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
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shè)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桂林郡,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廣西”的名稱主要來源于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單位——“廣南西路”,后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
廣西尚有“八桂”的稱謂,源于漢代《山海經(jīng)》,流傳于唐宋時代,而明朝政府將廣西承宣布政使司的行政區(qū)域在官書中正式定名為“八桂”,“八桂”之稱遂流傳后世。
自治區(qū)首府駐南寧市,下轄14個地級市——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貴港市、玉林市、百色市、賀州市、河池市、來賓市、崇左市,是中國五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之一,是中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qū)。
位于中國華南地區(qū)西部,其東、北、西分別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接壤,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是西南地區(qū)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jīng)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廣西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
廣西的大陸海岸線長近1600千米,區(qū)內(nèi)交通便利。
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燦爛的文物古跡,濃郁的民族風(fēng)情,使廣西獨具魅力。
廣西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盛產(chǎn)水果,被譽為“水果之鄉(xiāng)”,主要品種有火龍果、番石榴、荔枝、金桔、蜜橘、龍眼。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桂林境內(nèi)的山水風(fēng)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全市轄6個區(qū)——秀峰、疊彩、七星、 象山、雁山區(qū)、臨桂區(qū),11個縣——靈川、興安、全州、灌陽、資源、永福、陽朔、荔浦、平樂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
桂林地處廣西東北部,是廣西最大的航空港,桂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
桂林北接湖南、貴州,西面、南面與柳州市相連,東面與賀州市毗鄰。
屬于山地丘陵地區(qū),為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guī)r經(jīng)億萬年的風(fēng)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huán)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
桂林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毫米,全年無霜期300天左右,平均溫度19°C,冬無嚴(yán)寒,夏無酷暑。
桂林是“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亞太旅游協(xié)會旅游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的永久舉辦地。
世界女子九球錦標(biāo)賽于2014年在桂林舉辦。
桂林漓江風(fēng)景區(qū),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風(fēng)景最美的巖溶山水游覽區(qū)。
漓江又名桂水、桂江、癸水、東江。
它流經(jīng)桂林市,以流域孕育了獨特絕世而又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觀——桂林山水,“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其風(fēng)景秀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馳名中外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
漓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清、奇、巧、變”四個字。
清,指的是漓江水,一年四季晶瑩透亮,清澈見底。
宋人張自明的“癸水(漓江水)江頭石似浮”,已將它的清亮描寫出來了。
奇,是指漓江的山,奇異峻美。
宋代詩人范成大說“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陳毅詩贊漓江“處處呈奇觀”,“足夠一生看”。
巧,是說漓江風(fēng)景之奇巧。
漓江沿途,奇奇怪怪的石山,形象萬千,比擬無窮,摹人擬物。
“仙人推磨”“九牛過江”“猴子抱西瓜”……無不惟妙惟肖。
而石崖上的石紋石色,光怪陸離,絢麗多姿,構(gòu)成了一幅幅自然的圖畫......
變,指的是漓江景致的變化多端。
乘船游江,只見兩岸的山,時而孤峰直立,時而奇峰一片;時而山海峰林,時而平疇曠野。
只見漓江的水,忽曲忽直,時緩時急,有時波平浪靜,有時浪翻濤滾,銀花飛濺。
漓江之景,還隨著季節(jié)、晝夜、早晚、晴雨的不同而變化。
真是四季有景,時時皆景,景景不同。
尤其是清晨和細(xì)雨之時,晨霧煙雨,籠罩群山,若隱若現(xiàn),藏頭露尾,變幻莫測。
漓江的主要景點可以概括為:
一江(漓江)
兩洞(蘆笛巖、七星巖)
三山(象鼻山、疊彩山、獨秀峰)
漓江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縈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風(fēng)光旖旎,猶如一幅百里畫卷。
乘舟泛游漓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閑釣、古樸的田園人家......
九馬畫山是桂林漓江著名的景觀之一,是大自然的筆墨奇觀。
山高400余米,寬200米,臨江而立,石壁如削,五彩斑斕,遠望如一幅巨大的畫屏,細(xì)細(xì)地端詳,畫屏中惟有一群駿馬,或立或臥,或昂首嘶鳴,或揚蹄奮飛,回首云天,或悠然覓食…….
宋代詩人鄒浩將之比作天公醉時的杰作:
“應(yīng)時天公醉時筆,重重粉墨尚縱橫?!?/p>
清代詩人徐弓贊道:
“自古山如畫,如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br>
古往今來,多少游人至此,莫不被這天然壁畫迷住。
有民謠流傳:“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幾多雙?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b>
在九馬畫山山腳一處崖壁上,有明代留下的“畫山”兩個大字的摩崖石刻。
此“畫山”摩崖石刻,每個字高1.6米,寬 1.2米,加落款所占方框,整個石刻長5.3米,高 3.2米,四周還刻有祥云花邊作襯托。
石刻右上方為石刻年代,左為石刻落款。
“畫山”摩崖石刻雖然年代已久遠,但字跡依然隱約可見。
在畫山之南,有一塊黃色巖石,寬數(shù)丈,像一塊黃布平鋪江底,這里因名“黃布”,灘名“黃布灘”。
這里江流清澈寧靜,云山倒影,江面水底,處處如畫,有詩贊曰:“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p>
此即“漓江一絕”——“黃布倒影”,這里是觀看青峰倒影的最佳處。
詩曰:“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b>
200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了第五套人民幣,其中20元紙幣背面的漓江風(fēng)光就是“黃布倒影”。
黃布灘與朱壁灘之間,有七座大小不一的山峰,亭亭玉立,宛如七位浴水而出的少女,習(xí)稱“七仙女下凡”。
相傳天上的七仙女,迷戀漓江美景,長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