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217.汗(汗一作臥)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fēng)也,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218.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219.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經(jīng)),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20.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公對切)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222.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23.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fù)利其小便故也。
225.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