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疏風清熱宣肺法會愈喉痹一例
鄧某,女,34 歲。初診∶1978年12 月 2日。
主訴及病史∶5 天前惡寒發(fā)熱,繼感咽喉疼痛,喉頭梗塞、干燥,吞咽或咳嗽時疼痛加劇,聲音嘶啞,胸鷹氣滯作痛,經五官科檢查診為"急性咽喉炎",曾用四環(huán)素、維生素等治療 3 天,效果不顯。
診查∶咽粘膜較紅,喉前庭及聲帶充血,右聲帶活動較差,有紅絲小結,邊緣不齊,中后 2/3閉合不全,其他正常。脈象浮數,舌苔薄微黃。
辨證;急喉痹(急性咽喉炎)。為外感風邪,引動肺胃積熱,上蒸咽喉而致病。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利咽。
處方;炒生子10g 鮮蘆根 10g 蚤休 10g 土牛膝 15g 訶子15g 西青果 10g 地丁草 15g 板藍根 15g 銀花 15g 花粉 10g 輕馬勃 4g 射干10g 桑葉 6g 光慈姑15g二診;12 月 15 日。咽喉干燥痛減輕,吞咽時較前舒暢,胸悶已除,聲音仍嘶啞。藥已見效,治不更法,迭服3 劑。
三診;12 月 20 日。咽病及喉頭梗塞感均已消除,聲音嘶啞也見好轉。仍守上方出入。處方∶炒牛子10g 鮮蘆根 10g 訶子15g 西青果 10g 板藍根 15g 射干 10g 桔梗 9g 生甘草 6g 冬桑葉 6g 銀花 9g
再服藥6 劑而愈。
【按語】 中醫(yī)學之喉痹與西醫(yī)之咽喉炎相似,其證型繁雜,一般分急性和慢性兩大類型。慢性者病多纏綿難愈,急性者病情雖重,但處理得當則能速愈。本例患者病已 5 天,癥見惡寒發(fā)熱,咽喉疼痛,聲音嘶啞,喉部充血等,故診為急性喉痹,辨證屬風熱型,用辛涼解表、清熱利咽法而獲速效。
十一、涼血利濕法治愈流火三例
例一 沈某,男,36歲。
主訴及病史;2天前左小腿突然大片紅腫,疼痛,局部發(fā)熱,行走時脹痛加劇,伴有形寒發(fā)熱,頭痛泛惡,周身骨節(jié)酸楚等癥。
診查∶體溫 39.6℃,呈急性痛苦面容,左小腿大片紅斑微腫,邊界清楚,范圍約 16cm× 19cm,壓之退色,捫之灼手。舌苔黃,舌尖紅,脈弦數有力。辨證∶流火(下肢丹毒)。為濕熱下注,血瘀蘊毒。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處方∶野菊花 15g 銀花 15g 丹皮 15g 黃柏 10g 車前草 9g 地丁草 15g 赤芍 9g黃芩 9g 蒲公英15g 生地 9g 茜草 9g 3 劑
外敷∶金黃散加皮硝,隔日換藥1次。
二診;服藥 3 劑后,寒熱已退,紅斑較前略消,自覺口苦,便結 3 日未解,舌紅,苔黃,脈弦數。守上方去生地,加大黃 5g(后下)、炒山梔 9g,繼進藥3 劑,外敷藥同上。
三診∶局部紅腫已消,大便已解,余毒未消。前方去大黃再進藥 3 劑而愈。
例二 余某,女,69 歲。
初診∶1973年 3月1日。
主訴及病史∶左下肢紅腫疼痛反復發(fā)作已 5 年。2 日前突然畏寒發(fā)熱,體溫升至 38~ 39℃,繼之左小腿前側皮膚紅腫疼痛,納差。近 5 年來,每年均有類似發(fā)作史。
診查∶體溫 39℃,痛苦病容,左小腿前側大片紅斑約 10cm×14cm,邊界清楚,捫之稍減,輕度腫脹,按之有輕微凹陷,四周可見小水皰。血象;白細胞總數 22000/mm3,舌苔厚膩、舌質紅,脈弦滑而數。
辨證∶流火(復發(fā)性丹毒)。為濕熱熏蒸,血瘀蘊毒。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處方;銀花15g 野菊花 15g 丹皮 9g 公英 9g 地丁草 9g赤芍 9g 豬苓 9g 萆草薛 9g 川牛膝 6g 大青葉 9g 薏米仁 15g 生蒼術 9g 紫草 9g
外敷藥;金黃膏、皮硝粉調貼,2 日換1次。
二診;服上方藥 1劑,體溫正常,納增,局部疼痛減輕,紅斑面積縮小。上方藥見效,守方繼服 3 劑?!ね夥笏幫?。
三診;紅斑已消,疼痛已止,方不更張,繼進藥 4 劑而愈。例三 鄒某,女,36 歲。初診∶1976年1月3 日。
主訴及病史∶近三四年來每于感冒、勞累或步行過多后,右小腿即驟然掀紅腫痛,用抗生素治療后,病情始見平伏。3 日前又突然發(fā)冷發(fā)燒,頭痛,有下肢紅腫疼痛,不能步行,納呆,小溲短赤。
診查∶體溫 39℃,右小腿外側有 9cm×7cm 皮膚鮮紅略腫,局部捫之灼手,邊界清楚。白細胞計數 24400/mm33,舌苔黃,舌尖紅,脈弦數有力。
辨證∶流火(慢性丹毒急性發(fā)作)。為濕熱下注,毒邪阻遏經絡。治法∶清熱涼解毒,佐以活血通絡。
處方∶野菊花 15g 丹皮 10g 公英 15g 桑枝 9g 赤芍 15g 生地 9g 川牛膝 9g 黃柏 9g 地丁草 15g 茜草 9g 澤瀉l10g
外敷∶金黃膏加皮硝調貼,隔日換藥1次。
二診;上方藥服 3 劑,寒熱退,局部疼痛減輕,紅腫較前好轉。守 上方加紫草繼服 3 劑。外敷藥同上。
三診∶局部紅腫全消,上方藥再進 3 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丹毒",西醫(yī)認為是由鏈球菌感染而引起的網狀淋巴管,急性 炎 證。發(fā) 干下肢者。中醫(yī)學稱為"流火",亦名"腿游風",認為主要是由于濕熱下注、化火化毒郁于肌膚而發(fā)。汪老認為本病有偏于熱重與偏于濕重之不同。如例一,癥見局部嫩紅、灼熱,伴身熱,脈數,為熱重于濕,故在治療上重用銀花、野菊花、地丁、公英、黃芩以清熱解毒,佐以利濕涼血。例二為濕重于熱,癥見紅斑,微腫有水皰,苔厚黃,脈滑數,故重用黃柏、蒼術、萆解、薏仁米、豬芩、牛膝以利濕解毒,佐以涼血清熱。汪老還認為;由于熱毒熾盛,熱甚則迫血妄行,血郁于局部皮膚則發(fā)紅斑,故治流火之法,除利濕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涼血解毒,故以上 3 案都加有丹皮、赤芍、紫草等涼血解毒之藥。外治方面,汪老喜用金黃膏加皮硝調貼,隔日換藥 1 次。若單見紅斑無全身癥狀者,汪老常用一味皮硝以醋調敷,也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