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中藥可治病,掌握用量很重要,用量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影響治病效果,甚至威脅生命健康。那么如何掌握中藥用量?比如控制劇毒藥量,使用量和療效成正比,可從下面四個方面來掌握中藥用量:
如何掌握中藥用量?下面四個方面要知道:
嚴(yán)格控制劇毒藥用量
如川烏頭,有效量為3克~6克,煎服如超過10克,就易發(fā)生中毒,如超過30克以上者,就易發(fā)生死亡事故,必須嚴(yán)格掌握。若延長煎煮時間,可以減低其毒性。
根據(jù)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為和解退熱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為疏肝解郁宜偏輕(3克~6克)。又如防風(fēng),作為疏風(fēng)發(fā)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當(dāng)用最大量(30克~45克)。
按藥物作用地位來定量
一般地說,君藥、臣藥用量偏重,佐藥、使藥偏輕。例如用桂枝湯時,桂枝為主,白芍為輔,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湯時,白芍為主,桂枝為輔,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過常用量。再如治陽虛寒證病人,一般用四逆湯,附子為主(5克~8克),干姜為輔(2克~5克)。若病情嚴(yán)重,陽脫脈伏者,當(dāng)用通脈四逆湯,干姜為主(8克~10克),附子為輔(4克~6克),余可類推。
編輯推薦:服用祛火中藥有講究
注意藥物的體積掌握用量
同一藥量的藥材,體積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黃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藥罐。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應(yīng)掌握用量,適當(dāng)考慮到藥材的體積。如礦石、貝殼類藥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對有些體積雖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湯代水煎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