑而成,重量在1000噸以上,屹立在駝峰山的擎天柱石上。從城的每個角落遠遠望去,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耶穌受難的身影。
巴西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全國有90%以上的人都篤信天主教。在教徒們看來,這座耶穌的巨型雕像,正是為普天下勞苦大眾而獻身的'救世主'的化身。圣像展開雙臂似乎在迎接八方來客,并祝福百姓平安昌盛。
2007年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在耶穌像建成50 周年時,巴西朝野和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此舉行了浩大的慶祝活動。
紀念碑廣場就坐落在海濱,占地 6850平方米,建于1957年6月,旨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在意大利與同盟軍一起陣亡的巴西遠征軍官兵。珍珠港事件以后的1944年,巴西派2.5萬名官兵組成遠征軍赴歐洲戰(zhàn)場,犧牲了400多人,這在百年無戰(zhàn)事的巴西就是巨大的傷亡了。
1945年巴西政府把烈士的遺體運回國,安葬在紀念碑地下的陵墓里。紀念碑設在3米高的平臺上,總高38米。上平臺要登26個臺階。紀念碑由碑門、無名烈士墓、紀念碑、三軍戰(zhàn)士雕像組成。碑由兩根高大的門柱為主雕塑,門柱頂端為一平臺,紀念碑就是抽象的雙臂雙手,象征著人的兩手伸向天空祈禱和平。碑門后為無名戰(zhàn)士墓,墓前銘刻著'巴西紀念著她的無名戰(zhàn)士'的匾額,墓中央點燃著長明的火炬,這火炬到目前為止整整燃燒了50年了?!?/p>
面包山雄居海灣與大西洋之間,山體陡峭,四壁光滑,高近四百米,遠遠望去,孤立于蒼茫的天地間,巴西人戲稱為'甜面包'。時間關系我們只是仰慕觀看而已
酒店前景色
早餐后等車時手機隨手拍
里約有一千多萬人口,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種族,每天都在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干戈,卻從不發(fā)生宗教或種族紛爭。在這里,極端貧窮和過度奢華肩并肩地存在著,貧民窟堂而皇之地盤踞在本該是富人聚集的半山腰上,身無分文的流浪漢與腰纏萬貫的富翁并排躺在科帕卡巴納海灘上分享海浪、陽光和沙灘。在里約,人們不停地抱怨、示威,但是街頭歡快的桑巴舞卻從未停過;市長們來來去去,卻無法改變這個城市。里約是無法用一個詞來形容的,只能說它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城市。
圣保羅與里約相比,我更喜歡里約,可惜逗留的時間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