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從濕熱瘀血互結(jié)論治愈郁膽型肝炎黃疸一例
馬某,女,26歲。
初診∶1983年7月16日。
主訴及病史∶患黃疸7個月不愈,全身瘙癢,曾住省市醫(yī)院3次,經(jīng)各種檢查,屬阻塞性黃疸;診為郁膽型肝炎,經(jīng)多種中西藥物治療無效??淘V脘痞惡心,食少乏力,小溲如茶,大便灰溏,全身瘙癢仍劇,有時微有寒熱。
診查∶面色晦黃,兩目黃綠,舌紫暗,苔黃膩,脈濡細(xì),肌膚發(fā)黃而糙;肝脅下一指,質(zhì)中,脾可及。總膽紅素95.8μmol/L,谷丙轉(zhuǎn)氨酶88U,硫酸鋅、麝香草酚濁度試驗正常。
辨證∶濕熱邪毒,久蘊肝脾,邪瘀互結(jié),絡(luò)脈瘀阻。
治法∶化濕清熱,活血化瘀,五苓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處方∶炒蒼術(shù)12g豬苓15g澤瀉15g桃仁10g紅花3g赤芍15g當(dāng)歸10g苦參10g黃芩10g生地黃15g草梢5g,6劑
二診∶面目黃疸稍退,身癢亦減。效不更方,再進8劑。
三診∶面目黃疸十去其七,肌膚痛癢亦止,食欲見開,小溲轉(zhuǎn)淡,膩苔化去大半。原方苦參、黃芩減半,加廣木香10g、炒谷麥芽10g,理氣醒胃,再進10劑。
四診∶面目黃疸退凈,諸癥消失,精神已振,食欲大開。復(fù)查谷丙轉(zhuǎn)氨酶、總膽紅素均正常。乃以香砂六君子湯調(diào)理善后。
【按語】黃疸一證,多由濕熱蘊蒸脾胃、肝膽失疏、膽汁泛溢肌膚而起,用疏利肝膽、化濕清熱之劑多有效果。然而濕熱久蘊,黃疸不退,邪阻絡(luò)脈,久而與瘀血互結(jié),此時單用疏泄清化之品,自難奏效。本方以蒼術(shù)為君,旨在苦溫燥濕,宣氣行滯;以豬苓、澤瀉、黃芩、苦參為臣,旨在淡滲苦泄,分利膽胃濕熱,佐以桃仁、紅花、赤芍、當(dāng)歸,旨在活血化瘀,消除膠結(jié);再佐生地涼血,草梢為使,走通脈絡(luò)。全方配伍嚴(yán)謹(jǐn),藥專方精,二診之后病勢向愈甚速,出人意料。
十一、用新方大柴胡湯治重癥膽道感染反復(fù)發(fā)熱案二例
例一韓某,女,56歲。
初診∶1986年8月15日。
主訴及病史∶1975年前,因右上腹痛反復(fù)發(fā)作,診為慢性膽囊炎、膽囊結(jié)石行手術(shù)治療,術(shù)時發(fā)現(xiàn)胰腺亦有炎癥。術(shù)后9年,常有上腹隱痛、低熱,稍加治療即可緩解。今年4月中旬,痛勢轉(zhuǎn)重,寒熱反復(fù)發(fā)作,高達39.5℃,屢有嘔吐,曾3次住院,診為總膽管炎伴慢性胰腺炎,予輸液、抗感染、解癥止痛治療,病情暫時緩解??滔鲁鲈焊鞍朐?,恙又復(fù)發(fā),寒熱每周發(fā)作1次,延二三天自退,脘脅疼痛,口苦作惡,大便干結(jié),小溲黃赤。
診查∶神萎,有失水貌,舌赤,苔黃,脈細(xì)弦數(shù),體溫39℃。血象∶白細(xì)胞總數(shù)8.8×/L,中性粒細(xì)胞0.82;尿檢∶胰淀粉酶396U。B超示總膽管擴張。
辨證∶肝膽失疏,溫?zé)崽N結(jié),化毒化火,薰燔少陽。
治法∶疏泄肝膽、清熱解毒,用新方大柴胡湯化裁。
處方∶柴胡10g炒枳實10g大黃6g黃芩10g川黃連4g蒲公英30g桃仁9g全瓜萎20g海金沙15g5劑
二診∶前后便解2次、腹痛得減,寒熱仍有發(fā)作(38.5℃),舌脈與前仿佛。方似對證,但藥輕病重,邪勢未得大挫。原方柴胡加為15g,大黃加為12g,黃連加為10g;再進5劑。
三診∶寒熱未發(fā),腹痛亦平;大便暢通,日行一兩次;精神食欲好轉(zhuǎn),脈亦緩和。原方加白術(shù)10g、廣皮6g,再進5劑。
本病前后共診5次,服藥25劑;四診后轉(zhuǎn)入調(diào)理,追訪半年,病情穩(wěn)定。
【按語】本病病程頗長,患者住院3次,迭用中西藥物治療乏效。余抓住肝膽失疏、濕熱蘊結(jié)、化毒化火的病機,運用新方大柴胡湯,以柴胡為君,開少陽之郁;以枳實、大黃為臣,通膽胃之閉;佐黃連、蒲公英清熱解毒,佐桃仁、瓜萊化瘀散結(jié)。首診藥力較輕。恙未大挫,再診加重主藥,病勢迅即向愈。由此可見,用藥誠如用兵,知己知彼,方能克敵制勝;病重藥輕,徒使病邪留棧,足以為戒。
例二金某,男,67歲。
初診∶1990年4月8日。
主訴及病史∶3年前患膽囊結(jié)石,手術(shù)治療??滔潞疅嵬鶃?,六七天一發(fā)、歷3月不解;右脅隱痛,胸痞作惡,食少口干,便堅溲赤。曾住院2次,經(jīng)B超、CT等檢查,診為總膽管擴張、感染伴泥砂結(jié)石。用過西藥氨下卞、先鋒霉素、膽通,中藥大柴胡湯等均未獲效。
診查∶神倦,面目輕度黃疸,舌赤胖,苔濁黃。脈濡需數(shù)、重按弦。右上腹壓痛,血檢總膽紅素30.8umol/L,谷丙轉(zhuǎn)氨酶正常。
辨證∶肝膽失疏,濕熱蘊結(jié),化毒化火,邪燔少陽陽明。
治法∶疏利肝膽,通腑泄熱,佐以解毒。新方大柴胡湯化裁。
處方∶柴胡10g炒枳實10g茵陳15g黑梔9g黃連10g黃芩10g蒲公英30g生大黃12g厚樸10g海金沙20(包)竹茹10g,5劑
二診∶藥后大便暢下,胸腹較舒,黃疸趨退,寒熱小發(fā)1次。樞機初開,腑氣得通,濕熱邪毒有趨化之勢。原方大黃減為8g,加炒白術(shù)10g,再進5劑。
三診∶熱未再發(fā),黃疸退凈,諸癥均有減輕。去大黃再服藥6劑。1周后再去苓、連等苦寒藥進入調(diào)理,共服30劑而愈,追訪1年,病未再發(fā)。
【按語】本證總為肝膽失疏、濕熱蘊結(jié)、木郁土壅、邪結(jié)少陽陽明而發(fā),臨證黃疸既著,痞滿亦甚,且見反復(fù)寒熱,故在運用新方大柴胡湯同時,參茵陳蒿湯及小承氣,湯方意,用柴胡開少陽之郁,用枳實、厚樸、大黃等瀉陽明之結(jié),用茵陳、黑梔等利濕退黃,用黃連、黃芩、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