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證治愈黑苔二例
例一楊某,男,40歲。
初診∶1982年8月3日。
主訴及病史∶患左腎囊腫,1年前已手術切除,術后體質良好;惟舌苔發(fā)黑,黑如淡墨,拭之不退,歷經(jīng)數(shù)醫(yī),均用清熱、化濕、祛痰等劑,未見寸效,反見黑苔加重;口渴不欲飲,伴有腰部酸痛,兩腿發(fā)涼,食納欠香。
診查∶苔黑如墨,拭之不退,脈象沉細。
辨證∶左腎切除年久,腎陽不足,腎主水,屬少陰,陰寒過盛,真陽不能蒸騰津液,以致舌黑而干。
治法∶溫補腎陽。
處方∶制附片6g肉桂3g茯苓10g淮山藥10g山萸肉10g生熟地黃各15g服藥3劑,黑苔退至一半,又服藥3劑,黑苔退凈。
例二王某,女,39歲。
初診∶1984年11月3日。
主訴及病史∶患左上肺結核數(shù)年,經(jīng)治療基本已愈。胸透∶結核病灶已鈣化,惟低熱不清,舌苔發(fā)黑,轉中醫(yī)治療。診見形體較瘦,手足心熱,腰膝酸軟,頭昏無力,口燥咽干,胃納欠香,大便干結。
診查∶形體瘦弱,舌紅苔黑,脈細稍數(shù)。
辨證∶乃肺陰不足,久則腎陰虧虛、津液耗傷。
治法∶滋陰益腎。
處方∶山藥10g生熟地黃各15g山萸肉10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枸杞子10g知母10g麥冬10g懷牛膝10g
服藥4劑,黑苔漸化,頭昏腰酸減輕,又服藥3劑,黑苔退凈,諸癥悉除。
【按語】以上介紹二例,同是黑苔,均用補腎法而愈。例一為腎陽不足,而前醫(yī)從痰飲、火熱、濕濁施治,致使腎中真陽極虛,出現(xiàn)陰寒過盛之狀,用溫補腎陽法獲愈。例二為腎陰不足、精血虧虛而致的黑苔,用滋陰補腎法收效。說明黑苔不單純屬痰、屬熱、屬濕等,臨床屬腎虛者亦不少見。但治療時,腎陰、腎陽必須辨證精確,才能收效。
五、《金匱》芪芍桂酒湯治愈黃汗一例
李某,女,15歲。
初診∶1982年7月16日。
主訴及病史∶身出黃汗半年余。去年夏季,因天氣炎熱,在田間勞動汗出較多,午后突受暑雨所浸,周身潮濕如水浴,至晚身酸不適,稍有畏寒。10天后,身膚出現(xiàn)汗色發(fā)黃,初起兩腋窩黃汗較顯,漸至全身汗黃,汗出沾衣染如柏汁,洗之不去,但身目不黃。伴有頭昏腰酸,胸悶體倦,口內時而滲水。食欲不振,大便2日一行,小便少。
診查∶身膚見有黃汗,以兩腋窩為多,汗出沾衣染如柏汁,舌苔白膩微黃,脈沉細。
辨證∶病由勞累汗出、暴雨浸濕所致。水濕之邪,郁于肌表,陽氣不得宣泄,營衛(wèi)運行受阻,濕熱熏蒸,溢于膚外而為黃汗。
治法∶解肌固表,健脾除濕。
處方∶黨參10g黃芪15g白芍15g桂枝8g苡仁20g茯苓10g炒蒼術10g澤瀉10g淮山藥16g煅牡蠣30g車前草2棵
服藥3劑,身出黃汗減少,頭昏腰酸亦轉輕,原方又進6劑,黃汗已除,汗色如常,余癥亦瘥。繼服藥2劑以鞏固之。隨訪黃汗再未復作。
【按語】黃汗是臨床較為罕見之證。本病見于《金匱·水氣篇》,其原文為∶"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又云∶"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其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本病臨床特征是∶汗出沾衣。黃汗如柏汁。同時尚有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胸中窒、脈沉遲等癥。本例患者,根據(jù)汗出色黃沾衣,洗之不去,以及胸悶體倦,口中滲水等,故診斷為黃汗。何氏《醫(yī)碥》說;"寒水遏郁汗液于肌肉,為熱所蒸而成黃汗"。故治療以固表和營、健脾除濕之法,用《金匱要略》方加減,共服藥11劑,黃汗即除。方中以參、芪、桂枝解肌固表,配芍藥調和營衛(wèi),山藥、苓、術、苡仁健脾祛濕,牡蠣固澀止汗,諸藥合用,固表和營,祛逐水濕。
六、知柏地黃湯治愈耳衄一例
鮑某,男,55歲。
初診∶1984年2月14日。
主訴及病史∶左耳內出血一月余?;颊呓?span style="font-family:Calibri;">1月來,左側耳內出血,點滴滲出,血色鮮紅不紫,耳內不痛不癢,伴有頭暈、腰酸、手心灼熱。曾在醫(yī)療站服過消炎藥未效。既往患過甲狀腺功能亢進,已手術兩年余。
診查∶左耳內點滴出血,血色鮮紅,舌色淡紅少苔,兩尺脈數(shù)有力。五官科檢查;未見異常血腫等癥。
辨證∶此屬腎陰不足、虛火上沖所致。腎主水,開竅于耳,若腎水虧虛,相火旺盛,血為熱迫,而見耳中出血。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處方∶知母10g黃柏10g龜版20g生熟地黃各20g懷牛膝10g丹皮10g仙鶴草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側柏炭10g澤瀉10g
二診∶服藥3劑后,耳內出血減少,每日僅出血兩三次。又宗原方續(xù)服藥3劑,盡劑后耳中出血已止,頭暈、腰酸亦輕。停藥觀察1周,未見出血。半年后隨訪,耳衄未發(fā)。
【按語】耳衄為臨床罕見之證。此病乃屬肝腎陰虧,龍雷之火升騰,血隨火動之耳鯉。采用滋陰、涼血之法、獲得良效。唐容川云;"血從耳出者···相火旺,挾肝氣上遞,及小腸相火內動,因得挾血妄行"?!额愖C治裁》謂;"血出耳竅,屬肝腎二經(jīng)···若常有滴血,不腫痛,尺中沉數(shù),多腎經(jīng)陰虛火升,用六味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