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獸自獻羽毛
隋煬帝下詔,要求制做三萬六千人的黃麾儀仗,以及輅輦、車輿和皇后的儀仗,文武百官的禮服。
各州縣都在征收羽毛作為制作材料。百姓為了搜捕鳥獸,在水上和陸地上都掛滿了羅網(wǎng),可用作羽毛裝飾的鳥獸幾乎被捕盡殺絕。
烏程有棵超過百尺的樹,樹上有一個鶴巢。有人要捉鶴,但因為樹上沒有可以攀附的枝條,爬不上去,就開始砍樹。鶴怕它的后代被殺,就自己把羽毛拔下來,扔在地上。
有人竟把這個事情作為吉祥的征兆,宣稱:“天子制羽儀,鳥獸自動獻羽毛?!?/span>
無事就南征
文帝末年,群臣中有人說林邑(今越南)有許多奇珍異寶。當時天下無事,劉方剛剛平息了交州的叛亂,文帝就派劉方遠征林邑。
劉方派欽州刺史寧長真等人率領步騎兵一萬余人出越裳,自己親率水師出比景。
林邑的士兵乘坐巨象,從四面八方圍攻渡過黎江的隋軍。為了對付象兵,隋軍挖了許多小坑,用草蓋上,再向林邑軍隊挑戰(zhàn)。兩軍交戰(zhàn)時,隋軍佯作戰(zhàn)敗。追擊中,很多林邑士兵乘坐的大象陷入小坑,被絆倒在地,造成了混亂。劉方命士兵用弩猛射大象,逃跑的大象攪亂了林邑軍的陣形。林邑軍大敗,被俘被殺者達萬余人。
劉方追擊到當年馬援立的銅柱,并繼續(xù)向南,用了八天就打到林邑的國都。國王梵志放棄城池,逃到海上。隋軍入城,繳獲了十八塊黃金牌位。
劉方刻石立碑,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后返回。很多隋軍士卒患上了腳腫病,死者占總數(shù)的十分之四、五。劉方也病死于途中。
香草不香
隋煬帝的車駕到了榆林郡,他想到塞外炫耀兵力,先派遣武衛(wèi)將軍長孫晟向啟民可汗傳達他的旨意。
長孫晟打算讓啟民可汗親自除掉牙帳中的雜草,給各個部落作為敬重朝廷的示范。
他指著帳前的草稱,這根草很香。啟民可汗卻沒有聞到香味。長孫晟提示他,諸侯都要親自灑掃天子巡幸的地方,修整御道,以表示對天子的崇敬和忠心。現(xiàn)在牙帳內雜草叢生,自己只好說留著香草罷了!
啟民可汗這才醒悟過來,非常感謝長孫晟的教誨。他拔出佩刀,親自清除了牙帳中的雜草。啟民部族的顯貴和其他部族的人都爭相仿效啟民可汗。
全體突厥人出動,從榆林北境到啟民可汗的牙帳,開辟了一條長三千里、寬一百步的御道。
煬帝知道了長孫晟的策略,更加欣賞他。
出巡的陣型
太府卿元壽向隋煬帝建議,仿效漢武帝出關時隊伍連綿千里的陣勢,把巡視的軍隊分為二十四支,每天派遣一支出發(fā),相距三十里,旗幟相望,千里不絕,展現(xiàn)出師的盛況。
周法尚反對,認為連綿千里的軍隊被山川隔阻,一旦突然遇到不測,隊伍就會四分五裂。如果中央有事,首尾就難以知曉,也受限于道路漫長,難以相救。
煬帝聽了不高興,問他應該如何做。周法尚建議將軍隊列成方陣,四面向外防御,六宮及百官家屬都在方陣內。倘若發(fā)生變故,可命令在受敵的方向進行防御,再從陣內派奇兵出擊。仿照守城的戰(zhàn)術,以車輛作壁壘。假若交戰(zhàn)得勝,就派騎兵追擊;萬一不勝,也可以屯營自守,這才是萬全之策。
煬帝表示贊同,任命周法尚為左武衛(wèi)將軍。
煬帝出塞巡視長城時,其行宮為木制的六合城。每次停下駐扎時,車轅轉向外作為圍墻,內布鐵蒺藜。再安設插上鋼錐的床弩,用繩子系在弩的板機上。只要有人觸動繩子,弩機就旋轉,向觸動的方向發(fā)射。在弩的周圍,布置能發(fā)射并回收的短箭,并安裝了鈴柱、木槌、石磐等報警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