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絡(luò)活血湯治愈中風偏癱一例
陳某,男,54歲。
初診∶1975年10月8日。
主訴及病史;(代主訴)患者有高血壓史及氣管炎史,經(jīng)常頭暈、煩躁易怒,咳嗽吐痰等。10月7日洗澡后突然右半身活動不靈,陣發(fā)性哆嗦;不能站立,言語不利,口向左歪,今日加重。
診查∶血壓170/80mmHg,神清合作,右半身不能活動,舌質(zhì)紅,苔白膩,脈弦數(shù)。
辨證;此系肝熱久郁,沐浴之時熱氣熏蒸,鼓動其肝熱,熱極風動,夾素蘊之痰濕上阻于廉泉,橫阻于脈絡(luò),遂發(fā)為舌強言謇、偏右不用之證。
治則∶清熱平肝、熄風化痰而通絡(luò)道。
處方;生石決明30g生石膏30g生海蛤30g珍珠母30g杭菊花10g白蒺藜l2g川牛膝10g磁石20g龍膽草10g知母10g黃柏10g九節(jié)營蒲10g全蝎10g桑寄生30g威靈仙10g蘇地龍10g生山甲10g雞血藤15g清半夏10g陳皮6g牛黃清心丸1粒(吞服)
二診∶10月14日。前方藥連服6劑,可以步履,惟頭暈,咳嗽有痰,脈弦滑。再以鎮(zhèn)肝潛陽,活血通絡(luò)法治之。
處方∶石決明30g生龍骨25g生牡蠣25g旋覆花10g代赭石10g桑寄生30g靈仙10g稀簽草15g蘇地龍10g生山甲10g清半夏10g陳皮10g雞血藤20g竹茹12g僵蠶10g牛黃清心丸1粒(吞服)
三診∶10月22日。前方連服7劑,癥狀大為好轉(zhuǎn),惟右下肢及右手小指、無名指尚覺無力,言語清楚,脈滑。原方加以牛膝10g、蜃蟲3g、大活絡(luò)丹1粒(吞服)。
四診;11月7日。血壓130/90mmHg,患肢尚覺無力,咳嗽,吐白痰。于原方加杏仁10g、茯神12g、海浮石12g、款冬花12g。
五診;11月21日。前方服10劑,病情穩(wěn)定,有時稍感頭暈,走路尚覺不穩(wěn),舌苔黃,脈滑數(shù)。再治以補腎柔肝、活血通絡(luò)。
處方∶生海蛤30g枸杞子20g川牛膝10g龜版25g生知柏各10g?蟲3g桑寄生30g威靈仙10g雞血藤20g絡(luò)石藤12g豨薟草12g生石膏20g
此方又服10劑,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行步如正常人,同年底恢復工作。
【按語】通絡(luò)活血湯為自擬方。功能平肝豁痰,活血通絡(luò)。藥物組成;生石決明30g、黛蛤粉30g、旋覆花10g、代赭石10g、桑寄生30g、威靈仙10g、蘇地龍10g、雞血藤30g、生山甲10g、僵蠶10g、豨簽草12g、?蟲3g、全蝎5g、知母10g、黃柏10g、竹茹12g。本方適用于高血壓之素體健壯者;或濕痰亦盛、適值肝熱風動者;或因肝郁化熱、灼津為痰、阻塞絡(luò)道所導致的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言語塞澀、脈弦滑而數(shù)等風中經(jīng)絡(luò)者。本方以寄生、靈仙、豨薟草疏通經(jīng)絡(luò);山甲、地龍、度蟲、雞血藤活血通絡(luò);石決明鎮(zhèn)肝熄風;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逆;竹茹、黛蛤粉清化痰熱;知母、黃柏滋水瀉火;全蝎、僵蠶專熄肝風而治口眼喝斜。如再加羚羊粉、牛黃清心丸、活絡(luò)丹等效果更好。此方活血之味較多,古人早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其實,活血通絡(luò),使血栓疏散,血脈流通無阻,偏癱自能痊愈。但臨證仍須視患者的不同情況,靈活加減用藥。如濕痰盛者,可加清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2g等;如言語不利者,可加羚羊角粉1g、九節(jié)菖蒲10g、天竺黃10g、川郁金10g;如言語不利或兼飲水即嗆者,為會厭麻痹,除加上四味藥外,再加天麻5g,白附子5g;如脈數(shù)大有力者,加生石膏30g、龍膽草10g、梔子10g;如頭重腳輕者,加鉤藤15g、白蒺藜12g、杭菊花10g、龍膽草10g、磁石15g、牛膝10g、羚羊角粉0.6g(沖服),等等。
本案所舉即中經(jīng)絡(luò)之由肝熱動風、夾濕痰阻于絡(luò)道而引起者,用通絡(luò)活血湯加減治療歷時1個半月而病告痊愈,兩個月后恢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