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皇 城 相 府
——51年后的同學聚會(六)
圖·文字編撰塞上齊翁
4月19日。繼續(xù)小雨。而且不知道什么時候雨停。游覽洛陽自然山水風景區(qū)“重渡溝”的計劃泡湯。
“五一”團的首腦們研究決定,今天移師晉城,游覽“皇城相府”。
以明清古建筑為主要看點的“大院文化”,是山西省的重要旅游資源。張藝謀的一部《大紅燈籠高高掛》,讓“喬家大院”名揚天下。后來,又有了規(guī)模更大的“王家大院”。今天我們要去的“皇城相府”,聽說具有更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皇城相府。是清代順治、康熙兩朝重臣;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輔佐康熙大帝半個世紀的一代名相;一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位于距山西省晉城市40多公里的陽城縣北留鎮(zhèn)皇城村,占地3,6萬平方米 ??滴鯛斣鴥啥锐{臨并下榻這里,故名“皇城”。城堡背靠龍虎山,面向樊溪水;高墻深院、樓堞林立,依山就勢,錯落有致;亭臺水榭、彩梁畫棟;磚雕石刻、古色古香。是一座獨具特色,融城防、宗祠、官邸、民宅、書院學堂為一體的明清古建筑群,一座具有強烈東方人文色彩的古城堡。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燮兩位老先生盛贊這里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曾經是央視《康熙王朝》、《契丹英后》和其它多部影視劇的重要外景地。
陳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原名
陳敬,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21歲中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便賜名陳廷敬,從此聲名鵲起。入仕53年,由
翰林院庶吉士起步,步步晉升,歷任
工、
戶、
刑、
吏四部尚書;拜文淵閣大學士;為《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的總閱官??滴趸实蹖λ麡O為器重,曾多次賜詩、賜聯(lián)、題字,贊譽其為“卿為耆舊,可稱全人”。
陳廷敬為官清正廉潔、體恤百姓; 生平好學,詩、文、樂極備;飽讀詩書、筆耕不輟。著有《午亭文編》50卷(選入《四庫全書》),晚年又手定《尊聞堂集》、《河上集》、《三禮指要》、《午亭歸去集》等。他還主持編修了《鑒古輯覽》、《三朝圣訓》、《政治典訓》、《大清一統(tǒng)志》、《佩文韻府》、《方輿路程》、《康熙字典》等多部國家典籍史志。他的詩風格“清雅醇厚”,很得
康熙皇帝的贊賞。可謂為官清廉身正朝野,慧言廟堂澤披天下,善行一生德耀古今,才華橫溢詩寫春秋。 皇城相府也因為這一代名相生前身后的榮耀光環(huán)而更顯風采。
皇城相府為全封閉雙城堡建筑群,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共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間。內外城墻總長達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內城和外城的總體布局,以“神龜”祥瑞之象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我們的游覽路線大致是:
御書樓>外城中道莊>大小石牌坊>大學士第>小姐院>西花園>登外城西城墻>從望河樓往南>外城南城墻>內城 斗筑居>內城西城墻南段>內城南城墻>文昌閣>內城東城墻>南堞樓>北堞樓>樹德院 字典博物館>河山樓>陳氏宗祠>容山公府>麒麟院> 御史府>世德院>城外 石壁飛魚長廊>悟因樓>南書院>止園花園。
我們午后約2:30到達皇城相府,正值小廣場準備“陳廷敬接駕大典”表演。廣場周圍,已經里三層外三層坐滿了人,我們擇地而坐?!按蟮洹奔s15:00開始。人們依次看到兵丁在城樓、廣場布崗;儀仗隊舉旗列隊,隨鳴鑼開道的兵丁出城,繞場半周,列于城下;一太監(jiān)弓腰提胯、甩著拂塵、顛著小方步來到城下宣旨:“皇上駕到,陳廷敬接駕——”;陳廷敬偕家眷及一干人等出城,長跪于地上;皇上駕到,陳廷敬等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禮畢,陳廷敬敬獻《康熙字典》;皇上賜“午亭山村”匾;陳廷敬等再次跪拜,接匾謝恩。也就10多分鐘,大典結束,皇上很大度地邀請大家一起游覽相府。于是乎,眾人一哄而散,三五成群,涌向相府。
一、外城——中道莊
御書樓。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陳廷敬的三兒子陳壯履為紀念去世的父親,炫耀皇恩浩蕩而建。因樓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書而命名?!拔缤ど酱濉必液汀按簹w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聯(lián)是康熙皇帝御賜親書。當時康熙已年近花甲,這該是他的封筆題字。
“午亭”是陳廷敬的晚號。用他的晚號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對陳廷敬作為輔弼良臣的最高褒獎。
楹聯(lián)的意思是說陳廷敬青壯年的時候,事業(yè)有成,就像濃蔭蓊郁的喬木一樣,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晚年帶病堅持工作(帶病編修《康熙字典》),品節(jié)昭明,好像臨霜的菊花,散發(fā)出更加濃郁的芳香。這無疑是對陳廷敬一生功績和操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在相府的所有建筑中,惟有“御書樓”的樓頂是金黃色琉璃瓦,因為這是存放皇帝手跡的地方,以此體現嚴格的君臣之別。
御書樓后面那座黛瓦單檐歇山頂城樓,是外城“中道莊”城門。游覽時懵懵懂懂,竟然沒有留意它的存在,所以沒有它的照片。
中道莊?;食窍喔耐獬牵愅⒕锤。ㄓ诿鞒绲澥迥辏?642年),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緊依內城西墻而筑,基本呈正方形,比內
城略短,城內主要建筑為陳廷敬府第——冢宰第,即
大學士第,三進院,另有東書院、西花園、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門外有大小兩座功德牌樓。其建筑布局沿襲了清代前堂后寢的規(guī)制,并且在建筑規(guī)格上彰顯了“正一品光祿大夫”門第的尊貴,給人以富麗堂皇的印象。城墻外以南有止園花園、園內有
南書院、悟因樓等。
大小石牌坊。進入外城“中道莊”,最為醒目的是大牌坊。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陳廷敬官居吏部尚書時奉旨而建。四柱三門,通體石雕而成,基周瑞獸相擁,坊額雕龍鐫鳳,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正中坊額刻有“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別稱,“總憲”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陳廷敬先后在朝擔任四部尚書,后入閣拜相,成為一代名臣。
兩側坊額分別為“一門銜澤”、“五世承恩”,意為陳氏一門五代,沐浴皇恩。下邊三排為陳廷敬兄弟、子侄們的官職名稱。
遠處那座小牌坊,建于順治十四年(1657年)。兩柱一門,也是通體石雕,上載從明代嘉靖到清代順治年間陳廷敬父輩所授官職。
明清兩代,從明孝宗到清
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為官,足跡遍及14個省市,且多政績顯赫,百姓稱頌 。有作品傳世的詩人達33人之多 。真無愧于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述作繁盛,冠蓋如林,文化巨族的盛譽。
兩座牌坊正是陳氏家族的功德記錄,榮耀標志,故又稱“功德牌坊”。
大小牌坊的柱腳前后都有抱鼓獅。導游說摸摸它,可以沾點皇城相府的福氣。所以,獅子的頭尾和前面的繡球都被人們摸得有了漂亮的包漿。
大學士第,又稱冢宰第、總憲府、相府院。始建于明朝末年,于清初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間屢經改建。整個建筑坐北朝南, 布局為前堂后寢。迎大門有影壁,二門,迎客大廳"點翰堂"為正廳,往北為內宅;兩側有東書院、西花園、小姐院、管家院。西花園有石階道通望河樓。
二門。兩面有八字影壁。上方有金匾書“相府”二字。
相府。一進院。正北。點翰堂。據傳“點翰堂”是康熙帝到皇城相府時,親筆點定陳廷敬之子陳壯履為新科翰林而題。因為“點翰堂”的正門是康熙走過的,此后陳家人和文武百官以及庶民百姓一律走偏門,這個規(guī)矩一直沿襲至今。
點翰堂金碧輝煌,氣勢磅礴。上方懸掛康熙御筆親書“點翰堂”匾額,是皇上對陳廷敬多次作為會試主考官,為國家遴選眾多棟梁之才的表彰及褒獎。周邊的鏤雕花板精細繁復。 兩邊的“龍飛鳳舞”匾與“博文約禮”匾也都是康熙御賜親書。
“龍飛鳳舞”是稱譽陳廷敬的人品及其書法氣韻奔放、舒展灑脫。并含有龍為君,鳳為臣,鳳隨龍舞,君臣和睦,綱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陳廷敬與康熙皇帝濃濃的師生情誼與和諧無間的君臣關系。
“博文約禮”是康熙皇帝贊美陳廷敬文學才華博大精深,以禮自重,品格高尚。
康熙這些御筆親書的匾額、楹聯(lián)、題詞讓我們隱約看到了這位皇上爺禮賢下士、尊重下臣的品格。這恐怕與他能夠奠定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
康乾盛世,在位61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不無關系吧。
小姐院。位于相府西北角。是小姐及侍從女眷居住的場所。正房廂房都是兩層樓,屋頂采用券棚頂,風格獨特,屋身低矮,充分說明陳氏家族尊崇“男尊女卑”的封建禮制。院落南邊有通道與西花園相通,可供小姐們吟詩作畫,對弈弄琴
小姐的閨房富麗堂皇,陳設不凡。東廂房懸掛的這幅《松鶴延年福壽圖》中堂,是翡翠玉石制成的。兩邊的“蒼松萬古青永駐,云鶴千年壽無疆”聯(lián),據說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左側的樟木三層鏤雕竹隔扇也極為珍貴,據說除故宮有一紫檀木的,全國再無第三。豪門氣派可見一斑。
西花園。相府內一座布局小巧的花園,園中有水池,池中碧波蕩漾,數尾金魚悠閑自在地游來游去。有石板小橋通往池中亭閣。園中玲瓏怪石、蔥綠小山、曲徑通幽,奇花異草,是典型的官宦私人花園。
二、內城——斗筑居
內城“斗筑居”城門。上方有石刻“斗築可居”,簡稱“斗築居”,意為城堡雖小若斗,卻可安居樂業(yè)。是明崇禎六年(1633年) 陳廷敬之伯父陳昌言為防御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侵擾發(fā)動鄉(xiāng)親所筑。城廓近似長方形,東西寬71.5米,南北長161.75米,依山就勢,東高西低,巍峨壯觀 。設五門,重要部位筑碟樓, 墻頭遍設垛口,東北、東南角制高點建春秋閣和文昌閣。
內城是一座集城防、家廟、官邸、民居為一體的古城堡。城內有一座七層百尺高的碉堡式建筑河山樓,125間屯兵洞;有祠廟建筑陳氏宗祠,官宦私邸容山公府和御史府,民居樹德愿、麒麟院、世德院等8座院落。其布局層樓疊院 、錯落有致; 明巷暗道,四通八達;建筑風格古樸粗獷、渾厚堅固,加之典雅別致、工藝精湛的磚雕、木雕、石雕等藝術裝飾和大量卓爾不群的皇家御賜牌匾,使這座古老的城堡不僅具有迷宮般的神奇詭秘 ,更具有很高的藝術文化品位。
我們沒有從這座大門進內城。而是從外城南墻經過一個門洞,到了兩城之間的內墻南段,往南經過西南角樓到內城南墻,沿南墻拾級而上,登上文昌閣。然后沿東墻往北經過南堞樓,到北堞樓拾階而下到內城。
河山樓。從內城南城墻上鳥瞰斗筑居,中間最高的是河山樓。往右,遠處是內城東北角的春秋閣。再往右,高出城墻的是東墻上的北堞樓。它右邊上下兩排窯洞式的房屋是屯兵洞。
河山樓,取 “河山為囿”之意。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高三十余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平面呈長方形,長15米,寬10米,七層(含地下一層)。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經四百余年風雨滄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舊,可謂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跡。
河山樓內備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設施,儲備有大量糧食,以應付可能出現的長期圍困。底層深入地下,有秘密地道通城外,便于出擊、轉移或逃生。
河山樓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陳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樓避難。流寇久攻不下,揚言要日夜封鎖并采取火攻,樓內村民將井水從樓頂潑下,以顯示準備充分,不懼圍困,流寇知難而退。此后十個月里,流寇又曾三次進犯,在河山樓逃過兵災的村民多達數千人次。
現在,河山樓已成為觀賞攬勝之所,故又名“風月樓”。登斯也,遠近風情,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文昌閣。從南城墻自下而上登文昌閣的游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皇城相府依山而建,隨形就勢,東高西低。東北角的春秋閣與東南角的文昌閣雄踞兩個制高點。春秋閣供奉以“忠義”著稱于世的武圣關公,文昌閣供奉主宰文運功名的文昌帝君,一文一武,武護文佑,難怪陳氏家族,世代平安,科甲鼎盛 ,人才輩出。
文昌閣楹聯(lián)曰:心事傳經留奏草 功名報國在文章?!拔逡弧眻F的巾幗英雄們,也曾叱咤風云,造福一方,如今可謂功成名就,告老還鄉(xiāng)。今天又籍文昌君的風采,一展芳姿。
樹德院。樹德院位居內城東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間。東西兩個
“中華字典博物館 ”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副校長許嘉璐題寫,他還向博物館贈送了一批由他親自主編的字典辭書,他贈送的一本珍藏了多年、封二上寫有“圣祖御定康熙字典丙辰恭戴葆藏”字樣的《康熙字典》珍本,是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康熙字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敕撰、皇帝親自為其作序、以皇帝年號命名,收字最多,音義解釋詳備,使用廣泛,影響深遠的漢語字典?!白值洹边@一名稱也由此而始??胺Q中華第一字典、皇家第一版本。這部曠世巨著后來共有127種版本,至今重印不輟。
陳廷敬任總編修。晚年已逾古稀的陳廷敬曾帶病率其子及20多位翰林院學士傾力于字典的編撰事宜。 基于這一淵源,由皇城村的帶頭人和陳氏家族的后人發(fā)起,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等多方面的熱心人積極參與,從最初的“《康熙字典》展覽室”,擴展成“中國字典發(fā)展史”專題陳列館,最后有了今天的“中華字典博物館”。這是展示廳陳列的多種版本《康熙字典》之一種。
中華字典博物館,是國內首座專題性字典博物館。由中國字典發(fā)展史展示和字典收藏兩部分組成,現有10個展室、5個典藏閣,收藏展示的各種版本古代字書、近代字典、辭典等海內外藏品一萬五千余冊。
屯兵洞。磚券窯洞,戰(zhàn)亂時期駐守家丁。五層125間。因地制宜,層層遞進,洞間三五相連,層間暗道相通,出入方便,直達城頭。最高一層設炮眼,直對城外,可發(fā)射火器。攻防兼?zhèn)?,獨具匠心?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