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如源于臘祭說,源于巫術(shù)說,源于鬼節(jié)說等等。春節(jié)期間的民俗事項經(jīng)過千年的文化沉淀生成了許多象征性的文化符號,如年夜飯、拜年、春聯(lián)、門神、年畫、窗花、“福”字、燈籠、爆竹。其中,歷史最悠久、寓意最豐富的兩個符號是春聯(lián)和門神。
刻有神荼、郁壘的桃符
神話傳說中在東海一座島上有一棵大桃樹,拱形的枝干彎曲到地面形成一扇大門的形狀,妖魔鬼怪都住在大門里面。為了不讓他們出來,天帝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大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他們要是發(fā)現(xiàn)哪個鬼怪為非作歹,就會用草繩把它捆起來,然后送去喂老虎,并且黃帝“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此后,人們又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怕桃木之說。于是,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長方形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qū)懮纤麄z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作桃符,以示驅(qū)災壓邪。春聯(lián)、門神都是由此而來。
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桃符逐漸由桃木板改為紙張,一般用吉祥的紅色紙張?!按郝?lián)”一詞的出現(xiàn),是明代初年朱元璋大力提倡民間貼對聯(lián)以迎春,因此稱為春聯(lián)。明末清初陳尚古《簪云樓雜說》說:“春聯(lián)之設,自明太祖始。帝始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游欣賞大家貼的春聯(lián),而且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lián)。相傳朱元璋微服出巡,經(jīng)過一戶人家,見門上沒貼春聯(lián),便去詢問。原來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所以朱元璋在民間被稱為“對聯(lián)天子” 。經(jīng)過明朝皇帝的提倡,過年張貼春聯(lián)的風氣日盛,這一習俗與叫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一些行業(yè)往往會根據(jù)行業(yè)特點寫有意思的對聯(lián),如鞋店上聯(lián)“前程遠大腳跟須站穩(wěn)” ,下聯(lián)“工作浩繁輕重要分清” ,橫批:“始于足下” 。又如理發(fā)店上聯(lián)“提起刀人人落發(fā)” ,下聯(lián)“拉下水個個低頭” ,橫批“改頭換面” 。據(jù)說石達開也為理發(fā)店寫過一個春聯(lián),上聯(lián)是“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下聯(lián)是“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
春聯(lián)又稱為對聯(lián)、楹聯(lián),分上下兩聯(lián),俗稱對子,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diào),言簡意深。上聯(lián)最后一個字要用仄聲,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下聯(lián)最后一個字一般是平聲,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這樣的春聯(lián)讀起來才符合音韻審美習慣。
春聯(lián)的貼法講究對稱?,F(xiàn)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lián)一般稱為門聯(lián),貼在院子里二門上的稱為重門聯(lián)。家里如果安裝了防盜門,直接貼門上即可。春聯(lián)貼在兩邊門框叫“框?qū)Α?,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叫“門心” ,貼于門楣的橫木上叫“橫批” 。正方菱形,貼在家具、影壁上的叫“斗斤”或者“門葉” 。此外還有一些“春條” ,如“白虎大吉”貼在石頭上,“井泉龍王”貼在水缸上,“樹大根深”貼在樹上,“五谷豐登”貼在糧倉上。古人信奉灶王爺,認為他是一家之主,年關的時候要上天去匯報這一家的情況,所以人們也給灶王爺畫像兩邊貼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現(xiàn)在的汽車上還有貼“車行千里路,出入保平安” ,其他的“春條”包括“春色滿園”“肥豬滿圈”“抬頭見喜”“出門見喜”等??傊郝?lián)和春條等內(nèi)容都表現(xiàn)出吉祥文化的特征,渲染出喜慶的氛圍。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了賈府過春節(jié)之事,“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lián)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 ”門神也是從桃符而來,貼門神也很有講究,一般貼在“門心”的位置,而且要對臉貼,一黑臉,一白臉,白左黑右。 “門神”一詞正式出現(xiàn)在漢代的典籍中,當時除了神荼、郁壘,還有一名叫成慶的古代勇士被奉為門神。常見的門神有鐘馗、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傳說鐘馗在德宗年間參加科考,筆試得了第一名。但殿試進行面試的時候,唐德宗發(fā)現(xiàn)他相貌丑陋,就不愿意讓他當狀元,鐘馗一怒之下便自刎而死。德宗下旨將鐘馗以狀元官職殯葬。又傳說皇帝曾夢到有鬼奔向自己,這時突然出現(xiàn)一個大漢,把鬼吃了,皇帝很感激他,就問他是誰,原來是鐘馗。皇帝下令畫了他的像掛在皇宮中,其形象是豹頭虬髯,目如環(huán),鼻如鉤,耳如鐘,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zhí)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從此鐘馗成了替人們捉鬼的保護神。
唐代以鐘馗為門神,元代則有了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在門神畫像中,秦瓊的武器是一對瓦面金锏。尉遲恭在門神畫像中的武器是一對水磨竹節(jié)鋼鞭。有的畫像則是秦瓊左手拄長槍,右手瓦面金锏;尉遲恭左手拄大刀,右手竹節(jié)鋼鞭。 《西游記》吸收了二人作為門神的民間傳說:涇河龍王犯了天條,要被魏徵斬首,龍王向李世民求情,李世民滿口答應。結(jié)果魏徵在夢里斬了涇河龍王,龍王死后有怨氣,找到李世民,于是皇宮里夜晚出現(xiàn)了鬧鬼之事。李世民被嚇醒,招來秦叔寶與尉遲恭,讓二人負責守護皇宮的大門,“叔寶道:‘陛下寬心,今晚臣與敬德把守宮門,看有什么鬼祟。 ’太宗準奏,茂功謝恩而出。當日天晚,各取披掛,他兩個介胄整齊,執(zhí)金瓜鉞斧,在宮門外把守。好將軍!你看他怎生打扮——頭戴金盔光爍爍,身披鎧甲龍鱗。護心寶鏡幌祥云,獅蠻收緊扣,繡帶彩霞新。這一個鳳眼朝天星斗怕,那一個環(huán)睛映電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舊勛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 。有了他們的守護,再也沒有鬼怪作怪了。
在古代,門神有孫臏、龐涓、趙云、馬超、蕭何、韓信、燃燈道人、趙公明、溫元帥、岳鄂王、孟良、焦贊、李元霸、楊延昭、穆桂英,此外還有文官海瑞。武門神不同,文門神往往是頭戴紗帽,身著一品繡鶴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白面五綹美須,一派雍容華貴模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后又從辟邪門神發(fā)展出一套吉祥門神,如《福祿壽三星圖》 《天官賜?!返取摹伴T神”又生發(fā)出“年畫” ,多是一些神仙傳說、歷史故事、吉祥圖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