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甘淡養(yǎng)陰、清化痰熱治愈支氣管擴張咯血一例
盧某,男,69歲。
初診∶1990年11月16日。
主訴及病史∶反復咯血三十余年。
診查∶患者于20世紀50年代末即不時咳血,由于當時年輕體壯未予介意,遂逐年加重,并經(jīng)攝片示為"支氣管擴張",隨之癥狀年甚一年,漸至每月不斷,三五日即大咯血一次。面色胱白虛浮,形體消瘦,躺臥在床不敢隨意挪動。少氣懶言,納谷不甘,胸悶心悸,頭昏目眩,口干黏,唇紅,咳痰黃綠色量多。暗紅鮮紅之血或盈口而出,或夾痰中。舌淡紅乏津多細裂,舌體寬大,苔黃膩,脈虛滑略數(shù)。
辨證∶痰熱蘊肺,絡(luò)損陰傷。
治法∶清化痰熱,養(yǎng)陰止血。
處方∶苡米30g葶藶子10g蘆根30g蒲黃炭6g阿膠10g(另燉沖服)桃仁10g冬衣仁30g藕節(jié)30g南沙參30g百合30g川貝10g山藥30g瓜萎皮30g竹茹10g石斛10g枇杷葉15g,5劑
二診∶上方服后咯血有減,黃綠色痰大量排出,但未知是咯血該緩之期,抑或藥力作用所為。然藥服后無任何不適,繼予上方又7劑。
三診∶半月來咳血竟未再現(xiàn),但每日只兩次較多之排痰,納谷增,夜寐酣,面有紅潤,精神轉(zhuǎn)佳,舌淡紅乏津,苔白薄微黃,脈仍虛細略數(shù)。合拍之方毋庸更張。上方去葶藶子、蒲黃炭、竹茹,加玄參10g、生谷芽30g、仙鶴草30g,30劑。至今1年有余未再咯血。
【按語】患者罹痰三十余年中,往返京滬,乃至全國各大醫(yī)院不勝枚舉,終因少效而返里任其自然,所幸者排除了惡變。視其積虛之體,盈口之血,補虛止血仍為必投之法,然其大量黃綠黏稠之痰,紫暗血色,紅赤口唇,黃膩之苔,又無不顯示肺中久蘊痰熱,是灼損脈絡(luò)、耗傷肺陰之源;且肺傷陰耗,治節(jié)乏權(quán),痰熱之邪又無力清泄外排,傷損脈絡(luò)灼而不已。出血豈有休止之期?病位在肺,虛實互見,不清化不足以祛久蘊之實,不滋陰不足以補久耗之虛。然滋陰之品不可味厚濁膩,只宜甘淡養(yǎng)陰為要。因肺的耗傷以陰津為主,故擇南沙參、百合、石斛、山藥、阿膠等;清化痰熱切總苦寒,因苦寒之品易化燥傷陰,又殘傷中陽,于30年積虛之體更應(yīng)避忌。故選苡米、瓜蔞皮、竹茹、枇把葉、冬衣仁、葶藶子等;止血于本方中僅為治標之法;不為本方之主體,也應(yīng)力避斂澀,應(yīng)止中有行,方無瘀滯阻絡(luò)之弊,故投藕節(jié)、蒲黃炭,加桃仁與止血清化之品同步,非但無破血傷絡(luò)之害,且有去瘀止咳之用。投方奏效,不可隨意更張,守法守方競?cè)?/span>30年頑篤之咯血。現(xiàn)患者已形充神健,面色紅潤,今非昔比,判若兩人。
六、溫腎祛風法治愈牙齦癢八年一例
褚某,女,44歲。
初診∶1991年5月22日。
主訴及病史∶齦癢8年。
診查∶形體稚弱,面色黧黑,牙齦紫黯,萎縮明顯,瘙癢不已,入夜尤甚。8年中屢經(jīng)五官科、口腔科查治,療無效方,白晝只得不時按揉面頰以止齦癢,夜間以安眠藥強制鎮(zhèn)靜入寐,否則終日無安寧之時。舌淡暗,苔白薄,脈沉細弦。
辨證∶腎虛絡(luò)空,伏風擾襲。
治法∶溫腎補虛,搜祛伏風。
處方∶熟地黃30g骨碎補10g山藥20g懷牛膝10g獨活10g細辛6g僵蠶10g木賊草10g全蟲6g薄荷10g烏梅15g苦參20g,7劑
二診∶藥后齦癢奇跡般的消失,患者喜出望外。為鞏固療效,繼予上方去苦參、木賊草,加當歸10g、山茱萸10g、肉蓯蓉10g以溫補久虛之下元,7劑。
【按語】齦癢八載實屬罕見,頻治乏效,終日不寧,患者被折磨得幾不欲生,來診時也只報一線希望類試而已。見其虛贏之形體,萎縮黯黑之牙齦,再結(jié)合他癥與脈古,實為腎氣不足、少陰虧虛為主。然癢者必為風邪作祟,且癢只限齒齦,又無外風之征時,當屬深伏腎經(jīng)之風為標。標本昭然,機因已析,治當非溫補腎陽不能療其虛,非搜祛伏風不能驅(qū)其邪。以大劑熟地黃、骨碎補、懷牛膝、山藥以溫補不足之少陰,細辛、獨活統(tǒng)領(lǐng)僵蠶、木賊草、薄荷入腎驅(qū)散內(nèi)伏之風。然久稽深伏之風又不無入絡(luò)之患,惟恐上藥未能盡除,故擇擅于搜剔入絡(luò)之全蟲追逐之。配酸苦性寒之烏梅苦參者,有防辛熱溫燥、傷陰耗液之過,也可入陰以助祛風止癢之效。與溫熱祛風之劑并行不悖,故可收梓鼓之應(yīng)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