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hu專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浪微博:@頑形
聽說你不懂
造型元素的選擇和取舍?
他們對視覺呈現又是如何進行作用的?
國內外眾多大咖的不同美術風格
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
那么,這一期刺激啦!
來!硬得不能再硬的干貨來了!
「造型元素的選擇對實用美術風格的影響」
此表格是暫除造型設計。
僅就輪廓線,固有色,陰影,色光,具象形和抽象形六種造型元素的選擇和取舍,來研究它們是如何對視覺呈現進行作用的。
“?”數量與難度沒有關系
它僅代表藝術家對于「信息量」的處理偏好
大的趨勢是信息量的「準確度」和「豐富度」
即 “選用更簡潔的造型元素表達更準確的信息”
和 “選用更豐富的造型元素表達更豐富的關系”
從表格中可以感受到線與光的矛盾性、平面感和立體感的矛盾性、不同畫風的功能性對各造型元素的需求等等。
一張線條作品和一張全因素氣氛圖
將它們做到極致都需要駕馭各自的技能點
畫風之間實在沒有必要產生鄙視鏈
各有各的優(yōu)劣,也各有各的難點
雖說風格無優(yōu)劣
但是實力有高低
同種風格下作品質量和作者能力確實是有高下之分的
造一輛新車不必從重新發(fā)明輪子開始
某種成熟的風格是經無數前人的繼承發(fā)展凝結而成
在某種大的風格所處的框架里
調試元素間的配比
和嘗試用不同的手法來表現元素關系
是催生個人風格的努力方向
每種大風格下所需的基本功權重不一樣
如果你真的找到了心頭好的畫風
并甘愿為之一直努力精進
那也確實沒有必要非喝“勇于走出舒適區(qū)”的毒雞湯
是選擇一種風格鉆研到極致?
還是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是將畫法作為一個穩(wěn)定輸出內容的載體?
還是研究繪畫形式本身?
是先練就一招鮮解決恰飯問題?
還是飯飽之后思量點別的?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
這終究是個人選擇
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畫風千差萬別,分類方法也多種多樣。
本梳理方法不代表權威,僅個人學習和思考用。
因為梳理完畢后確實可以幫助自己對造型元素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以便對自己接下來的學習和提升有針對性的指導,因此分享出來是給大家提供一種視角。
分享此篇的幕后作者是
國內資深角色設計師、概念藝術家、自由插畫師
頑形(微博:@頑形)
代表作品包括:
電影《哪吒重生》《白蛇:緣起》《貓與桃花源》
漫畫《撒野》《補拍》《?野心家》
插畫《嘿!看這里》《西游人物組圖》
曾獲獎項:
短篇漫畫《補拍》獲埃米爾科爾中法大學生動漫大賽一等獎
廈門“金海豚獎”漫畫組金獎
短篇漫畫《撒野》獲第一屆“悟空杯”中日漫畫大賽特別獎
系列插畫《嘿!看這里》入圍2018博洛尼亞國際插畫展
作品欣賞(部分)
*更多作品請前往微博@頑形
在@頑形 老師的這條微博下,也有許多小伙伴留下了自己的疑問和探討,頑形老師也做出了解答。在此wuhu也將那些關注多的問題一并梳理整合。歡迎大家前往@頑形 老師的微博下共同探討與交流。
【1】@透明析:“色光”到底是啥……和陰影有什么區(qū)別呢,不是有光就有陰影嗎?
@頑形:陰影默認是白光下產生的陰影,而色光是帶有冷暖色彩傾向的光打在物體上與固有色綜合作用下后產生的結果。
其實固有色是個相對概念,它更像個參考系,是白光下物體呈現的色彩,當光色有色彩傾向時所謂的“物體固有色”就會發(fā)生偏移。本質上所有東西都是光的反射,不存在“物體固有色”的絕對概念。
【2】@-木雨虧人-:想知道抽象肌理和具象塑造是什么區(qū)別?
@頑形:抽象機理一般是靠材料特性筆刷效果等等這種沒有具象意義的形態(tài)元素制造,具象塑造就是需要體現現實物體的結構和質感,兩者都是為了增加信息量。它們之間可以分開也可以巧妙結合。
【3】@ggjkhgdxgt:請問老師造型元素是不是也有表現程度的差距???比如日韓插畫和寫實插畫都有具象塑造,但寫實插畫往往追求渲染得跟真的一樣,日韓插畫則追求點到為止。還比如印象派和寫實派都會表現色光,但寫實派表現的色光就不如印象派豐富。
@頑形:當然,這條所舉的都是風格坐標節(jié)點上的典型例子,元素間無數的配比關系催生出無數差異微妙的具體的風格。你有這種思考已經是個很好的開始,帶著問題繼續(xù)去做自己的總結。
好啦~這一期的干貨專題就到這啦~
后續(xù)還有更多干貨和小伙伴們分享
敬請期待!
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學習,一起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